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外遷引發不安情緒漫延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 16:12 金羊網-羊城晚報
本報記者 謝孝國 溫龔峰 廣東省本月對外公布:2007年珠三角外遷外商投資和來料加工企業僅244家。此后,從去年10月開始爆炒了近半年的“珠三角大量企業倒閉外遷”的話題似乎一度冷卻下來。然而,媒體報道的數據與官方的調查數據為何相差甚遠?珠三角未來有沒有企業大量外遷的隱憂?本報記者以“外遷”報道最為集中的東莞和深圳為主要對象,從各方面展開了調查,力圖還原事實…… 企業之游移 撤離雖不多 觀望卻不少 即使不外遷 也出外考察 企業對倒閉外遷的“感覺”,遠遠超過政府調查數據所顯示的“事實”。 去年10月24日,位于東莞東城區的常登鞋業突然宣布停止經營。常登的“閃電”歇業,引爆了東莞及周邊地區部分企業自2007年上半年以來因成本上升而陷入經營困局的情緒,隨后,企業外遷、關閉甚至逃匿的新聞不斷見諸報端,最終出現去年12月初有媒體報道“廣東上千家鞋企關門”。 這些都讓迷茫與不安的情緒在企業老板中蔓延。目前有1000多員工的東莞跨日鞋業是厚街眾多鞋廠中的一家,公司總經理王勝培今年元月底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說,不少同行都在觀望。春節前,記者在東莞采訪的近十家鞋企、家具廠、電子廠,幾乎“眾口一辭”地說,春節后將“考慮”撤離東莞。但撤離到其它地方,經營成本會下降嗎?新地方可能在土地、租金等方面有優惠,但產業鏈條是否完善?營業物流的成本會否提升?行業信息是否充足……王勝培說,這些問題,企業都需要面對和權衡。 3月14日,春節過后一個多月,記者再次來到東莞,不過這次的采訪從制鞋企業的上游———鞋機生產廠家開始。 奇峰鞋機公司位于厚街,客戶主要是厚街一帶的制鞋廠。總經理李國陽說,去年下半年以來,風傳一部分鞋廠關閉或搬遷,但奇峰的客戶基本上沒動。然而,這些客戶對增產或更新機器根本就不感興趣。“他們迷惘,我也跟著糊涂,現在高、中、低鞋機都做一點。”李國陽用一句“霧里看花”道出他目前的生存狀態。 佛山南海全益制鞋公司是鞋機生產的前位廠家,其近千家客戶分布在珠三角各市。3月22日,該公司總經理查芳春說,公司的客戶基本上沒有發生大的轉移或倒閉,只是其中一些專事來料加工的鞋廠減少生產線,而那些有設計和質量保證的鞋廠反而還增加了生產線。 東莞市經貿局副局長羅斌說,有一些企業是在東莞外面增加一套工序,如大朗的毛織企業;有的企業則是有一個車間或項目在外;“連根拔起”徹底退出東莞的企業并不多。記者在東莞幾個重要的專業鎮也了解到,目前外遷或關閉的,大都集中在某一行業中處于下游的中小企業,而一些行業的大佬大都處于游移觀望之中,要么出去考察,要么將生產環節中的一部分外遷。 但在這個時候,只要有一家企業外遷或倒閉,甚至到外面辦分廠,都會引起上下游企業的“游移不定”,增加“緊張氣氛”,羅斌表示。 政府之擔憂 不怕遷的多 怕環境惡化 能否闖過關 就在這一年 加工貿易產值占東莞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羅斌說,12000家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狀況直接決定著東莞的經濟總量。 據稱,當“珠三角大量企業外遷”不斷見諸報端后,國務院相關部門曾派出工作組于年前和兩會前到廣東調查,東莞不少鎮區也督令外經貿部門調查 清楚到底走了多少企業。雖然調查的數字大大少于媒體報道的,但東莞市外經貿局一位人士表示,政府仍然不放心。 在前不久東莞某鎮的一次經濟工作會議上,該鎮主要負責人表示,報刊關于“工廠大撤離”的報道并非無風起浪。同日,東莞市一位經濟官員私下警告一些鎮區的領導說:留給你們的時間就是一年,那些撐起東莞專業鎮的企業能否“轉向生根”,就在這一年! 厚街鎮目前有610家外資企業,與之配套的民企也在數百家。