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工行、中行擬發行TLAC債券!發行規模均為300億元,前者定檔5月15日

2024-05-13 18:20:44 作者:水堯 收藏本文
A- A+

  隨著2025年初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考核目標的臨近,五大行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TLAC非資本債券)發行已陸續提上日程。

  5月13日,中國銀行發布公告表示,擬發行2024年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第一期),基本發行規模為人民幣300億元,其中,品種一基本發行規模為人民幣200億元;品種二基本發行規模為人民幣100億元。

  兩日前,工商銀行發布公告稱,將于5月15日發行全國首只TLAC債券。本期債券基本發行規模為300億元,品種一基本發行規模為200億元;品種二基本發行規模為1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工行、農行、中行、建行需在2025年初達標TLAC監管第一階段要求;交行需在2027年初達標此要求。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工農中建交五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已陸續公布TLAC非資本債券發行計劃,合計擬發行不超過4400億元的TLAC債券。

  工行中行擬發行TLAC債券,

  發行規模均為300億元

  5月13日,中行相關公告顯示,該行擬發行2024年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第一期),基本發行規模為人民幣300億元,其中品種一基本發行規模為人民幣200億元,品種二基本發行規模為人民幣100億元。

  具體來看,品種一為4年期固定利率品種,在第3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品種二為6年期固定利率品種,在第5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發行人在滿足監管要求的前提下有權按面值部分或全部贖回本期債券。

  同時,附超額增發權,若本期債券任一品種的實際全場申購倍數(全場申購量/基本發行規模)α≥1.4,發行人有權選擇行使對應品種超額增發權,即在本期債券基本發行規模之外,增加對應品種的發行規模,品種一和品種二合計增發規模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若品種一或品種二實際全場申購倍數α<1.4,則對應品種按照基本發行規模發行。

  另外,5月11日,工行發布的相關募集說明書顯示,本期債券基本發行規模為300億元,其中品種一基本發行規模為200億元;品種二基本發行規模為100億元。與此同時,本期債券的簿記建檔日為2024年5月15日。

  其中,品種一為4年期固定利率債券,在第3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發行人在滿足監管要求的前提下有權按面值部分或全部贖回本期債券;品種二為6年期固定利率債券,在第5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發行人在滿足監管要求的前提下有權按面值部分或全部贖回本期債券。本期債券發行期限為2024年5月15日起至2024年5月17日止,共3個工作日。

  值得注意的是,工行方面還指出,如果發行人不行使贖回權,本期債券品種一的計息期限自2024年5月17日至2028年5月16日;如果發行人行使贖回權,則本期債券品種一被贖回部分的計息期限自2024年5月17日至2027年5月16日。

  公開資料顯示,TLAC是指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進入處置程序時,能夠通過減記或轉股的方式吸收銀行損失的各類合格工具的總和。

  TLAC非資本債券是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為滿足TLAC要求發行的、具有吸收損失功能、不屬于商業銀行資本的金融債券。同時,TLAC非資本債券的受償順序,劣后于《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規定的除外負債,優先于各級別合格資本工具。

  對銀行資本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大行高管對TLAC債發行情況表態

  聯合資信評估股份有限公司在工行2024年TLAC非資本債券(第一期)信用評級報告中指出,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設有損失吸收條款,一方面,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具有吸收損失的能力;另一方面,一旦觸發損失吸收條款,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的投資者將面臨較大的損失。但是,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減記觸發事件不易發生。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在對中行此次債券發行的信用等級通知書中指出,在“穩中求進”基調及穩健貨幣政策背景下,商業銀行整體業務運營將保持穩健,行業資產質量將保持在可控范圍內,分化態勢仍將延續。

  2023年以來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債券發行提速,地方政府亦大力發行專項債券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但受累于內源資本補充能力的減弱以及業務規模的較快增長,商業銀行整體資本充足率較年初小幅回落。預計未來,基于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提升信貸投放能力,以及化解風險資產等的需求,商業銀行對資本補充需求依然較大,但在監管鼓勵多渠道補充資本背景下,預計行業整體資本充足性將保持合理充裕。同時,隨著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的實施,行業資本迎來差異化管理,對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浙商銀行FICC固收團隊分析,TLAC非資本債券作為大型金融機構發行的次級債,預估未來會跟銀行二永債一樣,具備一定的類利率交易屬性。在前期投資時,考慮發行量較小、機構存在觀望態度,預計交易不會太充分,流動性的不足可能會導致該債券有一定的價格“錯殺”。但當市場逐步接受該類投資產品,流動性增強,類利率“屬性”會獲得充分釋放。

