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外資”離場后,北向資金6天凈買入A股540億

“假外資”離場后,北向資金6天凈買入A股540億
2023年08月03日 15:09 第一財經

內地投資者不能通過陸股通買入A股的過渡期正式結束一周,北向資金的“成色”依然得以保持。

根據監管安排,從7月24日開始,內地投資者不能再通過陸股通買入A股。(包括參與配股),只能賣出所持A股。目前,過渡期結束已有一周,北向資金仍保持流入態勢。截至8月1日,北向資金連續6日凈買入A股,合計凈買入近540億元。

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分析,目前叫停內地投資者通過滬深股通購買A股,對市場的影響較小。一方面在正式叫停前約有一年過渡期,不少資金為符合監管要求已提前“退場”。另一方面,這部分資金此前在北向交易中所占的規模并不大。

在上述人士看來,此前由于港幣利率受美元利率影響,明顯低于境內市場,且香港券商機構的融資倍數較高。部分內地投資者為擴大收益,經香港參與的滬深股通北向交易,被業內認為是“假外資”,對市場秩序產生一定不良影響。這一渠道關閉后,對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外資6天凈買入A股近540億

公開數據顯示,8月1日,北向資金合計凈買入48.54億元,其中滬股通凈買入48.18億元,深股通凈買入0.36億元。截至當天,過去6天北向資金凈買入538.5億元。

去年7月25日,修訂后的《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若干規定》開始施行,香港經紀商不得再為內地投資者新開通滬深股通交易權限。根據安排,新規設置了一年過渡期,即已開通滬股通、深股通交易權限的內地投資者,今年7月23日前可繼續通過滬股通、深股通買賣A股。7月24日后,只能賣出所持A股。

市場為此次已提前做好準備。多位香港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在7月24日過渡期正式結束前已向存量投資者發送業務提醒。

“因為監管此前設置一年過渡期,大部分投資者對此已有心理準備。”一位香港券商從業者指出,在過渡期結束前最后一周,其所在券商對相關投資者都發送了業務即將關閉的提醒,尤其是曾經開通陸股通賬戶交易A股的內地投資者。

除此之外,針對有開設賬戶、但長期沒有交易記錄的內地投資者,部分券商也會建議注銷賬戶。據上述香港券商從業者介紹,早些年曾有過一兩輪針對內地拓客的推廣,當時許多內地客戶赴港會順便“開戶”,但實際使用頻率并不高,或者根本沒有使用過。

北向資金是A股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之一,根據香港證監會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陸港通機制覆蓋的內地和香港股票,分別為2526只、561只,約占兩地市場總市值的86%。業內人士分析,在北向交易中,內地投資者進行返程投資(round-tripping)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對市場的影響有限。

監管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根據證監會去年年中披露數據,境外內地投資者經香港參與的陸股通北向交易,金額在整體北向交易中的占比約1%,投資者數量(包括個人和機構)約有170萬名,但大部分無實際交易,近三年有北向交易的內地投資者約有3.9萬名。

國盛證券2021年底的一份研報認為,北向資金按托管機構類型加以劃分,具體可分為外資銀行、外資券商、中資券商以及其他機構四大類。從資金托管邏輯出發,托管于中資機構,尤其是中資券商的北向資金潛藏部分“假外資”的概率相對更高。截止2021年12月17日,托管于外資銀行和外資券商的北向資金,整體規模約2.16萬億和0.47萬億元,合計占比約 95.7%,占據外資主體;托管于中資券商的規模僅在1000億左右。

“假外資”加劇市場波動

北向交易中僅有的170萬名投資者,為何此前多次陷入“假外資”爭議?他們投資A股又是如何操作的?

