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本時代”將結束 理財產品投資者何去何從?
來源:山西晚報
在持續了三年多的整改之后,2022年1月1日起,“資管新規”將正式落地,銀行理財產品將徹底進行凈值化轉型,打破剛兌,回歸代客理財的本源,除存款業務外,其他理財產品均將由投資者自負盈虧。那么,2021年,處于過渡期的理財市場出現了哪些新的變化?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的結束,保本型理財產品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對投資者影響幾何?2022年的理財市場上,投資者又將何去何從?
A 新規持續出臺規范理財市場
2018年4月27日,《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發,百萬億元資管業務迎來巨變。按照原定安排,過渡期大限為2020年底。2020年7月,央行發布相關通知,稱考慮到疫情沖擊,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范轉型,“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即將過去的2021年,作為過渡期最后一年,隨著“資管新規”實施進入倒計時,監管方面對于理財產品凈值化的規范力度同樣在持續加大。
12月17日,銀保監會出臺《理財公司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辦法涵蓋了治理架構與管理措施、投資交易管理、認購與贖回管理、合作機構管理等業務環節的規范,從多個環節提出了理財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流動性管理要求,進一步細化了底線要求。這也意味著28萬億元銀行理財的投資端與銷售端均需調整。
其實,早在2018年4月發布的資管新規已明確,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制定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此前的今年9月份,銀保監會發布《理財公司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辦法》正式出臺,對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和認購贖回做出細致規定,有助于防范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后波動性增加帶來的贖回風險。通過建立專門的理財產品流動性管理規定,有助于督促理財公司完善流動性管理機制,提高管理能力,更好推動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
今年8月,有關理財產品攤余成本法受到監管限制的消息引發市場關注。9月30日,財政部發布《資產管理產品相關會計處理規定(征求意見稿)》,新規統一規范了各類資產管理產品的估值方式,進一步推進從攤余成本法向市值法轉變的進程。業內人士認為,市值法的產品隨投資標的凈值上下波動,更真實反映市場變化,可充分向投資者展示產品的凈值風險。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因兼具高流動性和收益性,曾一度成為銀行凈值化轉型沖規模利器的現金管理類理財,隨著監管趨嚴,今年以來其市場紅利正逐步消失。6月11日,央行和銀保監會聯合制定并發布《關于規范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新規對于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在投資范圍、久期管理、集中度管理、流動性管理、杠桿率、偏離度等方面進行大幅收緊。有業內人士表示,現金管理類產品允許投資者每日認購贖回,容易因大規模集中贖回引發流動性風險,風險外溢性強,因此要進行壓降。
對于監管的持續規范,天風證券銀行團隊分析人士認為,長期來看,銀行發展重心從表內向表外財富管理轉型是大勢所趨,客戶對凈值波動的厭惡會隨著投資者教育普及而逐步淡化,具備專業投資能力和產品體系的銀行有望在這次轉型浪潮中脫穎而出;而且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增長早已突破以理財為中心的傳統發展模式,理財產品短期變化對中收影響有限,未來具有大財富管理業務優勢的頭部機構領先優勢有望越發突出。
B
理財子公司發展進入快車道
自從2019年6月3日國內首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建設銀行全資子公司建信理財落地,目前,理財子公司已經成為理財市場最大的主體。如今,較早開業的理財子公司已經駛向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更多的中小銀行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建自己的理財子公司。
今年6月,建信理財官宣資產管理規模破萬億,其中自主發行占比超過70%。8月5日,農銀理財表示,該公司凈值型理財管理規模突破1.5萬億元,緊隨其后,交銀理財宣布,該公司理財產品規模突破1萬億元,是長三角地區首家產品規模突破萬億的銀行理財公司。同月,光大理財亦對外宣布管理產品規模突破1萬億元,隨后,建信理財再次表示,其規模突破1.5萬億元。而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招銀理財理財產品余額已經高達2.79萬億元。11月,工銀理財公開表示,其自主發行并管理的理財產品規模率先突破2萬億元。
11月25日,廣發銀行收到《中國銀保監會關于廣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開業的批復》,批準該行全資子公司廣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開業,廣發銀行表示將推動廣銀理財盡快開業運營。至此,有29家銀行理財公司獲批籌建,包括25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和4家中外合資理財公司,其中22家已獲批開業。其中,國有六大行理財子公司均已開業,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除浙商銀行外,剩下銀行理財子公司均已開業或正在籌建。
事實上,隨著大中型銀行陸續完成布局,不少中小銀行正在抓緊發力設立理財子公司。12月20日,貴陽銀行發布關于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公告,擬出資10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貴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貴銀理財。今年以來,除貴陽銀行外,還有多家中小銀行申請開設理財子公司。10月,烏魯木齊銀行、西安銀行先后發布公告表示擬成立理財子公司;9月,北京銀行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同意投資不超過50億元設立理財子公司。
