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本報評論員 栗玉晨
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大幕已經拉開。各地區各部門要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充分認識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決維護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堅定改革信心和決心,加強組織領導,不折不扣把機構改革任務落到實處,用機構改革“金鑰匙”打開國家治理新天地。
2月28日,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了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提出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全會同意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部分內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在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實現黨的二十大確定的目標任務而共同奮斗開局之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作出這一重大改革部署,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重大舉措,必將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刻變革發揮重要作用。(相關報道見A3版)
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這把推動黨和國家發展的“金鑰匙”。如果我們簡單梳理一下機構改革的歷程就會發現,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機構設置、調整與職能變革,機構改革的成果又成為更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同向發力。
1982年,改革開放風云初起。為改變當時黨政機構臃腫、職責不清、效率低下狀況,國務院機構改革率先拉開精簡機構、提升效能的“體制革命”大幕。通過重組國家經委、加強國家計委,國家日常經濟活動的集中統一指揮得以強化;成立外經貿部,進出口管理、外國投資管理、對外經濟聯絡、對外貿易得以統管;成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體制改革的總體設計有了負責部門。一系列改革舉措不僅精簡了機構,加快了干部隊伍年輕化,更為改革開放事業大踏步邁進打下了治理根基。
從那時起,機構改革從未停下腳步。1988年的改革,重點是圍繞經濟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淡化經濟管理部門的微觀管理職能。1993年的改革,以政企分開為中心,目的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1998年的改革以中央政府人員、機構減半為目標,政府職能轉變有了重大進展。2003年的改革為了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提出了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協調的要求。2008年、2013年的改革則繼續圍繞政府職能轉變這個核心,探索建立大部門體制。
圍繞推動經濟體制和社會管理改革這條主線,立足讓經濟調節更順暢、市場監管更科學、社會管理更到位、公共服務更全面、生態保護更嚴密等政府基本職能,機構改革的推進脈絡清晰可辨。機構改革這把“金鑰匙”成為滿足人民對高效能治理的期待,以及體制機制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按照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優化協同高效、堅持依法治國的原則,全面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實現系統性、整體性重構,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繼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黨的二十大對深化機構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重大而深遠。堅持問題導向,統籌黨中央機構、全國人大機構、國務院機構、全國政協機構,統籌中央和地方,深化重點領域機構改革,推動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在機構設置上更加科學、在職能配置上更加優化、在體制機制上更加完善、在運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大幕已經拉開。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應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各地區各部門要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充分認識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決維護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堅定改革信心和決心,加強組織領導,不折不扣把機構改革任務落到實處,用機構改革“金鑰匙”打開國家治理新天地。
責任編輯:呂成飛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