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預備會嘉賓發言實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9日 18:40 中國教育電視臺 | |||||||||
主題: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 時間:2005年3月19日 主持人:我們現在開會,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2005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明天將要正式開幕,按照慣例在正式會議開幕以前我們舉行一個預備會,也就是一個報告討論
吳敬璉:諸位下午好,我把我今天講話的要點用15分鐘的時間說一下。我想講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從短期的觀點看2004年,我總的判斷2004年的經濟發展是叫“有小驚,無大險”;第二個問題想從長期的觀點看一下,我們宏觀經濟存在深層次的問題;第三是一個前景的展望。 第一,2004年回顧是“有小驚、無大險”。 實際上在2003年中國宏觀經濟就出現了一些問題,不過在當時因為有SARS,所以中間第二季度經濟增長有中斷,到了2003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又恢復了原來的態勢,就是從2000年開始一個新的增長周期到了2003年就出現了一個過熱的傾向。不過在當時,不管在中國的經濟學術界,還是在政府部門,對于這個態勢都有不同的意見,大致上是這樣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宏觀經濟已經出現了過熱,建議采取緊縮性的總量政策,用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調控,當時主要的意見是進行微調。這種意見整個在2003年一直到2004年第二季度都是處在一個少數地位,有這種看法的比較少;第二種意見認為不是全面過熱,而是局部過熱,就是說某些部門的投資過熱了,開始提出來的是像鋼鐵、鋁、電解鋁,還有其他一些部門,后來逐漸增加到十幾個部門,認為這幾個部門投資過熱,但是不是全面的過熱。這種意見在2003年的時候是由少數的部門和少數的經濟學家,不過到了2004年這就變成了主流,不是全面過熱,而是局部過熱,所以應該由主管機關通過對于投資的控制來降溫;第三種意見叫做不要輕言過熱,認為2003年出現的一個大好形勢應該加以保持,不應該采取緊的貨幣政策和緊的財政政策,使得好的增長形勢受到挫折。這種意見在2003年是占主導地位的意見,一直到2004年3月、4月,中國政府做出了新的決策。對2004年的1、2月份,各種宏觀經濟指標出現了非常大的、向上的跳躍。比如說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53%,廣義貨幣增長了19.4%,實際上在2003年第四季度已經達到了這個水平。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也就是PPP是14.6%,不過當時有一個宏觀指數是比較低的,這就是消費指數,CPI只有2.1%。因此在學術界、在經濟學界,在經濟界是否出現了過熱仍然有保留,但是在3月份中國政府做出了決策,粗破的表現就是溫家寶總理在去年人民代表大會開會以后的記者招待會上這一段話,就是說中國經濟目前正處在一個重要關口,經濟的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并沒有得到解決,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投資規模過大,能源、運輸合重要原材料供應緊張,物價上漲趨勢明顯,必須用宏觀經濟調控來解決這些問題,這對于我們政府是一個不亞于去年“非典”的考驗。最近的一次溫家寶總理記者招待會上還有記者問到這個問題,就是當時是這樣估計的,是不亞于“非典”的考驗。 這表達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對于形勢的判斷,我們從這個判斷當中可以看到可能是避開了是不是總量過熱避開了這個問題,就是說宏觀經濟是不是過熱,或者有一些人說的是不是全局過熱,因為這個問題可能大多數的官員和大多數的經濟學家都不同意。但是這有的語言是總量語言,不是個量,因為講的是投資規模過大,不是講某些部門的投資規模過大。講的是貸款增加過多,而不是說對某一些部門的貸款增加很多。所以從3月以后中國就采取了很多“宏觀調控”的措施,而這個宏觀調控應該說是打引號的,因為在中國宏觀這個詞常常是跟我們經濟學講的宏觀不太一樣,它講的是重要的問題。就像魯克斯在前一階段在北京的講演說的,他看到中國采取的“調控”政策,他覺得沒有一條是“宏觀調控”,全部都是“微觀”措施。從3月以后加強政府的“調控”,而主要的措施,是由各個部委采取的“微觀干預”措施,最重要的措施,一個就是發改委派出的檢查組,清理鋼鐵、電解鋁、水泥等部門的投資項目,5月發了通知會同中央銀行、銀監會,要求加強對鋼鐵等行業的信貸控制。