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要80元,出租車漫天要價,安檢排隊太長差點誤機…你在機場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問題?“首屆金跑道獎·國內機場口碑評選”正在進行!【點擊投票】為機場打分,你說了算!
民企紛紛“投懷送抱”,是潮流所向還是有苦衷?
來源:吳曉波頻道 文/巴九靈
9月以來,上市公司的公告里,出現了一種比較抓人的趨勢。
9月13日,金貴銀業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曹永貴12日與稷業集團簽署股權轉讓意向協議,擬將其占公司總股本的16.70%,轉讓給稷業集團。權益變動完成之后,稷業集團將成為控股股東。
這位稷業集團全稱為“上海稷業(集團)有限公司”,小巴層層往上翻了翻“家譜”,終端溯源到央企中信集團,所以,金貴銀業這家民企,原來是投入到了“國家隊”的懷抱。
若是只此一家,倒也并不新奇。然而,小巴根據公司公告做了粗略統計,2018年以來,從“暗送秋波”到“曖昧不清”到“塵埃落定”,加起來就有20多家上市公司意圖或正式加入“國家隊”。
“婆家”國資方面,也是各式各樣的都有。小到二三線城市區級國資委、財政局,大如大央企中信,甚至還有幾個戴著神秘面紗,如輿情戰略研究中心、國防大學政治部等等。
上市公司 | 股權受讓方背景 |
金貴銀業 | 中信集團 |
光一科技 | 財政部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 |
東山精密 | 蘇州市吳中區國資委 |
棕櫚股份 | 南京市棲霞區區政府 |
豫金剛石 | 河南省財政廳 |
美晨生態 | 濰坊市人民政府 |
天沃科技 | 上海市國資委 |
怡亞通 | 深圳市國資委 |
金一文化 | 北京市海淀區國資委 |
匯金股份 | 邯鄲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天音控股 | 深圳市國資委 |
新筑股份 | 四川省國資委 |
華塑控股 | 湖北省國資委 |
騰信股份 | 青島市嶗山區財政局 |
國旅聯合 | 江西省國資委 |
大富科技 | 鄭州市航空港區管委會 |
三聚環保 | 北京市海淀區國資委 |
紅宇新材 | 輿情戰略研究中心 |
和晶科技 | 招商局 |
*ST天業 | 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
*ST尤夫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
金力泰 | 中國國防金融研究會 |
*2018年以來已明確公告將股權出讓給國資的上市公司
這似乎和過去常見的企業混改有很大不同。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允許國內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革,即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但改革的主流形式多為民企參股國有企業。
2017年8月,中國聯通混改試點方案落地,明確引入BAT、京東、中國人壽等民企戰略投資者,成為近年來民企參股國企的標志性混改事件。
但混改的另一個形式——國資入股民營企業,卻一直以來顯得比較謹慎,不過也并非無跡可尋。
2014年,就有隆平高科這一先例。
隆平高科是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名字命名的企業。1999年剛成立時是個國企,隸屬于湖南省農業科學院。2004年長沙新大新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實際控制股東后變身為民營企業。到了2014年9月30日,公司宣布引入中信集團。2016年1月,中信集團正式成為隆平高科實際控制人,最終控制人則是財政部。
而就在中信集團入主一年多后,隆平高科的戰略目標從成為全國領先的種業龍頭到爭取在2020年成為全球種業八強,2025年進入全球前五。
也就是說,隆平高科作為全國高水平選手之一,由于國資的入駐,驟然加速了其國際化進程,要與全球一流的企業一爭高下。
不過,如今這些爭當“國家隊”的上市公司,卻并非全都像隆平高科這樣屬于優質資源被整合。在小巴統計的數據中,半數以上公司存在債務危機、股權質押爆倉等各種違約問題,引入國資更像是“江湖救急”。
那么,民營企業變身“國家隊”是否會成為混改的新趨勢,“入選國家隊”的原因和形式各有哪些,這是所謂的“國進民退”嗎,對于中國經濟來說,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且看小巴問來的大頭意見。
秦朔
秦朔朋友圈創始人
國企控股民企只是暫時情況
不代表長期和未來趨勢
當前,國企收購、控股民企上市公司的案例比較多,從民企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nbsp;經濟增速下行和股市不景氣,一些民企上市公司大股東股權質押觸及平倉線觸雷,今年已有20家左右將大比例股權轉讓給國有資本,國資成為實際控制人。
?、?nbsp;一些民企正處交接班時期,子女不想接班,遇到現在的各種困難更覺得實體經濟難做,索性出售股份;
