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黃培昭】“要換埃鎊嗎?我出好的匯率,38埃鎊兌換1美元!”在車水馬龍的埃及首都開羅街頭,《環球時報》記者經常會遇到要求換美元的人。
據記者了解,之前中國企業在非洲做生意主要用美元或當地貨幣結算,但現在,由于擔心受匯率變化影響,許多中國企業在簽合同時,一般都會在合同上寫明要求以美元結算,以避免當地貨幣貶值帶來的損失。
今年以來,非洲多個國家的貨幣集體貶值,美元在當地供不應求。以記者所在的埃及為例,埃及鎊由原來的約18埃鎊兌1美元,貶值到30埃鎊兌1美元。在黑市,甚至需要40埃鎊才能兌換1美元。數據顯示,津巴布韋、馬拉維貨幣分別貶值了80%、44%。
進入下半年后,這種現象尤其明顯。10月中旬,尼日利亞奈拉一度跌至999奈拉兌1美元,民間交易匯率也創下歷史新低,需要1300奈拉才能兌1美元。贊比亞、烏干達、安哥拉等國的貨幣10月也開啟了新一輪下跌。“所有非洲”新聞網報道稱,至少有10個非洲國家貨幣兌美元匯率年內貶值超10%。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大多數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貨幣兌美元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走弱,隨著商品進口價格飆升,這加劇了整個非洲大陸的通脹壓力。津巴布韋《星期日郵報》報道稱,貨幣貶值導致商品價格不斷攀升,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面包,價格暴漲至每個1萬津元(約合199.28元人民幣)。
俄烏沖突、疫情余波等外部環境因素都給非洲國家貨幣帶來了不良影響,但造成非洲多國貨幣貶值最關鍵的原因還是美國不負責任的貨幣政策。納米比亞執政黨人組黨黨員弗蘭斯·庫里克曾表示,美國利用其在國際結算和金融基礎設施中的霸權地位,攫取其他國家經濟發展成果,在危機時轉嫁自身風險,通過霸權行徑脅迫全球為其不負責的行為買單,此舉坑害了許多非洲國家。
非洲許多食品和原油都依賴進口,美聯儲加息推動美元走強直接推高了這些必需品的進口成本。近幾個月來,來自多國多行業的非洲公司表示,他們難以獲得足夠的美元向海外供應商付款,一些公司被迫減縮業務。非洲民眾為避免手中的貨幣繼續貶值,削弱購買力,也開始囤積物資。
不少非洲國家正在采取行動應對貨幣貶值。一是去美元化。自今年3月起,肯尼亞就已正式采用先令購買沙特石油。該國總統魯托曾多次在國際場合發表講話,呼吁非洲國家間采用本幣結算。二是加強黃金等硬通貨的儲備,并將其與數字貨幣掛鉤。今年5月初,津巴布韋宣布,計劃發行由黃金儲備支持的數字貨幣。該國儲備銀行(央行)行長約翰·曼古迪亞說:“(此舉)是為了擴大經濟中可用的保值工具,并提高投資工具的可分割性,使其在公眾中被更廣泛地使用。”
當被問到非洲貨幣貶值潮預計何時可以結束,埃及“金融網站”編輯塔伊布回答《環球時報》記者說:“我很難預測,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只要美國繼續奉行不負責的貨幣政策,瘋狂上調利率,非洲國家貨幣貶值的勢頭就難以遏制。”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