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被拋野外凍死 醫院已無“第三條道路”可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2日 09:47 中國青年報 | ||||||||||
劉以賓 《南方周末》一則危重病人被拋野外活活凍死,誰把天使變魔鬼”的長篇報道震撼了許多人的心,事件“情節”其實很簡單:一個30歲左右的男人因遭遇車禍被送進河南新鄭市中醫院搶救。傷者無法說出自己的名字和地址,而且一直沒家屬前來看望,于是成了“無名氏”,前后治療費用1萬多元只能記在醫院的賬上。在院長授意下,“無名氏”被扔到荒郊
這里,拋開此案中的刑事責任問題,筆者談論一下公立醫院是否該賣。報道說,像“無名氏”這樣被拋棄的病人,在2000年該醫院改制后已有數個。該醫院大夫說:“趙培林(當地的農民企業家)把醫院買走后,與以前公立醫院最大的區別就是強調一切向錢看,賠錢的買賣絕對不干。” 由此很容易得出這樣一條結論:公立醫院好像千萬“賣”不得!尚不知像新鄭中醫院這樣的被“賣”掉的醫院目前在全國有多少,也無法統計像這位“無名氏”一樣被活活扔掉的危重病人已累積了多少。 而更多的未被“賣”掉的公立醫院眼下又處在怎樣的狀態呢?大處方、假賬單、誘使病人做不必要的項目檢查甚至開不必要的刀乃至見死不救等等,都說明,并不是被“賣”掉的公立醫院才會“把天使變成魔鬼”,而是幾乎所有的醫院都面臨著一個問題:今后應該走怎樣的道路? 筆者以為,可供醫院選擇的道路只能有兩條:一是企業化、商業化,一是政府化、公益化。 假如選擇前者,奉行“強調一切向錢看,賠錢的買賣絕對不干”的辦醫院宗旨并無大錯,甚至本來就是對的。如果完全企業化的醫院系股份制,還應加一條:向股東負責。也許有人會發出詰問:醫院是“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的機構,首先強調的是向患者負責,而向股東負責不是與之相矛盾嗎?其實不然:在充分市場競爭的背景下,假如醫院不向患者高度負責、不提供好服務、不降低醫療服務價格,患者是不會來這家醫院的。 假如選擇政府化、公益化,則必須鏟除“強調一切向錢看,賠錢的買賣絕對不干”的辦院思想。這要建立一種讓醫護人員既沒必要、又無任何機會“向錢看”的管理運行機制。 如今的絕大多數醫院都在走著“第三條道路”。一方面,是商業化醫院承載著過多的公益責任;另一方面,是公益性醫院商業化。如今一些公立醫院在“為富不仁”方面比商業化醫院走得更遠,這方面的事例實在是不勝枚舉。 眼下醫院的角色定位模糊問題和“第三條道路”狀態,就像如今輿論常常批評的政企不分、亦官亦商現象那樣,是滋生醫療腐敗和“剪不斷、理還亂”的醫療領域多發問題的體制性根源。 鑒于當前政府的財力,大面積設立公益性醫院是不現實的,出路只能是醫院大面積商業化。但是,這應該是在秩序完善、充分競爭條件下的商業化。 那位被扔的“無名氏”式的病人將來怎么辦?其實不難,對這類病人,完全可以實行委托商業性醫院救治,政府來“埋單”。 其它媒體報道: 燕趙晚報:危重病人被主刀醫生拋荒致死 人民網:河南:病人被“救命醫院”拋荒致死 醫院需改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