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作者: 王方然
[ 9月21日,標普香港創業板指數收報24.59點,其年內跌幅已經超過31%。相較于2021年的階段性高位217.03點,累計跌幅達到88.67%。與2007年創下的1823.74點的歷史最高位相比,累計跌幅更是達到98.68%。 ]
[ 截至20日,香港創業板的334只股票中,314只收盤價低于1港元,這也意味著約有94%的創業板股票已成“仙股”。 ]
收報于24.59點、下跌0.93%,已經“跌無可跌”的標普香港創業板指數,在9月21日再創歷史收盤新低。
截至21日收盤,標普香港創業板指數的年內跌幅已經超過31%。相較于2021年的階段性高位217.03點,累計跌幅達到88.67%。與2007年創下的1823.74點的歷史最高位相比,累計跌幅更是達到98.68%。
指數快“跌沒了”的背后,以標普香港創業板指數為代表的小盤股流動性問題凸顯。業內人士認為,過去十年,散戶股票交易額停滯不前,但小型股的數量卻急增,是目前港股“小票”流動性低迷的關鍵原因。
小票吸引力持續下降
指數再創新低、瀕臨歸零背后,港股創業板在一、二級市場的吸引力,都在不斷下降。
9月21日,標普香港創業板指數收報24.59點。而根據Choice數據,截至9月20日,香港創業板流通市值僅為572億港元,比2021年2月的1600億港元左右,蒸發了1000多億港元。
截至20日,香港創業板的334只股票中,314只收盤價低于1港元,這也意味著約有94%的創業板股票已成“仙股”。而股價最高的威誠國際控股(08107.HK),也僅為6.85港元/股。
與股價同樣低迷的是成交額。根據Choice數據,9月20日,334只香港創業板股票中,164只成交額為0,260只成交額在5萬港元以下。日成交額在150萬港元以上的僅有13家,占比不到4%。
極度低迷的成交也意味著,超過75%的香港創業板股票,處于流動性緊缺的狀態。
二級市場長期萎靡,IPO市場也疲軟無力。據記者梳理,香港創業板最新的上市股票為裕程物流(08489.HK),上市時間為2021年1月13日。這表明,至今以來長達兩年半的時間里,香港創業板未添“新丁”。
拉長時間來看,香港創業板IPO數量此前已經斷崖式下跌。Choice數據顯示,2018年香港創業板共有70只股票上市,2019年共有12只股票上市,而2020年、2021年則直接下滑至個位數,分別只有8只、1只新股。
某港股資深投資人士表示,香港創業板目前的困境,只是小型股流動性問題的一個縮影。目前,港股主板小盤股流動性緊缺問題也十分明顯。據Choice數據,截至9月11日,港股主板市場“零成交”、“低成交”的938只股票中,超九成市值低于10億港元。
供需不平衡
上述資深港股投資人士認為,小型股持續陷入低迷,根本原因在于市場的供給暴增、投資需求卻停滯不前。
從供給來看,2015年~2018年間,港股的主板、創業板內小型股數量急劇增加。Choice數據顯示,前述三年期間,共有180只股票登陸香港創業板,香港創業板的股票數量,也從2014年底的127只,猛增到2018年底的308只。而從整個港股市場來看,據香港證監會統計,上述階段,上市時市值低于五億港元的公司首次公開招股共290宗,占同期首次公開招股總數的48%左右。
數量暴增之下,資產質量隱憂浮現。港股創業板上市公司整體基本面情況不佳,Choice數據顯示,在300多家上市公司中,僅有98家公司在2022年實現盈利,占創業板市場整體不到1/3。
小型股暴增、資產質量分化的關鍵原因,可能與當時盛行的“造殼活動”有關。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曾表示,當時,部分業務經營者為讓公司上市,愿意承擔龐大的上市開支。有關開支可能相當于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一半以上。上市后,公司便在相對短暫的時間內將業務售回控股股東,借以制造“殼股”。新控股股東購入空殼,并注入其本身的業務,以規避新上市規定,當中包括相關上市資格、保薦人盡職審查及披露的規定。