?、?nbsp;也有一些案例,是國企和民企之間有產業鏈協同,或有債務重組、債轉股,或民企沒有許可證等準入條件、必須引入國資才行,等等。
總體來說,目前不是民企上市公司的擴張上升期,而是困難加劇期、尋求出路期。如果拿結婚來做比喻,現在的婚姻民企是比較被動的,但不結婚活不下去。
而國資方面,2016-2018年,國資尤其是中央國資利潤增長突出,是供給側改革的受益者,客觀來說就是家底厚了。在反腐倡廉背景下,政府項目更傾向于給國企,給民企有時說不清楚,所以國企的發展空間也大了起來。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人們一度認為國資國企改革、混合經濟改革會加快,比如中國聯通引入了BAT。但總體上混改較慢,反而國資收編民企成為趨勢,這跟整個國資系統效益處于上升期、做大做強的擴張沖動得到提振,是分不開的。
當然,也有一些國資在朝著管資產的方向努力,即將來主要通過國有資本經營公司來進行戰略性布局,它們資本實力強大,在目前較低的價格上收購控股民企上市公司就成為一種戰略部署。
另外,部分地方政府也有主動性,比如最近武漢市國資委提出,未來一兩年要在高端產業鏈控股1-2家上市公司。
國資控股后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國資控股后,能不能在公司治理、激勵機制上保持民營企業的優勢和活力,能否留住人才,值得觀察。國企的考核方式往往不夠市場化,這是一個隱患。
第二,如果民企上市公司一遇到困難就倒向國企成為一種風氣,跟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是不符的,本來應該采取各種方式助其解困,現在直接拿下,如果都是這樣的話,示范效應是不好的。
所以,當前國企入主民企,應該是民企暫時性階段性的權宜之計,而不是長期的、代表未來趨勢的選擇。
王世渝
企投會首席學術委員
富國富民資本董事長
“國進民退”不應成趨勢
這是一種很不好的負面信號
當前,國有資本收購、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現象,需要從深層次來解讀。
從上市公司方面看,確實是部分上市公司自身遇到了財務危機。但危機背后,是浮躁的資本市場,投機風氣重,項目由利益驅動、缺乏戰略,短期行為多,盲目跟風等根本性的問題。
從監管層面看,也有市場制度的因素,尤其是2015年后,加大IPO力度,上市公司直接融資難且貴,于是尋求各種間接融資渠道。
從大環境上看,十九大之后,加大了金融調控力度,加上中美貿易沖突帶來的不確定性和焦慮感,導致許多上市公司,尤其是資本運作過度、不注重實體經營、過度加杠桿的上市公司股票下跌嚴重,出現爆倉甚至跑路等現象。
所以才有了大量國有資本增資或控股上市公司的現象,這種情況看似打擊了一些投機分子,但如果持續發展,就會形成“國進民退”的氛圍,會讓很多企業把國資看成靠山,甚至會影響大家對非公有制經濟、民營企業、資本市場、實體經濟的信心下降。
相比于對實體經濟的傷害,更嚴重的是對企業家心理層面的傷害,一旦造成很難愈合。
因此,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負面信號,不應該成為趨勢,希望能引起高層的重視。
王驥躍
前某券商保薦代表人
著有《夢想與浮沉-A股十年上市博弈》
國資與民資不是對立關系
不是非此即彼關系
誰也不比誰更先進
目前來看,上市公司引入國資控股股東的,大多是大股東股權質押要爆倉,國資接盤緩解資金壓力,避免上市公司因大股東問題出現動蕩的情形。國資主動出擊收購民營上市公司控股權的情形尚不多見。
國資是中國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提高效率,引進先進管理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于國于民都是好事。但國企問題也多,需扭轉低效浪費的形象。
很多民企也問題多多,大股東無人約束,不顧實力加杠桿亂投資、內部官僚化和腐敗、公司治理形同虛設、老板一言堂等等,民企也需要持續改革。
最終,市場會檢驗,但國資在多方面比民資有優勢,競爭上并不完全公平。
我也不認同所謂的“國進民退”,國企做得不好退市的也有,國企殼很爛的也有,民企借國企的殼以前也常見。但確實在資金和資源上,當下國有資本有優勢,民企投資偏謹慎。那幾家上市公司國資不接可能都沒人接。
再者,國企上市公司本身會成為國資改革的平臺,這事說了好多年,中央也說要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管理、機制、約束等都是可解的問題,不是所有制本身的問題。國資改革,是要引進人才、機制、社會資本約束管理層,而不是私有化。
目前看,國資進入上市公司后還沒有進一步的重組動作,不排除以后有重組事宜,也可能是國資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強。
當然,也不必擔心國資收購所有上市公司,一是沒必要,二是沒見到強買強賣,三是國資也沒那么多錢。
本篇作者 | 李夢清 | 和風半月 |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孫劍嵩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