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越南出口額遠超深圳、直追廣東,為何不必太緊張?
口述 / 吳曉波(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越南制造正在對中國制造產生一定的“鯰魚效應”,它的發展給中國制造業帶來緊迫感和壓力,但同時,它也在激發其深層活力,刺激中國制造更快升級。
最近,越南因為在外貿出口上的亮眼表現而備受關注。
根據越南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越南貨物出口額達到89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842億元),同比增長13.4% 。其中,3月出口額達到34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75億元),同比增長14.8%。
這樣的出口規模和增速是什么概念呢?
中國的出口第一大市深圳,今年3月的貨物出口額約為1200億元,同比下降了14%,大約只有越南出口額的一半。
即使是和整個廣東省相比,越南的出口表現也不遜色——越南3月的出口額已經達到整個廣東省的60%。
簡單做個比較,越南的人口是9800萬,廣東是1.2億。去年越南的GDP總額約為362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萬億元),而廣東省2021年的GDP是12.4萬億元。
所以從經濟總量看,越南大約只有廣東的六分之一,但它的出口額卻能占到廣東的60%,這個數據是不是還挺讓人吃驚的。
如果按當前的增速計算,越南的出口額用不了幾年就會超過廣東。【點擊此處,收聽音頻】
越南歷年出口額(單位:十億美元)
從短期看,越南外貿的增長與它防疫政策的改變有很大的關系。
2021年,由于德爾塔病毒的擴散,越南政府采取了嚴格的就地管控政策,其中包括要求工廠實行“三就地”(就地生產、就地用餐、就地住宿)的抗疫模式。
后來隨著疫情緩和,越南開始放松封控措施,但越南政府期望看到的復工復產激活經濟的景象沒有出現,反而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件——數百萬工人選擇逃離新冠疫情嚴重的南部工業區,返回鄉下。
這就導致很多企業生產中斷,引發供應鏈危機,企業原有的訂單難以交付,新的外貿訂單數也嚴重下滑。
到了今年開年后,越南政府采取了“與疫情共存”的政策,逐步開放重點城市,同時加大疫苗接種率。
到今年3月底,越南18歲以上人群的第3針新冠疫苗接種率已經高達81%。而截至今年的3月24日,中國完成加強免疫接種6億7127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47.5%。
有一位在越南開廠的企業家朋友告訴了我一些真實情況。上個月,他的工廠組織進行核酸檢測,近一千名工人中,有460多人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
這么多陽性怎么辦呢?工廠宣布,陽性的工人照常上班。陰性的工人如果不愿意跟陽性的工人一起工作,可以停工回家,如果覺得問題不大,則可以簽訂一份保證書,然后繼續工作。
這種政策在今天的中國聽來就是一個笑話,但是卻在越南真實地發生了。
而在深圳,2月香港疫情快速蔓延,導致深港跨境物流明顯受阻,而深港進出口貿易在深圳的對外貿易中占據重要的地位。3月,深圳本地疫情擴散,供應鏈受阻,外貿增速無可避免地出現進一步下滑。
這就造成了一種普遍的擔心,就是越南正在崛起為新的“世界工廠”。在和越南搶奪全球市場的過程中,中國制造是不是正在喪失競爭力呢?
這種擔心是有道理的。
近年來,越南制造對中國制造構成了越來越大的戰略性挑戰,有大批歐美和日韓的工廠選擇從中國撤出,遷到越南。
相比于勞動力成本不斷高企的中國,越南有著充沛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這個國家目前的人口平均年齡是32.9歲,而中國是38.8歲。
從長期看,越南制造對中國制造業,尤其是中低端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
但我們還要看到一點,就是目前,越南制造和中國制造之間更多地呈現一種互補狀態。
我舉兩個例子。
第一,今年3月,對越南出口額貢獻最大的出口產品首先是服裝,接著是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和零配件,然后是機械裝備。
其中越南對后兩類產品的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從中韓進口的生產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約45%的進口來自中國),然后進行組裝加工。
與此同時,深圳的出口產品中有八成左右是機電產品,這意味著越南在從機電產品出口中賺錢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為深圳和廣東貢獻了GDP。
第二,在越南今年三四月份的出口產品中,電子產品、零部件等的出口量大幅下降,其主要原因就是受到疫情影響,中國華東、華南地區的一些工廠生產陷入停滯,貨物運輸也大大受阻,結果連帶著越南的出口品供應也跟不上了。
也就是說,中國的供應鏈一旦出問題,今天的越南也會跟著一起遭殃。
可以說,越南今天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角色非常類似于上世紀80、90年代的中國,我們今天看越南制造,就像20年前的日本看中國制造。
今天,越南的外貿還處在來料加工、組裝出口的模式,產品附加值低,沒有出現強有力的本土企業。而中國的出口產品結構則在幾十年的發展中逐步優化,深圳更是已經把高技術產品作為主要出口產品。
所以雖然越南憑借巨大的成本優勢,承接了遷出中國的部分制造行業,但越南未來還將面對艱難的產業升級道路。
從中長期看,越南制造業的發展和外貿的增長對中國來說既是挑戰,更是警醒和機遇。它一方面會造成中國低端制造業的外流,但同時也為中國高端制造業的發展釋放出更多空間,倒逼中國進行產業升級。
從兩年前開始,工信部開始推動傳統制造企業向著“專精特新”企業轉型。到去年,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經達到4700家,到今年年底,這個數量會突破6000家。
在這些“小巨人”企業的背后,又有10萬家以上的中小專精特新企業。在不久的將來,它們將會構成中國制造業的強勁腰部力量。
在這個意義上,未來十年內,越南制造會對中國制造產生一定的“鯰魚效應”,進口與替代、追趕與超越,將會構成中國制造與越南制造乃至整個東南亞制造圈的一種基本常態。
責任編輯:李昂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