厚街鎮外經辦主任陳錦勝日前對記者說,厚街加工貿易企業外遷的現在還不多,但臺資等的“游移”還是讓政府擔心,畢竟外向型經濟是厚街經濟的生命線。 與厚街毗鄰的大嶺山鎮,截至今年1月底遷出和關閉的外資企業為14家,而該鎮擁有約400家外企。該鎮外經貿辦主任葉錦標說,目前大嶺山家具業中的一些大企業均在越南、印尼、印度辦有分廠,“我們擔心的是,這些企業在外地的分廠一旦成熟,搬走也是早晚的事。” 而外資企業麇集的長安鎮,年前共遷出100多家企業,多集中在制衣、制鞋和玩具等行業,基本上是臺資、港資和其它外企。長安鎮黨委委員李冠洲說,估計今年還會有100多家遷出長安,這雖然與1600多家外企的規模相比算不了什么,但政府還是希望把五金模具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企業留下來。 企業外遷多少會影響東莞?東莞市委常委、副市長江凌說,影響東莞的不是企業遷多少,而是企業外遷的性質。如果是投資環境的惡化,現在遷出幾家、幾十家,將來可能會影響整個產業;如果是有計劃、適量外遷,走上百家、上千家,也不會有多大影響。 數據之錯位 協會說上萬 政府說幾百 數字都沒錯 背景更敏感 企業的游移與不安,政府的擔心與矛盾,坊間和媒體的流傳和報道,讓企業外遷的話題更加“敏感”。從去年11月初至今年2月底,有關“珠三角企業大量倒閉外遷”的報道,記者注意到了幾組不同時期的數據: 2007年11月初,亞洲鞋業協會數據:廣東關閉的鞋企約有1000家;12月,行業人士分析:春節前后將會有近1.2萬家員工在2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倒閉;2008年1月,香港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預言:未來兩年珠三角8萬家加工貿易型港企都面臨生死攸關的抉擇;2月,《華爾街日報》援引香港工業總會預計說,珠三角6萬至7萬家港資工廠,今年將有10%停產…… 記者發現,這些數據基本都來自“協會”、“相關人士”,并沒有政府權威部門的調查。直到3月的兩會期間,省長黃華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珠三角企業大量外遷不是事實,2007年珠三角外遷企業244家,但新進的企業7000多家。這算是官方的正面回應。 事實上,去年11月深圳官方就曾對外稱“規模外遷”有誤,但有關報道并未就此打住,反而愈演愈烈。當官方的最終數據是“外遷企業244家”時,媒體熱炒已有近半年。 媒體的報道有誤? 正在做珠三角產業轉移專題研究的深圳社科院教授楊立勛說,媒體報道也許沒錯。他反問:深圳企業遷往東莞、惠州算不算外遷?東莞企業從一個鎮遷往另一個鎮算不算外遷?深圳從2005年至今平均一年吊銷注銷企業1萬多家,廣東省吊銷注銷外資企業年均也達4000多家,說珠三角關門倒閉上萬家企業也沒錯。 但將這些數字放在兩個“大背景”下,就敏感了。按國際慣例,加工貿易企業20年一個轉移,近10萬家加工貿易企業在珠三角生存了近30年該不該轉?一直有爭議;去年以來,國家對加工貿易政策收緊,加之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新勞動合同法實施,一系列“利空”消息確實讓一些加工企業關門或外遷。但當正常的外遷放大到珠三角地區,當正常的企業注銷與因成本上升而倒閉聯在一起,“外遷”就成了媒體和徬徨中企業的熱點。 楊立勛建議,在珠三角產業發生變化的“敏感時期”,應該有權威的部門用權威的數據和事實,及時告知社會和媒體。在珠三角產業轉型時,政府應該建立產業應對報告機制。當某一具有全局影響意義的事件發生后,應立即組織調查并公布結果,這樣既有益于企業作出客觀理智的判斷,也利于媒體作出客觀全面的報道,更利于政府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引導產業變革。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