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原標題:劉鶴副總理提到的“鮑莫爾病”,該如何根治?
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9月26日在浙江烏鎮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以視頻方式出席,宣讀習近平主席賀信并致辭。
劉鶴表示,習近平主席的賀信充分體現了對全球信息化發展浪潮的深刻思考,強調要讓數字文明造福各國人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
劉鶴指出,互聯網不斷拓展新邊疆,已經對產業發展、經濟結構、社會生活和國際格局產生深刻影響。當前互聯網發展躍升到全面滲透、跨界融合的新階段,數字技術深度改造生產函數并不斷創造新業態,為各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科技向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要求,世界各國要共同維護基礎設施的安全可靠,堅持科技倫理,打擊網絡不法行為,真正保護公平競爭和推動創新,合理界定數字產權,克服“鮑莫爾病”和“數字鴻溝”,實現包容性增長。
劉鶴強調,中國宏觀經濟總體穩定,有經驗和能力管控風險,發展前景十分光明,將堅定不移推動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大力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軟件產業發展,持續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支持企業家創新創業,支持互聯網和數字經濟健康發展。
關于劉鶴副總理提到的“鮑莫爾病”,《光明日報》理論?經濟學版曾在2017年12月19日刊發《人工智能能夠根治鮑莫爾病嗎》一文,對“鮑莫爾病”問題及其解決進行了深度闡釋——
人工智能能夠根治鮑莫爾病嗎(譚洪波)
人工智能目前已是科技領域和經濟領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之所以熱門,主要是由于它正在或者即將給經濟社會帶來顛覆性的革命。從經濟學角度探討人工智能的發展,主要是從人工智能對勞動力的替代入手的,這就必然會涉及著名的“鮑莫爾病”問題。
美國經濟學家鮑莫爾(Baumol)于1967年構建了一個兩部門非平衡增長模型,該模型成功解釋了主要經濟體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里的產業結構變遷以及經濟增長趨勢。鮑莫爾把宏觀經濟分為具有正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進步部門和不存在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停滯部門,并在幾個關鍵假設條件下得出:隨著時間的推移,進步部門的單位產品成本將維持不變(這里指勞動力成本),而停滯部門的單位產品成本將不斷上升,因此,消費者對停滯部門產品的需求如果不是完全無價格彈性的,那么停滯部門不斷上升的單位產品成本將會促使消費者減少對該部門產品的需求,結果會導致停滯部門不斷萎縮并最終消失。而假設停滯部門的產品需求完全無價格彈性,那么雖然停滯部門的單位產品成本不斷上升,但仍然會有勞動力不斷向該部門流入,從而該部門不但不會萎縮還會逐步吸納大量的勞動力進來,正由于勞動力不斷從進步部門向停滯部門轉移,因此整個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將逐漸變為零,這就是著名的鮑莫爾成本病與增長病,簡稱鮑莫爾病。鮑莫爾同時指出,進步部門主要是指制造業,而停滯部門是指服務業,包括教育、市政服務、表演藝術、餐飲、娛樂休閑等,鮑莫爾舉例指出,在表演藝術市場上,300年前演奏莫扎特的四重奏需要四個人,而300年后演奏同樣一首曲子仍然需要四個人,勞動生產率始終沒有發生變化。
鮑莫爾病理論推理簡潔明了,也能解釋市場經濟國家服務業成本高企的現象。但是鮑莫爾1967年的理論模型假設過于簡單,比如只有兩個部門、服務業僅作為最終產品、不考慮開放經濟,因此隨后的一些學者對鮑莫爾病分別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進行了擴展和檢驗。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對鮑莫爾病模型的擴展,鮑莫爾(1985)在之前的研究基礎上,為了克服把整個服務業看作停滯部門的局限性將模型擴展為三部門模型,除了進步部門、停滯部門之外還引入了漸進停滯部門。另外,Ngai和Pissarides(2007)從理論上對鮑莫爾病進行了更加一般化的擴展,她們在鮑莫爾的基礎上假設有n個部門,每個部門都有不同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鮑莫爾(1985)、Ngai和Pissarides(2007)在模型擴展之后得到了基本與鮑莫爾(1967)相同的結論。Oulton(2001)假設服務業不再是最終產品部門,而是為第二產業提供中間投入的部門,由此得出在產業結構變遷方面與鮑莫爾相同的結論——勞動力仍然持續不斷地從第二產業流向服務業,但同時在經濟增長方面得出了與鮑莫爾不同的結論——最終經濟不會停滯。實證檢驗方面,一類研究認為主要發達國家存在鮑莫爾病,鮑莫爾(1985)利用美國1947—1976年的歷史數據實證檢驗發現這段時期美國進步部門和停滯部門的實際產出份額相當穩定,因此隨著相對價格的上升,停滯部門服務業的支出和勞動力所占份額急劇上升。Nordhaus(2008)和Hartwing(2011)分別利用美國和歐盟1948—2001年的數據發現美國和歐盟都存在鮑莫爾成本病和增長病。另一類研究則發現美國等發達國家不存在鮑莫爾成本病和增長病。Triplett和Bosworth(2004)利用美國1995—2001年的數據實證研究發現服務生產行業的平均勞動生產率增長了2.3%,而有形產品生產行業的這一增長率僅為1.8%,并認為美國不存在鮑莫爾病。Timmer等(2007)利用歐盟KLEMS數據庫進行實證分析后發現自1995年以來,希臘、愛爾蘭和荷蘭的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加速增長,他們的實證結果也證實了這些國家并不存在鮑莫爾病。