與此同時,合資理財公司同樣動作頻頻。今年2月,交通銀行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交銀理財收到銀保監會批復,同意施羅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交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合資在上海市籌建施羅德交銀理財有限公司,其中,施羅德出資比例51%,交銀理財出資比例49%。今年5月,工銀理財獲準與高盛資管合作籌建中外合資理財公司。工銀理財和高盛資產管理出資比例將分別為49%和51%。5月12日,貝萊德建信理財獲批開業,隨后,貝萊德建信理財于今年8月發行了首款產品,首發募集金額超24.64億元,為最大規模的公募權益類理財產品。據悉,貝萊德建信理財于12月29日起發售第二只理財產品。
C
銀行理財產品體系逐漸豐富
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進入尾聲,轉型方向逐漸明晰,外加銀行理財子公司陣營的不斷壯大,市面上可選的理財產品數量和種類正在豐富起來。
來自中國銀行業協會與普益標準聯合發布的理財市場指數報告顯示,11月全國銀行理財發行指數環比上升7.16點至38.57點。收益率方面,11月全國銀行理財收益環比上升6BP至3.46%。從價格指數來看,11月全國銀行理財價格指數環比上升1.37點至82.86點,與理財平均收益變動趨勢一致。另外,根據普益標準統計數據,截至12月20日,理財子公司今年新發產品數量為10604款,相較于去年同期的3747款,增幅高達183%。即使剔除母行遷移至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理財子公司今年新發產品數量也達到8592款,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80.97%。
與此同時,一些創新型的理財產品正在得到市場關注。其中,ESG投資(關注企業環境、社會、治理績效而非財務績效的投資理念)成為2021年理財子公司布局的重點。根據中國理財網,截至2021年12月27日,銀行理財子公司累計發行87只ESG主題理財產品,其中,今年以來發行的產品超60只,數量遠超去年。興銀理財旗下ESG興動綠色發展成為首只募集規模超過100億元的混合類ESG理財產品。
另外,“攻守兼備”的FOF(投資于其他投資基金的基金)銀行理財產品也成為理財子公司的“寵兒”,隨著保本理財產品正逐步退出的當下,FOF較穩健的收益可以滿足部分中低風險投資者的需求。據統計,截至2021年12月27日,理財子公司累計發行172只FOF理財產品,其中有近一半為今年新發,達81只。
除了上述已經粗具規模的新產品外,部分理財子公司還試水小眾主題理財。例如,光大理財發行了首只公募REITS(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主題理財產品,而興銀理財則發行了首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主題理財。
2021年9月10日,銀保監會辦公廳發布通知稱,銀行理財市場自“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發布以來,凈值化轉型產品取得顯著進展,為進一步發揮理財業務優勢和特點、促進第三支柱養老金融產品豐富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需求,將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此次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范圍是工銀理財、建信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試點期限為一年。試點階段,單家試點機構養老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規模限制在100億元人民幣以內。
12月6日起,工銀理財、建信理財、招銀理財和光大理財四家理財子公司首批4只養老理財產品分別在武漢、成都、深圳、青島同步發售。首批養老理財認購火爆,建信理財半天募集20億元,而招銀理財最終募集規模最大,達80億元。
D
保本理財產品將徹底退出市場
保本型產品退出市場,早已是板上釘釘。按照各大銀行公布的2021年半年報,包括交通銀行、郵儲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其保本理財產品已全部清零。
在業內人士看來,少量銀行可能無法順利完成此項任務。由于銀行過往發行的理財產品可能是2年期、3年期,甚至更長時間,產品未到期很難清零;同時,由于理財期限和底層資產期限不匹配,需要給底層資產找資金承接;底層資產可能發生壞賬或者逾期,這三大因素都可能影響到整改進度。針對無法完成整改的情況,監管部門也有應對策略。10月21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從前期摸底情況來看,預計2021年年底前,絕大部分銀行機構可以如期完成整改任務。對于個別銀行剩余的少量難處置資產,按照相關規定納入個案專項處置,直至全部清零。
展望2022年,興業證券相關分析人士表示,預計銀行理財將在明年維持近千億規模流入。一方面,截至2021年9月,非保本理財27.95萬億元,規模重回擴張,同比增長9.27%。另一方面,權益類占比提升緩慢甚至下滑,權益類資產(含股權)占比4.1%,公募基金占比2.6%,直接持股比例僅為2%至5%。展望2022年,隨著“資管新規”到期、凈值化轉型完成,銀行理財規模有望重回穩步增長,同時,加配權益資產仍是未來理財轉型的必然趨勢,權益占比有望進一步提升。若假設2021-2022年理財規模均按10%的增速擴張,則2022年年底有望達到31.29億元,考慮到權益類占比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若按3.5%占比估計,預計2022年銀行理財增量千億(996億)規模。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銀行理財估值調整后,產品的凈值波動將會真實體現市場變化情況,但這并不完全意味著投資者風險變大。因為產品的風險是由底層資產的質量直接決定的,只要產品底層資產質量達標,則風險不會因為估值法變化而增大,相反,由市值法估值的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可反映出產品的真實風險。另外,投資者在挑選理財產品時,應更多關注產品是否符合自身的投資需求,具體可衡量產品的風險類型、風險等級、開放類型等要素,判斷是否符合自身的風險偏好及流動性偏好。除此之外,可通過產品的夏普比率(即投資回報與承擔風險的比例)、區間收益及波動率等指標,衡量產品的風險及收益水平。
互聯網財富管理相關人士提醒投資者,貨幣基金、短債基金均屬于凈值型產品,但基本上能做到每周正收益,另外銀行理財也可以有類似的產品。另有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理財產品以穩健為主,主要服務風險厭惡型投資者不愿為了高收益而承擔高風險,一些偏好高風險的投資者可以購買公募基金。
山西晚報記者 張珍
責任編輯:潘翹楚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