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高新區對其所在城市經濟發展貢獻更加突出,已經成為支撐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主力軍,引領區域產業發展的方向。
海淀區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聚集了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優秀人才,形成了我國規模最大、結構最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
著力推進科技研發和成果產業化,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首都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大支撐。
“中關村創新論壇-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國際論壇”于2012年5月23日在北京舉行。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楊銳出席并主持。
我們市場上的壟斷成分還比較多,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相當有難度,許多的創新公司受到了壟斷的阻礙,壟斷阻礙創新,大企業如果靠壟斷、靠賣資源,也不可持續,早晚也會出問題。
我們的學校教育體制非常注意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知識對學生青少年來說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能夠正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強調企業技術創新的主導能力,同時也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能力,加強中央和地方的資源整合,來推動協同創新,包括推動一些科技品的改革,來提高我們政府的管理服務能力。
北京中關村率先啟動培育自主創新先行先試的改革,上海浦東新區向成為四個核心區進一步邁進。東湖高新區提出了光電產業作為創新發展的集群,可以說高新區實現差別化發展的模式,已經成為決定未來競爭的關鍵性的因素。
我們構筑了一些科技產業轉移平臺,科技企業產業轉移平臺是我們科技服務創新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云計算、濱海新區的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
從事生物醫藥產業的企業管理者或者從業人員,面對著國家高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我認為這是我們生物醫藥產業最大的需求。任何一個行業,如果有一個巨大的需求,它一定會對這個創新有巨大的驅動力。
建筑能效運營管理,解決了技術運營的落地問題,真正讓運營創造出節能的經濟效益,這樣的一種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將讓建筑節能走向春天。
我們真正的實行了“商者有其股”的制度,每一個公司上市,都會產生幾十個、上百個百萬富翁。在這樣的公司里,員工不是給老板干,員工是在給自己干。
中國在小型小于100千瓦的風車的技術上很領先,這個技術在電力供應比較不足的發展中國家是可以廣泛使用的。
海淀區有高等院校80余所,國家級科研機構200多所,兩院院士500多位,2011年專利授權數量1.8萬件,但是真正的產業化的數量不多,以市場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目前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的服務機構。
各個園區互相拆臺、拉企業、惡性競爭,各用各的招。有一個區長就告訴我,這個企業如果到我們這個地方來,可能6年,甚至10年,我們都不賺錢。我覺得這樣一個環境,就全國來看,是越來越惡化。
所有的提供資金融通服務的金融機構,或者說非金融機構都面臨著共同的問題。那就是在提供資金融通服務的同時,要承擔資金融通過程中所特有的信用和市場風險。
我們認為,中國將成為下一個全球企業計算的產業中心,中國市場的體量,包括中國市場的質量,因為我們客戶的水平,客戶經營管理的水平也學習高,產業發展的趨勢也給予我們這樣一個機遇。
如果不冒險這種風險的話,我們就無法實現發展,有不會有顛覆性的科技思路。因此,從一個科技的角度來講,創新需要冒風險。
北科建過去有一個老領導講過一句話,科技園區的建設也是站在偉大民族復興的前沿,為什么?如果說沖鋒陷陣的戰士是英雄的話,那工兵就是挖戰壕的,我們就是他們成功的臺階,所以這是我們科技地產的成功內涵。
現在政府的千人計劃已經出來了,但是我覺得薪水開得還不夠理想,再過五年、十年,我覺得中國可以拿出年薪一億肯定能把全世界最優秀的科學家挖過來。
建設一個項目,也不單單是為建設而建設,而是要以對社會和大眾負責的態度和精神,把它建設成一個對社會和大眾有益的、可供觀賞的、高舒適度的生活、工作的文化藝術品。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幫助下,我們正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著產業化,我們已初步開放出了一個以用沙為標志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沙產業。
創業精神和企業家精神,是敢于承擔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精神,是崇尚奮斗、不喜逸樂、無休無止堅韌追求的精神。
在促進組織創新、服務創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整合創新以及在各個行業促進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企業家、科研和管理工作人員等。
名譽主席:王文元
主 席:于友先、解思忠、張景安、蕭灼基
委 員:于友先、解思忠、楊偉光、胡昭廣
石定寰、朱 蕤、張景安、蕭灼基
段永基、紀世瀛、鄧元鋆、陳乃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