“高峰時,殼股的成交價據報超過5億港元,往往高于公司業務本身的價值,誘使一些市場人士從事所謂的‘造殼’業務。”梁鳳儀進一步解釋,這一現象在創業板更加明顯,因為創業板的上市門檻較低,“造殼”更加容易。但此類公司上市本來就不是由投資者需求帶動,上市后的交投自然不會活躍。
而“造殼”不僅帶來了大量低流動性的“僵尸”股,而且易產生市場失當行為,損傷投資者積極性。據知情人士分析,2018年以前,香港創業板(GEM)首次公開招股無須設有公開認購部分,因此股權往往高度集中在少數的股東手中。在某些個案包括有嫌疑的代理承配人。故此,相關股票股價可能會大幅波動,且容易發生市場舞弊。
香港證監會方面披露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GEM股票新股的首個交易日的股價,較其首次公開招股價平均飆升約六倍。然而,這些股票大多數在不久后就跌穿首次公開招股價,令二級市場高價買入股票的投資者遭遇巨額損失。
除了新股質量下降,近年來市場對小型股的需求也不斷萎縮。根據香港交易所《現貨市場交易研究調查》統計,過去十年港股散戶的交易金額停滯不前,其占市場總成交額的比重甚至由2010年度25.8%降至2020年度15.5%。根據透過2023年3月推出的香港投資者識別碼制度取得的最新數據,散戶投資者大概占市場總成交額約12%。
中信建投證券非銀行金融及金融科技首席分析師趙然認為,一般而言,機構投資者更加重視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其交易行為更加理性,換手率亦遠低于個人投資者。因此,通常情況下個人投資者占比較高的市場成交往往會更加活躍,而機構投資者占比較高的市場則相對容易面臨流動性欠佳的問題。
新拐點何時到來?
流動性陷入冰點、“仙股”數量大增,以香港創業板為代表的小型股,迫切需要打破目前的局面。
香港政府層面也在多舉措提升流動性。一方面,監管層正對“唱高散貨”等擾亂市場行為進行查處。據業內人士透露,唱高散貨是指騙徒先透過各種手段推高股價,然后利用社交媒體平臺誘使投資者買入流動性低的股票,再將股票拋售。根據監管信息,這些“唱高散貨”集團鎖定的股票,通常成交額低、市值小,“造市團隊”更容易以較低操作成本推高此類股票的價格,同時牽涉多個新上市的股票。
香港證監會資料顯示,自2020年以來,根據證監會發出的限制通知書涉及的十只“唱高散貨”騙局的目標股票,凍結的資產約值18億港元。梁鳳儀認為,盡管正受調查的“唱高散貨”個案所涉及的小型股只占市場的小部分,但這些騙局可能動搖投資者的信心,進而損害小型股板塊的流動性和估值。
另一方面,GEM改革正在醞釀中。此前,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政府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指出,港交所會于今年內就GEM提出具體改革建議,并展開正式咨詢。梁鳳儀透露,香港交易所將在下半年就此展開公眾咨詢。在她看來,解決投資者需求、流動性問題是當務之急,包括買方和賣方在內的市場參與者在這方面均擔當重要角色,要匯聚大量優質發行人,繼而重燃投資者對小型股的需求。
此外,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將有助提升流動性及估值。梁鳳儀指出,機構投資者可在中小企業的首次公開發售前及上市后提供資金,以支持這些企業的增長。同時,現時證券分析師對小型股的研究寥寥無幾,而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將推動研究該板塊的需求,從而有助于提高市場的透明度及效益。
在趙然看來,作為典型的離岸市場,未來要實現港股成交額和流動性的進一步提升,需要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參與。未來,一方面港交所可持續擴大及深化與內地的互聯互通機制,例如可通過加快推進港股通人民幣計價、推動引入大宗交易機制、REITs等更多產品納入標的等方式,持續吸引更多的人民幣資金參與港股交易;而在另一方面,未來港交所亦可積極吸引包括中東等更多國家和地區在內的增量資金參與。
責任編輯:李桐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