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農村改革大事記】 

1978年12月,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秘密簽定契約,決定將集體耕地承包到戶,搞大包干。

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農牧漁業部《關于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同意將社隊企業改稱鄉鎮企業。
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決定改革農產品統派購制度,從1985年起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
1991年11月25日-29日,中共十三屆八中全會舉行。全會提出,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我國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項基本制度長期穩定下來,并不斷充實完善。
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1998年4月27日-29日,全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工作會議舉行。朱镕基在會上講話,強調要堅決貫徹落實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實行順價銷售、糧食收購資金封閉運行三項政策。
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通過試點,探索建立規范的農村稅費制度和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的辦法。
2003年7月,國務院下發了《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按照股權結構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原則,根據不同地區情況,分別在8省市進行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
2004年8月,國務院將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范圍擴大到29個省(區、市)。
2005年7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做出通知,明確任務和要求,做好稅費改革試點工作。
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關于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的決定》

農村改革人物記

鄧小平:農村變革的鋪路人

鄧小平在推動中國農村的改革當中,所做的第一件事,應該說是肯定“包產到戶”。1978年,中國農村開始探索進行土地制度改革,這個重大的變革拉開了中國改革的序幕。鄧小平在這一變革中作為國家的領導人,以他堅決的支持,為這個變革鋪平了道路。[全文]

杜潤生:使更多人同意包產到戶

杜潤生為了總結推廣群眾包產到戶經驗,創造了過渡性的、阻力較少的概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集體與農戶雙層經營”、“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集體土地農戶承包經營機制”、“股份合作制”等,使更多的人同意或者不反對“包產到戶”。[全文]

嚴俊昌:大包干帶頭人

1978年底,安徽鳳陽小崗18戶不想餓死的農民在一起賭咒發誓,簽下分田到戶“生死契約”,關閉了一扇門,又開啟了一扇門。嚴俊昌是當時小崗生產隊的隊長,他出于求生本能做下的決斷,震驚高層,并終獲認可,“中國改革第一村”由此誕生。[全文]

吳仁寶:中國農村改革的先鋒

在華西這片并不肥沃的土地上,村黨委老書記吳仁寶苦心經營數十年,開辟了中國新農村建設的發展道路,創造了中國新農村的幸福和諧,締造了“天下第一村”的恢宏奇跡,弘揚了華夏民族瑰麗的民族精神,吳仁寶本人也由此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里程碑式人物。[策劃]

年廣九:致富光榮時代的探路者

在中國,無論何時,重提改革開放初期的那段歷史,年廣九都是一個絕對無法繞開的話題。那些打著時代烙印的代價,總是需要走在最前面的人來付出與承擔。是年廣九,用自身經歷讓開放之初的國人逐漸認識到“投機倒把”不是罪、雇傭工人也不是罪、發家致富更不是罪 。[策劃]

王宏斌:堅持建立共產主義小社區

南街村之路,起源于1979年。當年,村里興辦了第一家集體企業機磚廠。1985年,全國最后一批249個人民公社解體,而南街村卻在此后,重新完成了逆向的分合過程。王宏斌的底氣來源于企業的發展,1989年,第一條方便面生產線上馬,當年村工業產值便跨過了2000萬元。[全文]

林毅夫:新農村理論先驅

當倡導了六年的“新農村運動”被寫入“十一五”規劃,林毅夫成為最值得關注的人物。幾年的奔走呼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議終于被中央采納,圓了他“左手經濟政策,右手經濟理論”的夢想。在林毅夫看來,政府在基礎投資當中也會有不少轉化成農民的增收。[全文]

溫鐵軍:中國九億農民的代言人

把 “中國研究‘三農’問題最權威專家”的帽子戴在溫鐵軍頭上,也許有點言過其實,但要加上“之一”便毫不夸張了。他獨到的視角、新穎的見解、深刻的思想以及文章中充盈在字里行間的憂國憂民之情,在今天讓不少中國人牢牢記住了一個名叫“溫鐵軍”的經濟學人。[全文]

袁隆平:中國最忙碌的“農民”

坐在自己命名的“瀑布稻”大幅圖片下,76歲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國家的重視和支持,對我來說既是鼓勵又是鞭策。”袁隆平告訴記者,到2010年,中國超級雜交稻將實現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這是我立下的軍令狀!”。[全文]

李昌平:敢向總理說實話

李昌平斗膽上書給朱镕基總理,傾吐自己關于中國“三農”問題的苦惱與思索。朱總理在李昌平的長篇書信上作了肯定性批示。李昌平被大眾媒體推為年度風云人物,他向總理反映的原版三句話“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也成為中國“三農”問題的經典表述。[全文]

農村改革鄉村記

小崗村:農村改革圣地

1978年秋,鳳陽遭遇特大旱災,不少農戶開始準備出門討飯。11月底一個夜晚,隊干部召集全村人開會討論生產問題。最后,他們作出了一個大膽決定:包產到戶。昏黃的燈光下,18位農民神情嚴峻地立下“生死狀”,在一張秘密契約上一一按上了鮮紅的手印。[全文][獨家視頻]

綏濱農場:全國農墾唯一的農村改革試驗區

黑龍江綏濱農場作為全國農墾唯一的農村改革試驗區,率先開展土地承包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多次成功改革;從單一種植到多種經營,讓玉米、大豆、食用菌等產品在國內國外打開一條條銷路……為全國農墾系統提供了生產經營的寶貴經驗。[全文]