在香港的中資券商,被認為是內地投資者大本營。一位曾參與過相關交易的投資者告訴記者,很多內地投資者會選擇在港中資券商進行交易,因為資金托管更便利。

根據港交所原有規定,滬港通可以使用“孖展交易”進行,標的物僅限于合格A股。在香港,證券公司可向投資者提供保證金融資服務,開設了孖展賬戶的投資者,在進行股票買賣時,可利用證券公司提供的融資額進行杠桿投資,放大收益。

據知情人士透露,投資者可以從合格的在岸券商獲得至多相當于其保證金一倍的貸款,但香港開設“孖展賬戶”的投資者杠桿率可能為4~5倍,成本也要低得多,因此部分內地資金熱衷進行返程投資,其中少部分投資者會選擇A股熱門賽道的中小盤股票,利用滬港通機制,內地、香港多賬戶同時操作,共同抬高某只A股上市公司股票股價,短線套利后離場。

“投資者關注國外投資機構對標的的增減持動向,甚至已經超過A股標的的本身基本面。”深港龍(東莞)資本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陳亮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假外資”通過公布的增減持動向,誘導中小投資者的跟風操作,進一步加劇股市波動。

最為典型的例子,是內地“超級牛散”唐漢博。為規避監管,他和團隊在香港證券公司開設多個賬戶,利用滬港通機制,通過日內反向交易、對倒交易、操縱開盤價、盤中拉抬、尾市拉抬、虛假申報等手法,操縱滬市上市公司小商品城(600415.SH)股價。此后證監會對唐漢博作出行政處罰,連同小商品城案及其他5只被操縱的股票,他的團隊合計被罰超12億元人民幣。

內地部分量化私募告別“假外資”?

此前多起A股市場“假外資”風波中,都曾出現內地量化基金的身影。據第一財經報道,2021年A股牛市階段,有傳聞稱A股市場的外資主力并非海外基金,而是在香港拿到牌照的內地量化基金巨頭。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除通過陸股通交易A股外,此前部分內地量化基金在香港持有牌照,也會香港低息環境下放4~5倍杠桿高頻交易A股。

開源證券在一份研報中,通過對北上經紀商與內地營業部行為的共性和差異分析,得出中金、JP 摩根、摩根斯坦利等8家北上經紀商與散戶營業部的行為差異更大,而與量化私募的共性更大。這或許意味著,托管于這八家經紀商的部分資金,與內地量化私募中的部分資金,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關聯。

根據媒體報道,此前,量化機構的離岸平臺進入A股交易有兩大路徑。一是借助已有的QFII通道和北上資金通道,機構在海外完成募資后,直接通過海外經紀商使用QFII通道和北上資金通道投資A股;二是直接申請QFII資格,獲得“直通卡”。

在監管嚴控下,上述通過陸港通投資A股的途徑,目前已經大大受限。港交所已經實施的“北向看穿機制(投資者識別碼制度)”,提供北向交易服務的交易所參與者,須按標準格式,為每名北向交易客戶編派一個券商客戶編碼(BCAN),并向交易所提供客戶識別信息(CID),當投資者提交北向交易買賣盤時,必須全部加上適當的券商客戶編碼。

據港交所公告,由于過渡期即將結束,自7月24日起,CCEP(中華通交易參與者)及TTEP(透過中華通交易所參與者買賣之交易所參與者)應注銷其內地投資者客戶全部的以“CHN”為證件簽發國家/地區的券商客戶編碼(CHN BCAN)。此外,港交所近期測試顯示,所有附加CHN BCAN的北向交易買盤將被拒絕。這也意味著,北向交易中內地投資者購買A股的路徑基本已被“堵死”。

另據多位業內人士透露,2021年后,內地私募基金借陸股通投資A股的規模已不斷縮小。一方面是由于2021年底“假外資”爭議四起,監管層加強對這一領域的關注,不少機構選擇退出以規避監管風險。另一方面是2022年至今美聯儲大幅加息,香港融資利率飆升,融資成本也水漲船高。

現在送您60元福利紅包,直接提現不套路~~~快來參與活動吧!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投資者 A股 香港 北向資金 外資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8-07 信宇人 688573 --
  • 08-04 廣鋼氣體 688548 9.87
  • 08-04 德福科技 301511 28
  • 08-03 司南導航 688592 50.5
  • 08-03 威馬農機 301533 29.5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