  在今年舉行的2023年業績發布會上,多家大行高管對自家銀行TLAC債券發行情況作出介紹。

  中行原副行長張毅此前表示,2024年是《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正式實施的第一年,同時要在2025年實現TLAC達標。中行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精神,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新時代的硬道理,推動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堅守合規底線,進一步強化資本約束,推動發展方式轉型,確保TLAC如期達標。

  另外,建行首席財務官生柳榮表示:“建行將適當發行一些二級資本債和TLAC債,前段時間,建行董事會剛剛通過了資本補充決議,二級資本債正在有序發行。接下來,我們會向監管部門提交關于TLAC債的材料,爭取在三季度發行。”

  交行首席風險官劉建軍表示,該行于2023年11月首次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體現國際監管機構對交行經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認可,其實也是對中國金融業地位的一種認可。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給交行帶來新的機遇,當然也提出了額外的要求。一是附加資本要求,二是TLAC達標。對于后者,交行將遵照境內外監管,把握好市場的窗口情況,有序推進合格債務工具的發行工作,以滿足TLAC達標要求,不斷提升風險抵御能力。

  第一階段達標時間臨近,

  五大行發行計劃合計不超4400億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防范“大而不能倒”成為反思危機教訓、完善金融監管體制的重要內容。

  為有效解決“大而不能倒”問題,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于2015年11月批準了金融穩定理事會(FSB)提交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條款》(以下簡稱“TLAC條款”),正式明確了總損失吸收能力的國際統一標準。提出大型金融機構應具備充足的損失吸收能力,在陷入危機時,采取“內部紓困”的方式維持關鍵業務和服務功能的連續性,避免動用公共資金進行“外部救助”。

  國際上,TLAC非資本債券是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實現總損失吸收能力達標的重要工具,并且已得到廣泛運用,發展較成熟。

  2011年以來,工、農、中、建四大行被認定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交行在2023年首次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

  TLAC條款顯示,在不考慮緩沖資本(儲備資本、逆周期資本和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監管要求的情況下,2015年底被認定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的商業銀行,須自2019年起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風險加權比率(以下簡稱“TLAC風險加權比率”)達到16%,TLAC杠桿率達到6%(第一階段的監管要求);自2022年起TLAC風險加權比率達到18%,TLAC杠桿率達到6.75%(第二階段的監管要求)。

  此外,TLAC條款對于新興市場國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達標時間推遲6年,分別延長至2025年和2028年。作為目前唯一有G-SIBs入圍的新興市場國家,我國G-SIBs即將面臨第一階段TLAC達標的考核要求。

  根據上述要求,工行、農行、中行、建行需在2025年初實現TLAC監管第一階段達標;交行需在2027年初實現TLAC第一階段達標。

  值得一提的是,為達到TLAC合規標準,上述五家國有大行TLAC非資本債券發行已提上日程。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五大行均已經公布TLAC非資本債券發行額度,合計發行不超過4400億元或等值外幣。其中,工行、建行、農行發行規模分別為600億元、500億元、500億元,中行、交行分別計劃發行不超過1500億元、1300億元的TLAC非資本債務工具。

  對接國際監管規則,2021年10月,央行、原銀保監會、財政部公布《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對總損失吸收能力定義、構成、指標要求、監督檢查和信息披露等方面進行了規范。

  其中明確了我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達標相關要求的時間表——風險加權比率應于2025年初達到16%、2028年初達到18%;杠桿比率應于2025年初達到6%、2028年初達到6.75%。

  2023年9月,央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認定20家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

  央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稱將按照《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試行)》的要求,共同做好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工作,督促系統重要性銀行按規定滿足附加資本和附加杠桿率要求,增強抗風險能力和損失吸收能力,發揮好宏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審慎監管合力,促進系統重要性銀行穩健經營和健康發展,不斷夯實金融體系穩定的基礎,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李琳琳

文章關鍵詞:

作者

水堯

水堯

金融原創方向

熱文排行

聯系我們

  • 郵    箱: money@staff.sina.com.cn
  • 電    話:010-62676252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北旺東路新浪總部大廈

新浪財經意見反饋留言板

400-052-0066 歡迎批評指正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