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日,美國第118屆國會開幕。按照相關規則,新的國會眾議院的頭號程序即選舉產生議長。只有在議長主持下,兩黨議員以及兩黨的黨團領袖才能正式就職,新的國會眾議院才能正式投入工作。不過,已經獲得共和黨黨團提名的凱文·麥卡錫卻并未輕松接任,反而在議長選舉中陷入了1923年以來首次的得票無法過半的困境。甚至,直到1月7日零點以后,經過了3天多15輪投票,麥卡錫才最終以一票之優勢勉強就位。15輪的投票新紀錄也超過了1923年的9輪,成為1859年以來最難產的議長選舉。對于從第110屆開始做美國國會研究的我也看得大呼驚訝,無異于古生物愛好者開車撞到了猛犸象。
當地時間2023年1月7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眾議院議長凱文·麥卡錫在美國國會大廈眾議院會議廳當選議長后手持木槌慶祝。本文圖片均為視覺中國 圖
1月3日投票未果后,我就被多次問到,到底會如何收場、或者何時收場?在如此極化的現實情況下,如何收場顯而易見,肯定是要靠共和黨內部的妥協與勾兌,一度傳說的民主黨介入幾乎難以想象。但何時收場,的確很難回答。一方面是我覺得有一個結果、總會需拿出一個議長,所以時間意義有限;另一方面,我的確不太容易作出判斷,歷史經驗有限,麥卡錫的反對者們的理由與訴求也很不相同甚至不可理喻。所以,我給出的答案是“也許是明天,也許是下周”。不過,隨著麥卡錫的最終勝出,與其關注這戲劇性的甚至馬戲團式的三天多鬧劇的劇情,不如轉向問一些問題:這對美國到底意味著什么?對我們觀察這個國家意味著什么?
劇本早已寫就
這場議長“難產”鬧劇涉及了很多人物,其中牽動因素自然是多線索的。比如,討論麥卡錫本身的“左右逢源”,或邁特·蓋茨(Matt Gaetz)、勞倫·博波特(Lauren Boebert)等人的癲狂與不妥協,甚至是某些共和黨人之間的私怨,這些都有意義,都是加劇劇情的某些因素。但從總體上看,我們必須看到兩條最為關鍵的主線,即政黨的極度極化與黨內的碎片化,這兩條線索的交錯,積累出的必然是這樣一場危機。
極度極化的最明顯表現,當然就是共和黨在國會眾議院僅可能實現的222比212的微弱多數。如此微弱優勢,是第107屆國會(2001-2003)以來最微弱的。但對比起來,共和黨在第107屆國會的微弱多數是從1994年共和黨時隔40年重掌眾院多數后不斷遞減的結果,而如今共和黨重獲多數、卻只能如此,只能說是兩黨勢均力敵,任何一黨難以大幅度起伏的結果了。
這種勢均力敵,至少導致了兩個結果。一是兩黨互不相讓,因為大家都有機會,多數黨延續難度大,必然保持極端,少數黨翻盤空間不小,必然全力以赴,針鋒相對的意味必然更強,直接導致未來的更加極化。另一個是,作為微弱優勢的多數黨一方,共和黨在國會眾議院推動議程的難度就更大,其前提就是要穩住幾乎所有共和黨議員,理論上只允許有4個跑票的可能性,否則就無法確保多數黨主導下的秩序,進而也就為某些黨內極端派的要價降低了門檻。
當地時間2023年1月7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眾議院議長凱文·麥卡錫向媒體發表講話。
相比于極化,碎片化的趨勢略微隱形,但也普遍存在良久,兩黨皆有之。如今反對麥卡錫的共和黨人多來自所謂“自由連線”。這個始建于2015年的議員非正式組織基本上延續了奧巴馬政府期間崛起的“茶黨”運動的極端保守與反建制派力量。事實上,新世紀以來,正是“茶黨”開啟了共和黨的巨變,為特朗普的上位提供了舞臺,如今繼續制造著國會的鬧劇。所以,麥卡錫所承受的事實上是十多年來共和黨內部主流派與極端保守派之間矛盾的一次總爆發。更深一些講,是美國兩黨政治制度及其生態與當前不同政經社會力量之間整合過程中的排異與失衡:為了最大化自己的政治力量從而勝選,共和黨吸納了“茶黨”、吸納了特朗普所代表的理念以及支持特朗普的群體,民主黨也在吸納桑德斯的支持者、勞工家庭黨等自由派力量;而這些被吸納者們因為美國兩黨體系對政治資源的控制需要加入才能獲得登堂入室的機會。如此的相互需要,在選舉時可以聯手,但在施權時卻可能出現內訌。特別是,與更容易通過政治平衡利益而實現妥協的民主黨而言,共和黨的理念性或者價值觀色彩更濃烈,更加難以安撫。