從最初鮑莫爾(1967)提出的兩部門模型到三部門模型,再到一般的n部門模型,在上述研究中最關鍵的假設是不同部門之間勞動生產率進步速度的差異,不同學者主要爭論的焦點也在于此,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服務業行業內部逐漸開始大規模分化,某些服務行業在ICT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下其勞動生產率快速增長,其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作為進步部門的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比如金融、電信、商業流通等行業。與此同時,某些服務業依然像鮑莫爾描述的那樣,勞動生產率進步緩慢,成本不斷上升,比如家政服務、美容美發、醫療診斷、教育等。根據鮑莫爾的舉例可以以此類推,在教育服務領域,30年前教授一門《經濟學原理》需要一個學期的時間,而在30年后教授同樣一門課程仍然需要一個學期的時間,30年前一般男士理發需要一個理發師20分鐘的時間,30年后同樣的理發服務仍然需要一個理發師20分鐘的時間。可見這些傳統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進步之緩慢,因此這些傳統服務業依然屬于鮑莫爾所描述的典型的停滯部門,當然在技術的推動下這些傳統部門的范圍可能會收窄。
不管是鮑莫爾當年提出該理論的年代,還是近幾十年,鮑莫爾病或多或少在許多市場經濟國家呈現,而且在發達國家尤為突出,比如表現為許多電器或設備的維修成本高于重置成本,因為維修是傳統服務業,而生產一個新的產品則屬于制造業。再比如一般的清潔工能夠普遍較容易地支付得起家庭汽車,因為清潔工的工作屬于傳統服務業,而汽車生產則屬于制造業。
然而,筆者認為,人工智能的出現和發展將會徹底改變鮑莫爾病存在的基礎。由于人工智能可以自我學習、甚至可以像人類一樣分析、思考和判斷,因此那些傳統的只有勞動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或將來可以通過人工智能輕松高效地完成。目前已經出現了人工智能記者、人工智能翻譯、人工智能金融合同解析師、人工智能基金經理、無人駕駛汽車等。而且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不久的將來,也許給我們提供診斷服務的不再是醫生,而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準確迅速地完成服務對象的檢查和診斷。教育服務方面,以后教授學生的也不再是教師,而是人工智能教師,這種人工智能教育更能夠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進行隨時隨地的教授服務,或許過不了多久,像作者正在撰寫的這篇文章就可以由人工智能來完成,而且速度更快,分析更為深入,人們去市政大廳辦理的各種服務也將由人工智能來代替,因此未來的銀行出納、餐飲柜臺、迎賓接待、商場銷售服務人員、教師、醫生、金融分析師、會計師、律師等職業崗位可能都會被人工智能大規模替代。通過這些例子可以看出,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既有原本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現代服務業,如金融、會計等,也有鮑莫爾當年所指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或停滯的行業,如教育、醫療、餐飲、表演藝術等。因此人工智能的出現使所有行業的勞動生產率急劇增長,許多行業甚至不會再有勞動力,也就是說在人工智能時代,已經沒有任何行業是鮑莫爾所說的停滯部門或者漸進停滯部門,這徹底顛覆了鮑莫爾病成立的基礎。在人工智能大規模取代勞動力之后,由于所有的服務業和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不斷快速增長,因此根據鮑莫爾的推理,產品和服務的單位成本都會不斷下降,宏觀經濟也不會再趨于停滯,而是不斷增長,所以人工智能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將會根治鮑莫爾病。
人工智能在根治鮑莫爾病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比如在人工智能大范圍替代勞動力之后,如何解決面臨的失業、收入分配等問題。同樣,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會使一些經濟學理論面臨新的發展和改寫,比如上文分析認為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一方面會導致失業顯著增加,一方面又會促使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也就是說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與失業率快速增長并存,一改經典的經濟學理論,此時失業問題與收入分配問題也許可以變成一個問題來分析,當解決了收入分配問題之后,也許人們將會不再關注失業問題。
責任編輯:蔣曉桐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