第二就是國土資源部把土地審批權收到國土資源部,同時組織聯合檢查組來整治土地市場,清理開發區和收回違規占用農地。第三是銀監會,銀監會派出了檢查組,檢查重點行業和重點地區的信貸情況,就是哪些貸款不應該放。這樣一些措施是強有力的,帶5月份看到一些主流報刊上發表了專門的評論,說明在中國的形成下,宏觀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它的效用是不大的,所以應該以行政措施為主進行調控,這些措施確實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與此同時,中央銀行和財政部也采取了措施,中央銀行實際上在2003年就采取過措施,進行窗口指導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不過當時市場反映和企業界的反映都不好,作用也不是很大。在2004年央行采取了一些措施:1、央行擴大整個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因為是不是提息的問題有很大的爭論,央行能夠做的事情就是放大貸款浮動,就是把貸款利率上限,我們現在還是行政規定的利率,不過銀行有權浮動,浮動的幅度擴大了。2、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提高了0.5個百分點。央行實際上采取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發行央行票據,對沖流動性,就是說央行手里的國債已經沒有了,所以做公開市場操作的時候,就創造了一種新的工具,這個工具叫做“央行票據”,發行“央行票據”來回收流動性,央行票據現在余額已經超過1萬億,這是央行采取的行動。 財政部也采取了行動,財政部采取行動就是在5月份財政部長宣布由過去的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我理解積極的財政政策,實際上是一種比較溫和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轉為中性的財政政策。財政部的常委婁副部長做的解釋比中性還要偏緊一點,他的解釋是說國債發行以后不用,所以是一種偏緊的財政政策,一直到10月28日央行升息27個基本點,當然0.27的升息意義是不大的,但是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央行是不是應該利用利率手段進行正規意義上的貨幣政策調節,這使得爭論達到某種一致,所以它的意義不只是這27個基本點,而且中央人民銀行利用這個機會放開了貸款利率上限,把上限取消,也就是說商業銀行有權自己決定升息。當然,因為我們國家商業銀行現在還不是真正的銀行,現在看來他們并沒有怎么去運用他們自己決定利率這個權利。 根據這一系列的動作,還是比較有效的。所以到了第四季度情況就有了大的改善,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降到了15%所有這個水平上,M2廣義貨幣的增長也降到了水平上,但是這里面也可以看到問題,大致上第一、第二季度采取了行政辦法和宏觀政策進行調控,情況有比較大的改善,到第三季度又反彈,到第四季度又加強了措施。今年第一季度某些方面也有反彈的表現,這可以看到用總行政微觀干預措施還是用得比較多,所以在稍有放松的時候它就會反彈,這就呈現出“波浪式降溫”這種狀態。到10月底以后,中央銀行有更大的裁量權用貨幣政策來進行貨幣調控,所以看起來這個情況正在改善。所以3月14日溫家寶總理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了一句話,他說“現在可以說宏觀調控取得了明顯成效”。因為這個問題在去年7月前后是有爭論的,我們不知道內部的爭論情況是怎么樣,但是可以從我們的主流報刊上看到,就是曾經大概有10天左右,主流報刊的基調叫做宏觀調控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就是這一句話,但是十天以后這個話改成了宏觀調控取得了初步成效,要防止功虧一簣。家寶總理在3月14日上的講話,說“現在可以說,宏觀調控取得了明顯成效”。從一些情況來看,更多的運用經濟手段來進行調控,像中央銀行、財政部運用得更加純熟,所以用這樣的辦法來鞏固去年以行政手段用得比較多的這樣宏觀調控的成果,我們可以預期今年的經濟會比較平穩。 要保持平穩,我想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來的關于宏觀調控的幾條,在今年仍然應該加以注意。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公報上面有三句話我覺得最為重要。第一,“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一個是要加強,因為有一種議論,認為對于去年的宏觀經濟調控一個是取得了成效,第二是有很多的意見,特別是地方政府有很多的意見,是不是可以不要提繼續進行宏觀調控,甚至認為應該轉向防止通貨緊縮。