如今,麥卡錫最終過關所采取的方式,與其說是安撫,不如說是在豪賭。按照外界已知的情況,麥卡錫可能向極端保守派做出了重大妥協,其中既包括對關鍵規則的修改、也包括允許極端派議員加入關鍵委員會的安排。試想,這些反對者(至少是不支持者)如果未來任何時候都可以發起對議長罷免或撤換的動議的話,國會眾議院要如何正常運行?又如,鑒于本屆國會要面對的債務上限以及較大規模支出立法的情況下,可以在規則委員會、預算委員會甚至撥款委員會當中同樣掌握最終生殺大權的極端派們要如何發威?或者說,在議長選舉中通過這些妥協,麥卡錫的得票每增加一張、麥卡錫的勝算每增加一分,未來其作為議長能具有的正常權限就減少一些,未來國會眾議院陷入致命混亂的可能性就相應增加一些。
當地時間2023年1月7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眾議院議長凱文·麥卡錫在美國國會大廈眾議院當選議長后發表講話。
當然,按照麥卡錫自己的話說,他父親經常告訴他:“不在于開始如何,要看結果如何”。而從結果的方向看的話,極端派拿捏下的麥卡錫主導的共和黨,必然會更容易推動極端議程,無所不用其極地對拜登及其白宮展開攻勢,難以與國會民主黨人實現任何妥協,對外更為極端且非理性地為美國自身的問題尋找借口。剛剛接過議長權槌,麥卡錫就迫不及待地在發言中提到其他國家,而無視美國自身的問題,就是一個典型體現。這種結果,不但會反過來繼續刺激極化與碎片化,而且也將導致美國對外行為的更大挑釁性。
華盛頓的百年變局
議長“難產”鬧劇,應該可以與特朗普在2016年當選總統的政治意義聯系起來,甚至并列觀察。這不但是兩黨政治持續重大變化與又一次重組的表現,可能更具有超越以往周期性重組的歷史信息。
去年12月6日,民主黨人拉爾夫·沃諾克(Ralph Warnock)在第二輪投票中勝出,繼續維持佐治亞州國會參議員的席位,就此民主黨在失去國會眾議院多數的同時,卻在國會參議院維持并擴大多數。這種兩黨在同一中期選舉中各有斬獲的情況,前一次是2018年,而再前一次則是1882年。如今,人們在討論議長“難產”時的歷史參照物一下子也都可以追溯到19世紀。雖說這些例證還比較有限,但也隱約給人感覺,美國政黨政治正在發生百年未有的重大變化。更深層次講,可以印證的是,美國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與生態、經濟發展方式、社會與人口結果乃至國際角色與行為,顯然都正在處于劇烈的變化之中。
令人玩味的是,比15輪投票還嚴重的前一次議長“難產”,即從1859年12月延續到1860年2月的第36屆國會議長選舉投票,共44輪。也就是在那次南北戰爭前夕的議長選舉當中,剛剛成立不到6年的共和黨第一次占據了國會眾議院議長職位。按照美國政治學家杰弗里·詹金斯(Jeffery A. Jenkins)和查爾斯·斯圖爾特(Charles Stewart III)在《為議長而戰:國會眾議院與黨治政府的崛起》(Fighting for the Speakership:The House and the Rise of Party Government,2013)里的說法,共和黨人選威廉·彭寧頓(William Pennington)在多輪選舉中的最終勝出,確立了共和黨作為能夠有效組織政治力量的唯一政黨這一關鍵地位,從而推動了共和黨的持續崛起,并在1860年大選中一舉勝出,把林肯送入了白宮。同樣的議長選舉,還叫做共和黨的這些人,一百六七十年前有彭寧頓、有林肯;如今,當然也就只有麥卡錫了。
當地時間2023年1月7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眾議院議長凱文·麥卡錫在美國國會大廈眾議院當選議長后宣誓就職。
堅持看完了麥卡錫的議長就職演講以及主持開幕議程,有個細節頗為諷刺。時間大概到了7日凌晨一兩點鐘,麥卡錫終于要求全體站起來宣誓就職。從紐約州國會眾議院第三選區新當選的共和黨人喬治·桑托斯嚼著口香糖、睡眼惺忪地堅持站起來跟著宣誓,畢竟這是他最期待的時刻。這位34歲的巴西裔共和黨人在過去幾周中被揭發出簡歷嚴重造假,還涉嫌欺詐等經濟犯罪,但卻堅決死硬不辭職。迫于原本就有限的多數規模,麥卡錫等人也并未對桑托斯相關問題表態,頗有默認或放縱之意。不過,觀看了三天多議長“難產”鬧劇的桑托斯或許更加信心滿滿,他沒準會覺得:你們這些人比我高尚多少嗎?有什么資格讓我走人?
或許,第118屆國會開啟的不僅是又一屆國會,還是一個美國政治的新階段。只是這個“新”無法令人產生任何積極正面期待。
責任編輯:周唯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