華西村:天下第一村

早在1969年,華西村就開始辦小五金,比較早就搞起了農村工業化。鄉鎮企業大力發展是在1980年代,小城鎮化熱起來是在1990年代中期,而華西在1980年代末就搞了城鎮規劃,分工業區、農業區、娛樂區、游覽區等等。[全文]
獨家視頻華西村:致富路上的變與不變

大邱莊:10年破冰

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典型,翻看它20多年的改革進程,有如一幅幅跌宕起伏的連環畫,其中既有模糊與暗淡,又不乏美麗與精彩。2006年,撤村建鎮后的13年后,大邱莊經濟再次騰飛,但大邱莊人的性格似乎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全文]

南街村:共產主義樣板村

他們還是每月只有少量的工資,強調著自己的集體主義。昔時的“共產主義”樣板村——南街村,仍然是時下一條紅色旅游熱點,村里實行著“共產主義”的分配制度,成為外界特別關注的對象。其實,早在三年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事件就發生在南街村。[全文]

劉莊:集體經濟新考驗

馬克思主義并不認為在一個國家和一個區域內可以建成共產主義。但是,依然有許多人將河南省新鄉縣七里營鎮的劉莊稱為“共產主義社區”。劉莊的集體所有制和共同富裕道路已經持續了數十年,在中國農村的發展歷程中享有顯赫聲譽。[全文]

洪田:中國林改第一村

7月14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正式發布。而由于甘冒風險創造性地完成了“分林到戶”,并自下而上引發全省乃至全國波瀾壯闊的集體林權改革,洪田村被國家林業局等部委譽為中國林改的“小崗村”。[全文]

南充:中國農村金融改革的樣本

四川南充,一個700多萬人口中600多萬為農業戶口的川東重鎮。2007年,它的名字頻繁與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聯系在一起。2007年3月1日,經銀監會批準,國內第一家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在南充市儀隴縣正式成立。這兩家機構的服務對象被確定為基層中小企業和農戶。[全文]

義烏:鄉鎮企業發展的代表

1979年,鄧小平把中國帶上了改革開放之路。在浙江義烏,當代敲糖幫到1982年時已經成為遍及全國的小商販群體,對各地的小商品需求極為敏感,而更多的義烏當地人也紛紛開始為他們提供貨源,這成了義烏小商品市場的雛形。[全文]

合寨村:中國村民自治第一村

伴隨著農村包產到戶的實行,原先負責農村公共事務管理的“生產大隊”等領導機構變得不適應。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方開始探索村民自治的路子。198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屏南鄉合寨村村民代表選舉產生了全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成為“中國村民自治第一村”。[全文]

農村30年改革路線圖

10個一號文件

·第一個“1號文件”:
推行家庭聯產承包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對迅速推開的農村改革進行了總結。由于改革剛剛展開,1982年“一號文件”基本上沒有涉及農村金融問題。

·1983年中央一號文件:
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

·1983年1月,第二個中央一號文件從理論上論述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合理性。值得關注的是,文件開始對農村金融體制變革予以強調。要求農業銀行和信用社應改善服務態度,在聚集資金,辦理信貸,監督資金的使用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信用社應堅持合作金融組織的性質。

·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
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1月1日,在中共中央發出的《關于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中對農信社改革提出具體要求,允許農信社經營農村工商信貸業務,在放活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有益探索。

·1986年中央一號文件:
肯定了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

·1986年1月1日的文件,進一步擺正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強調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強調發展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必須堅定不移地把它作為一個長期的戰略方針。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制定區域、產業信貸政策。

·2004年一號文件:
解決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問題

·時隔18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以“三農”為主題,與時代發展、金融改革相契合,“創新”、“改革”、“支農”成為這份文件有關農村金融政策的關鍵詞。

·2005年1號文件:
解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問題

·2005年1月30日,新的一號文件要求,按照既有的各項政策和規定,推進農村金融各項改革和創新。

·2006年1號文件:
解決新農村建設問題

·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在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上邁出的步伐很大,有不少重大突破和亮點。

·2007年1號文件:
解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問題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建設現代農業,對如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做出全面、系統、具體部署,其中,全方位保證不斷加大三農資金投入和使用效益、效率,則是最值得關注的亮點。

·2008年1號文件:
解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問題

·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為主題,抓住了保持經濟穩定和促進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

 第一步:農村經營體制改革(1978年-1984年)

 中國農村改革發軔于農業改革。它首先從改變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入手,在推行“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等責任制形式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這是農村改革初期的核心內容。從時間上看,第一階段是農村改革的突破階段。
 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像星星之火,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就從局部地區擴展至全國所有省份。1980年,政策上明確提出在農業領域普遍建立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

 第二步:農村分配制度改革(1985年-2005年)

 1985年,國家對農產品的統派購制度進行全面改革,實現“雙軌制”。取消了糧食、棉花的統購,將其改為合同定購。鄉鎮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異軍突起,而且促進了農村經濟從傳統的農業單一結構轉向多部門的綜合發展。
 農村稅費改革2000年在安徽省啟動,其他省選擇部分縣市進行試點。江蘇省2001年在全省試點,取得了明顯進展。2004年,全國取消農業特產稅,吉林、黑龍江兩省免征農業稅,河北等11個省降低農業稅3個百分點,其他省區降低1個百分點。

 第三步:農村綜合改革(2006年至今)

從2006年起在全國農村徹底取消農業稅,這是農村稅費改革取得明顯成效的標志性事件。溫家寶強調:農業稅的取消,標志著我國農村改革開始進入綜合改革的新階段。
 “這三步改革一脈相承,也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相關人士認為,“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再造了農村市場的微觀基礎;農村稅費改革增加了農民收入;如今,國家又不失時機地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有利于從根本上消除農民負擔反彈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