從中國政府方面的意見是說要繼續加強,不但說要加強,而且說壓改善,也就是說去年的宏觀調控有一些方法不一定都很恰當,我理解怎么改善,就是后面一句話,叫做“更加注重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經濟手段的運用明確了一條叫“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已經說了多年,它的內容常常是不定的,有的時候是講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有的是講緊縮性的或者是溫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現在當然應該把它理解成溫和的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就不一樣了,財政政策從1998年,當時提出的財政政策叫做積極的財政政策,所謂的積極財政政策我理解就是溫和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部長在去年5月提出來從積極的財政政策轉向中性的財政政策以后,在我們這里是有爭論的,中國政府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肯定了財政政策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從積極的財政政策改成穩健的財政政策。從短期的情況來看大概就是這樣。 這里面還有一個問題,2004年為什么不能主要用經濟手段,就是用市場相適合的手段來進行宏觀經濟政策調控,這有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就是我們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這個問題它相關的事情就是一個長期問題,長期問題對我來說,我認為長期的問題是兩個問題,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因為市場體制不完善,資源的配置權利,土地、資本這樣一些基本資源的配置權利,在很大程度上還掌握在政府手中,各級政府手中。于是各級政府就要用配置資源的能力來服從于實現自己政績的目標。于是在十五計劃以來,即二十一世紀最近這四年就出現了一個新的情況,在我們這里叫做“形象工程”,叫做“政績工程”。希望很快實現GDP的增長和稅收的增長,于是就出現了幾乎全國性的,一個就是經營土地大搞城市的建設,另外一個就是實現我們產業結構的重型化。相當多的省份都提出來要實現中國進入了一個重化工業的階段,這個問題是有比較大爭論的問題,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舊型的工業化道路,也就是說十九世紀的工業化道路。庫茲涅茨講的工業化增長以前的工業化道路,印證這種道路所引用的基本上是在第一代發展經濟學家的言論,或者是從馬克思主義的傳統來說就是從列寧的再論市場問題第一部分優先增長一直到斯大林優先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資源約束的問題,宏觀經濟過熱的問題很難解決。所以從解放以來或者是改革開放以來,每當我們GDP增長達到年增長9%以上,很快就出現了經濟增長,就需要停下來調整,對于這個問題我今天不想詳細地講,因為有很多的爭論,但是我認為這個問題是必須要研究清楚,必須討論清楚的。因為政府最近期間提出來一系列綱領性的口號,比如要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建設節約資源環境友善的社會,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節約型道路,這些問題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在第十一個五年規劃里面要加以解決,否則這種大的波動,過熱、調控、降溫、速度下降,下一個階段又重新出現可能就不能避免。 2005年會怎么樣?我想講三點。第一還是回到去年12月經濟工作會議,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論點,我覺得這是很有道理的論點,就是這一次宏觀經濟調控、經濟過熱、降溫,應該說取得了很好的結果,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但是他說這個成果主要的不是這方面的成果,主要的成果是認識方面的成果,認識方面有三個最重要的成果,第一就是加深了所有干部,我們的官員,我們的學者對于科學發展觀的認識。第二是加深了對防止經濟增長出現大幅度波動和加強宏觀調控的認識,因為過去我們以為建立了市場經濟就不會出現過去那樣的大幅度波動,實際上我們在2000年宣布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后,仍然會發生,而且怎么進行宏觀經濟的管理,這是一個課題。