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性調控須淡出 市場化調控當跟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8日 09:16 《財經》雜志 | |||||||||||||
行政性調控正在窒息經濟的活力,當及早退出;而市場化的調控措施則應適時介入,以避免經濟出現(xiàn)反彈。為中國經濟健康發(fā)展計,現(xiàn)在到了抉擇的時刻 胡舒立/文 7月2日國務院專家座談會之后,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中國經濟或有更好的機會看清前
對于亟待休整的中國經濟而言,這的確是個令人寬慰的消息。此次“宏觀調控”雖然被諸多相關部門認為“成效顯著”,但實事求是地講,仍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遺憾。為中國經濟長遠發(fā)展計,值得反思和調整。 當一個經濟體處于超常增長時期,中央政府對經濟實行一定程度的調控,是為了熨平經濟波動。因此,宏觀調控與其說是政府的權力,不如說是其義務。在各種可能的調控措施之中,政府需要選擇成本最小的有效組合。 歷史和現(xiàn)實已經證明,市場經濟制度是經濟長期發(fā)展最為有效的制度;與此相對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宏觀調控,也以調整各種價格變量為主的市場化調控效益為最高。惜乎中國雖選擇了市場經濟道路,但遇到需要加強宏觀調控的關鍵時刻,卻動搖市場理念,重走以行政性手段緊縮經濟的老路。近來流行的“利率無用論”,即是這種計劃式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市場變量之一,直接影響經濟主體的利益,從而引導其行為,以“中國經濟尚存在結構性問題”來否定利率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是毫無道理的。事實上,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歷次經濟周期中,利率都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次的經濟過熱同樣也不例外。 投資之所以急劇增加,甚至地方政府不惜與中央政府博弈,其根本原因在于投資預期收益與資金成本之間有巨大差額,投資可得豐厚報酬。此次投資過熱,正是利率水平偏低而且沒有及時調整的結果,因為在偏低的利率水平下,許多投資回報率較低的不良項目也會變得有利可圖而大肆上馬。投資水平持續(xù)居高不下就會拉動物價全面上漲,從而形成通貨膨脹預期,使得真實利率進一步降低。在極端的情況下,如果利率保持固定不變,就會形成惡性通貨膨脹。 從這個意義上說,本輪經濟過熱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堅持“利率無用論”所造成的。利率向上調整的過程,其實就是篩選優(yōu)良項目的過程,不但能夠抑制投資規(guī)模,而且客觀上起到改善經濟結構的作用。利用調整利率和匯率等價格變量來進行宏觀調控,不但是市場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提高中國經濟效益的內在需要。 相比之下,以審批、控制貸款甚至行政處分等手段進行調控,固然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說可以嚴格控制總量規(guī)模,但這種調控的成本非常高。行政命令沒有篩選機制,不但難以起到去蕪存菁的作用,而且很可能適得其反。此外,行政性手段無法把握分寸和力度,稍有不慎,容易窒息經濟的活力。其實,中國經濟過去“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現(xiàn)象,正是因為沒有形成價格調控體系,一味依靠行政性手段的結果。 在當前,中國實行市場化的宏觀調控已經具備了條件。自從1995年以后,中國的銀行系統(tǒng)從多級法人制改革為一級法人制,實行垂直管理,并通過商業(yè)銀行法、中央銀行法,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杜絕地方政府對商業(yè)銀行經營的干涉,改變了以前那種經濟調控分權化的局面,將宏觀調控的權力收歸中央。這個基本框架的確立,已經使中國的宏觀經濟調控局面發(fā)生了質的變化。遺憾的是,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借此進行市場化的調控,卻選擇了成本更高的行政性調控。 在利率和匯率兩種最重要的價格變量不能調節(jié)的情況下,頗有主張否定市場化調控的效果,更進一步拒絕以后的利率和匯率調整。而實踐中行政性調控大行其道,恰使中國經濟出現(xiàn)了硬著陸的風險。中央政府想要竭力避免的大起大落,恰因調控方法選擇不當,而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 行政性調控正在窒息經濟的活力,當及早退出;而市場化的調控措施則應適時介入,以避免經濟出現(xiàn)反彈。為中國經濟健康發(fā)展計,現(xiàn)在應做出正確抉擇。
相關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