第三個成果就是加深對我國國情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認識,這個認識現在還在繼續進行討論,希望能夠把這個成果鞏固起來,這是一點在方針政策上今年需要一個總的背景。 第二,今年著重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節約型的發展道路。要走出這一條道路,現在看起來有一些事情是非常急迫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要糾正“要素價格”的扭曲,因為剛才講到生產要素、自然資源、貸款這樣一些要素,它的配置權利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掌握在各級政府手里,所以它的價格仍然保持著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扭曲,就是向下的扭曲。比如說土地的低價,甚至是無償使用,自然資源的無償使用,貸款利率零利率、低利率甚至負利率這種狀態。這種狀態就使得人們愿意用大量的資源投入去發展收入多,特別是財政收入多的一些產業。第二就是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型服務業。中國因為計劃經濟以后服務業的比例始終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國家的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有所進步,但是提高的不多,十五計劃期間,服務業的比重在GDP當中的比重不但沒有提高,而且下降。現在我們服務業的比重只占GDP33%左右,當然統計上有一些問題,可是即使把這個校正過來,我估計也不會有多大的改善,特別是是生產型的服務業。于是我們就出現這樣的情況,在這個很長的價值鏈里面,我們主要從事的就是附加價值最低,利潤率最低的加工部分。所以就有一句話,說是我們耗費資源,破壞環境,還背負著一個傾銷的惡名,但是利潤的大頭都不在中國人手里,都沒有留在這一塊土地上。 第三就是要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各個產業。最近五到十年,我們是大力提倡信息產業的發展,但是跟整個對于產業發展的認識誤區幾乎是相似的,在其他的國家IT產業里面,硬件部分和軟件、服務的部分比例大致上是3:7。我們這里面反過來,一講起信息產業就是電腦、外圍設備、硬件,跟剛才講價值鏈情況是一樣的,而不是著重用現在信息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去改造各個產業,來提高整個經濟的效益。但是所有這一切,歸根到底,不管是改善宏觀調控還是提高經濟的效率,都取決于機制和體制,也就是說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問題是具有根本意義的。所以溫家寶總理提出來2005年將是“改革年”。他這個說法得到各界的熱烈地相應,因為大家都認識到這是問題關鍵中的關鍵。我就不具體說了,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有一個全面改革的要求,這中間我認為最重要的大概有四點:1、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和國有企業的股份化改革。這方面的改革十五次代表大會、十六次代表大會都有明確的規定,但在去年第三季度的時候它似乎有一些思想混亂和動搖。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了歷屆中央會議和國務院的決定,要堅持下去;2、如果說經濟里面最薄弱的環節就是金融體系,這個方面改革今年一定要做成成效;3、就是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4、很關鍵的就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怎么用適合于市場經濟來規范自己的活動,這是決定我們其他方面改革能不能成功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政府自身的改革是革自己的命,革自己的命是比較困難。 謝謝! 主持人:大家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問。 提問:我是來自韓國的宮特立,在你剛才的發言中,我覺得你提到在生產品的通貨膨脹指數和消費品的指數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距,就是說在能源交通方面的瓶頸,所以生產價格上升很快,但是你們消費品的價格似乎通貨膨脹并不厲害,也就是保持在2%左右,就是成本方面的上升壓力沒有傳遞給最后的消費品。這樣中國的公司他們的盈利率實際上盈利的空間就被擠壓了,特別是有一些中國公司他們如果主要在國內市場銷售,而不是面向海外那些出口市場,那么他們的利潤空間就受到了壓縮,我想請你來對這個問題做一個評價? 吳敬璉:這是在2003年爭論,認為沒有出現過熱的一個很主要的論據。說CPI在當時只在零上稍微高一點,當時我們就提出來這有幾種可能性,當貨幣供應總需求擴大很大的情況之下,有幾種可能。一種可能就是PPI很快就傳到了CPI,經過一段時候傳到了CPI,消費物價指數就上去了,就變成很明顯消費者所感受到的通貨膨脹。第二種可能性就是傳到不過去,因為我們對消費物價指數還是有相當的控制,或者是有其他的原因,因為我們現在的需求結果是很扭曲,就是因為我們的需求擴張,主要是投資擴張,而消費,特別是農民的消費上不去,上不去它就傳導不到CPI,這個時候會發生的問題就是我們的生產者盈利大量被吸收了,甚至出現虧損。第三種情況PPI漲了一段以后又下來,也沒有傳到,或者是沒有充分傳導到CPI去,它會到哪里去?到(英文)里面去。現在是哪一種情況,我想哈繼銘先生有很深的研究,他待會兒可以說。現在的情況大致上是三個渠道都有,我們看到現在CPI好象降了一點,比去年第四季度降了一點,但是要看到CPI里面農產品這個部分降了很多。但是由CPI傳導過來的一些工業基礎的消費品上漲的速度很快,即CPI提高的內容有變化,這個變化我們要充分地警惕,這是一方面。 第二,一些制造業的部門盈利減少,虧損增加也是非常明顯的。現在我們看起來盈利總量沒有減少,還在增加,但是你仔細一分析它是從哪里來的呢?從壟斷部門,特別是在石油加工部門,這是因為全世界的價格上漲,盈利的來源。而加工部門現在感覺到非常緊張,原材料提高的很快,而他們的產品,特別是出口的產品,消費品品產品價格不大可能隨著成本的增加而增加。 第三個因素就是房地產價格飆升,這跟長時間貨幣供應量過多有關。這個貨幣供應量過多還不是最近這四、五年的時間,已經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最近央行的措施,因為居民現在對于房產價格上升怨言很大,央行對于房地產貸款的措施可能有助于此,但是如果這個市場價格下降,他會把流動性需求擠到其他方面去。 主持人:時間關系就到這,謝謝吳教授精彩的演講。下面我們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綜合司司長鄭京平先生演講,鄭京平先生他曾經是在日本、奧地利、美國、挪威等國進行一些學習和研究,曾經擔任過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的主任,目前是統計局的發言人,他的發言應該是比較權威的。 鄭京平:謝謝劉主席。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在這個論壇上就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及其發展前景做一個演講。 首先我想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頭兩個月中國經濟的主要指標,剛才吳敬璉教授把去年的情況做了一個回顧,我做一個補充就把今年頭兩個月的情況做一個回顧。首先看一下今年1至2月份的主要指標,在看中國1月份、2月份數據的時候,我想說一下確實我們應該注意,不要分月去看它,既不要僅僅看1月的數據,也不能僅僅看2月的數據,比如說我們的CPI,1月份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16.9%,2月份一下跳到3.9%,可能有人會問是不是通貨膨脹的壓力或者是通貨膨脹已經顯現了,因為跳動非常大,實際上是由于我們春節是在1月份和2月份之間相互變動的,按理說同比,也就是說與去年同期比可以把季節因素消除掉,而由于中國的春節在1、2月份變的,比如說2004年的春節是在1月25日左右,2005年的春節是在2月9日,我們知道春節的消費行為是不一樣的,所以春節的時候往往大家的購買力和價格上漲都是高的,這個時候2月份顯示出來的數據和1月份顯示出來的數據都是不可比的,所以我們要看的時候要把1、2月份的數據累計起來看。 我們現在看一下主要的數據。工業增加值和固定資產投資以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變動,大家可以看到工業增加值今年1至2月累計(這都是頭兩個月累計的數字),工業增加值比去年同期的增速要高0.3個百分點,它是16.9%,固定資產投資當然是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它的增幅是大幅度下降,只有24.5%,比去年同期53%降了28多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大家可以看到今年是13.6%,去年是11點多,這是提高了,特別是實際的,如果把價格因素剔除掉以后,我們可以看到今年1至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上漲到11.7%,比去年同期高了2.6個百分點,其中第一個方面我們可以看作是供給方面,后面兩個都是需求的。下面這一組數字是進出口的情況,進出口總體來講增長速度都還是比較快的,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1.7%,其中出口是36.6%;第二欄是出口,大家可以看到速度還是快的,比去年同期增速快7.9個百分點,一個明顯的特點進口一下掉下來只有8.3%,比去年同期增速低了33.7個百分點,這是一個特點;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FDI)仍然也有8.3%左右,也比去年同期增速有所回落。第三張圖是貨幣供應的情況,我不一一說了,最后這兩個圖一個是價格的情況,貨幣和價格的情況,價格指數今年是2.9,CPI的上漲幅度是2.9,這比去年同期也是高了0.3個百分點,剛才提到PPI是5.6,比去年同期也是高了2.1個百分點,當然PPI比四季度低2.3個百分點。最后這張圖是貿易順差的情況,去年1至2月份是貿易逆差80億美元,今年是貿易順差110億美元。這個地方我們要看1至2月份的數據,從我自己的分析來看,我得出這樣一些結果。 從供給和需求的角度來看,特別是供給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因為農業的數據還沒有,其他第三產業的數據也沒有,只好看一看工業,工業增加值的增速我已經說到比去年同期略微加快了一點點,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有了大幅度的回落,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回落,也應該看到它是在去年同期增長53%的高基數上還增長了24.5%,這個需求還是比較強。剛才說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實際增長幅度也達到了11%點多,進出口是110億美元,所以需求還是可以看到比較旺的。 第三個要點我要跟大家說的就是確實我們可以看一看CPI和進口的變化。CPI的上漲略微加快了一點,我想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主要是這樣三個因素:一個因素就是對比基數,去年CPI的上漲是從4月份開始加快的,特別是糧食和其他,在2003年四季度快了以后,到2004年一季度的時候,漲幅沒有后面二、三季度快,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就是氣候的原因,我們知道今年冬天應該說還是比較冷的,尤其是在春節前后,這個時候使得水產品和鮮菜的價格上漲得比去年要高一些;第三個原因就是居住的價格,居住的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5.6%,加快了2.6個百分點。去年居住的價格也是從5月份開始逐步上漲的,4月份開始是3.8,5月份是4.6,一直到最高的10月份是6.8,所以居住的價格也是在后面漲的。所以說1、2月份CPI上漲2.6當中,其中翹尾有1.4,新增長是1.5,總的來說翹尾的因素所占的份額還是比較大的,這是第三要說明的。 第四要說明的就是從這些數據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一句話,也就是頭兩個月繼續保持了2004年以來平穩較快增長的趨勢,開局還是不錯的。這是我分析頭兩個月的數據第四個要點。 第五個要點這當中還有需要注意的問題。一個就是防止固定資產投資的反彈;也還需要防止經濟增長繼續加快;電力等供應瓶頸制約問題仍然有待解決。這個地方可能與一些人的分析和判斷不盡一致,有一些人提出來是擔憂經濟增長速度是不是會下滑得太快一點,這個擔憂從1、2月份的數據分析還很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而且現在從各個方面的需求,我們從剛剛結束的兩會,以及各個省所制定的2005年的發展目標上來看,還有我們從剛才分析的結果三大需求以及生產的情況來看,還很難看出需要擔憂下滑這樣一個問題。當然其中有人可能也提出來進口在1至2月份突然增速下降那么多,只有8.3%,是不是也意味著國內的需求可能有一些不足呢?這確實有這樣一個因素,但是并不是說國內需求不足,而是和去年同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3%相比,今年只增長24.5%,這樣一個相對的需求肯定是沒有增長53%強,所以這是一個客觀的原因,確實有這樣一個因素在里面,但是我們知道24.5%也是相當高的一個因素。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與此相關的有鐵礦砂、原油、成品油、鋼材等這樣一些產品,它的進口有的增長速度大幅度回落,有的干脆由去年的增長轉變為今年的下降,比方說鐵礦砂1至2月份進口增長38.2%,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92.3%,去年是兩倍多的增長,今年增速下來了;還有原油今年頭兩個月是進口11.6%,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35.9個百分點;成品油也是回落了16.9個百分點;鋼材則由去年進口增長30%多變為今年進口下降7%,這些都是數字。當然剛才是由于去年我們鋼材產能確實是大幅度增長所帶來的,并不一定完全反映在需求上,這是第一個原因,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有關。第二個原因就是汽車進口保稅政策做了一個調整,這使得汽車和汽車底盤的進口由去年同期的增長27.7%變為今年1至2月份下降55.3%。這主要是汽車進入保稅區,原來你的汽車進口到保稅區,先不征收進口關稅,當你的汽車和汽車底盤出了我們自己的保稅區以后再開始征稅,今年改了,只要一進入保稅區就開始征稅,這樣有很多汽車和汽車底盤的經營商就不愿意直接很快的進口,這是進口的一個原因;第三個原因就是大豆進口下降很多,由去年進口增長164.3%,變為今年下降29.8%,這也是一些原因,所以進口你認真分析以后可以看到是在去年的高基數上的一個回落,并沒有太大的回落。 接下來我想簡要地再把長期的問題做一個非常簡要的回顧。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是否可以持續,這也是大家常問的一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如果這里面所說的高增長是指8%至9%,那么回答是肯定的,至少在今后5至10年都是有這樣的肯定。說到原因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中國高增長的支撐因素,這里面我提到三個因素:第一是高投資;第二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第三是政治社會的穩定。 第一方面高投資,靠的是高儲蓄和FDI大量流入。高儲蓄大家從數據上可能都已經看到了,我們現在應該有44%的高儲蓄,新加坡是40%多,當然高儲蓄和高投資的形成不一樣,新加坡也是44%,而美國的儲蓄率只有15%,正常地說是18%,歐盟主要歐洲國家是20%左右,當然韓國和日本都還比較高,日本有26、27%,韓國也有30%幾,俄羅斯也是30%幾,這可能是東亞地區的一個特色,在這方面劉正義教授也有文章做過研究,確實是東亞地區高儲區域是由于文化和歷史背景造成,有這樣一個因素,這是第一個方面。FDI的大量流入。因為大家看重中國的發展前景、市場以及投資環境。第二方面關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是指來自改革和開放,以及技術的使用,這個地方我們國家還是有空間的。剛才吳敬璉教授說到改革的諸多方面還可以釋放大量的生產力來提高我們的勞動生產率。第三方面關于社會的問題,大家可以看到從我們現行的領導集體以及執政理念都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不做分析。分析這些因素的變化趨勢可以得出肯定的回答,也就是剛才我做出的回答,特別是值得注意的是高儲蓄率可能會隨著人口視窗這種黃金發展期的結束,10年、15年,我認為是20年以后,50、60年出生高峰現在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的時代,但是好在60年代出生的人是40、50歲的樣子,還可以工作15至20年,這個時期一過可能問題會帶來。比如說投資回報率問題,投資項目成功與否問題等等這是一些問題,但是最重要就是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好在很多問題現在中國政府都已經注意到了,而且也已經看到了問題存在的原因,并且正在采取措施通過改革和開放向著正確的軌道上在邁進,因此我們還是有理由相信通過改革和開放,我們可以保證中國經濟還能夠持續較快的發展。 謝謝! 主持人:感謝鄭先生給大家提供很多新的信息。下面請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博士來演講。哈繼銘博士曾經在復旦大學和美國堪薩斯大學讀書,獲得博士學位,以后在MF和香港經管局曾經供職,他應該是屬于公司的經濟學家,談一談對宏觀經濟的看法。因為中金公司在公司的經濟研究中,特別是中國宏觀經濟的研究中是處于領先的位置上,他們的觀點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 哈繼銘:各位來賓下午好,我是代表私人部門工作者在這里跟大家探討一下我對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的觀點。我演講的題目是叫美元利率、匯率走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但是我的結論的潛臺詞是多一點憂患意識,少一點軟著陸風險。上一個月在格林斯潘在美國聽證會上講的兩點,第一認為美國勞動力速度正在放緩;另外就是(英文)退休的時候對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挑戰。這使得大家相信美國將會不斷加息,右邊的圖上可以看到每一期不斷往上走,今年年底會提到3.75個百分點。 美國為什么要加息我們覺得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在里面。如果說美國貨幣政策它通常的加息規則一般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泰勒法則,但是如果你看現在的泰勒法則是不是在起作用呢?泰勒法則兩個變量是產出缺口,另外就是預期通貨膨脹與目標通貨膨脹差距。我們現在看美國產出缺口還是負的,按理說應該是減息的,通貨膨脹雖然近期有一些往上走,但是依然是很低的,30年來基本上是處于最低點的。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美國最近一段時間房地產價格是不斷地上漲,資產價格與商品價格之間的偏離是這一次美國通貨膨脹加息一個很重要的背景。雖然美國利率在不斷地上升,左圖我們可以看到短期兩年期的國債在不斷上升,盡管美國在加息,但是房地產的價格以及個人的債務負擔在不斷上升。美國長期利率不上升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亞洲貨幣盯住美元,所以對美國償債的愿望非常旺盛。所以美國非常愿意看到亞洲貨幣增加靈活性,貨幣是升值,美國長期債利率就會逐漸往上走。現在情況是美國的雙斥資導致了美元的貶值預期不斷加大,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英文)現在基本上達到GDP的6%,在這種情況下面美元已經對歐元和日元都有很大的貶值,并且現在貶值預期依然是揮之不去的。于是大量的資本就流入亞洲包括中國,我們在這張表上可以看到中間那一行非經常帳戶贏余,非FDI的流入,占的比例占到新增外匯儲備的一半,流入的量是非常大。在過去人民有貶值預期,98年流出的量是非常大的,就是654億美元。有人說我們國家外匯管理是寬進嚴出,可能圖有虛名,因為98年的時候就可以看到當時想流出也是非常容易,當時流出的量占當年整個外匯儲備總量45%,今年中國經濟更加全球化,經濟規模更加大,外匯有效管制比過去更加松,一旦錢想流走的話可能是勢不可當的。 錢流進去中國房地產價格也是飆升的,特別是上海、杭州等有一些城市價格不斷上漲,剛才吳老師也談到房地產價格上升,現在帶來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有一些社會問題。我在這里簡單談一下我們目前對宏觀經濟態勢的一個判斷,去年GDP增長9.5%,速度是相當高的,比經濟已經過熱的93年9.3%還要高0.2百分點,GDP平均指數去年上升7%,比CPI指標增長0.3%。固定資產增長去年是25.8%,我們對于今年整個宏觀經濟的判斷是GDP增長是8.5%至9%左右,CPI通貨膨脹可以控制到3至4%,并不是自然增長3至4%,而是可以控制到3至4%。為什么要這樣說?因為我們國家CPI指標對真實通貨膨脹的反映比較弱,所有的宏觀經濟政策都以CPI的指標來作為依據的話,可能是有失偏頗的。第一在很多國家,消費活動在國民經濟當中所占的比重是相當大的,比如說美國,其他一些國家消費可能占GDP的70、80%,但是中國是占50%稍微多一點,有很大一部分消費活動不是以投資活動體現的,從這個意義上CPI是比較狹義的經濟衡量指標。另外就是我們對一些關鍵產品的價格管制,比如說油電煤運等等這些也沒有反映到CPI里面,因為缺電的時候再有錢電是買不到的,電價是無限大的問題。另外就是貧困的問題,農村的貧困使得農村對教育和醫療需求不能在CPI指數里面反映出來,也許可以在教育和醫療上面沒有花多少錢,不是說他沒有需求,而是沒有錢來做這個需求。第三就是房地產價格,央行2004年四季度中國政府報告當中說到租金上漲1.4%但房地產價格上漲9.7%。但是西方一些國家CPI指數也沒有包括房地產價格,但是西方國家租房和買房人之間的比例是比較穩定的,因為房地產市場發展好多年,但是我們中國房地產還是比較新鮮的事情,所以租房和買房人之間的比例權重不斷變化,買房人越來越多,所以這個就應該反映在里面。實際上我們放在里面,CPI的增長指數比我們官方的數字還要高2至3個百分點。 我想簡單談一下今年1至2月份的情況,第一經濟反彈壓力非常大,剛才鄭司長談了一些指標,我這里就這些指標談一下個人的看法,關于CPI。前1、2月增長是2.9%,同比增長2.9%,但是我同意里面有翹尾因素,所以為了剔除翹尾因素干擾我們不妨看一下累計增長多少?累計增長是2.4%,2.4%是什么概念,是近5年來累計增長最大的,我們1、2月份一起看。這里面還沒有包括所謂價格管制、反饋等等;第二就是工業增加值,1、2月份同比增長16.9%,這是什么概念,自去年5為份漲幅最大的一個單月的同比增長。固定資產投資24.5%,已經是高于12月份,但是我們要知道這24.5%是在去年很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我們用去年統計局公布出來的數據和今年的數據去比,而不是直接去看統計局報的24.5%,那增長實際上要達到28%,也許是因為去年的基數被挑高了。如果是因為去年基數挑高了,也就是說去年增長1、2月份不是53%而是58%,不光怎么調,要不今年高,要不去年更高。關于CPI上漲的壓力,我覺得一個就是前期行政上限制轉嫁的價格現在不斷開始上漲,包括電價、水價,甚至工業門票這些在不斷地上漲;第二就是工資上漲的壓力,我們知道珠三角、長三角都有工資上漲的壓力,廣東已經提高了10%,浙江省也提高了20%。另外就是人民幣隨美元而貶值造成的對通貨膨脹的壓力也在不斷地顯現。所以就這些方面來看,可能今年通貨膨脹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