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崔丹
政策利好,但并非所有的企業都能抓住機會。在照明行業,雷士一向以引領商業模式創新聞名,產業振興規劃對它而言意味著什么?
如果以常規的眼光看,雷士照明已經到頂了。金融危機來了,同在惠州周邊的照明企業都在哀嘆,不虧就算贏了。可是雷士照明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吳長江不這樣想,他覺得危機可能意味著另一個黃金時期到了。
雷士成立于1998年。在上一個黃金十年,其年銷售額從1999 年的2700 萬元增長至 2008 年的30億元。企業年均復合增長近70%,居行業第一名。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中國政府陸續推出4萬億刺激方案、“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吳長江感到,機場、鐵路、公路、地鐵等一批批基礎建設新項目的開建以及城市改造、農村城市化等,到處是需要照明產品的地方。“轉型中的中國市場空間太大了,機會很多,如果我們2009年能實現增長 30%,來年就能突破100 億元。”吳長江說。
政策利好,但并非所有企業都能抓住機會。為政府的基礎建設項目做照明配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行業里的許多公司害怕種種苛刻的標準,不想去變革,不想改進產品,且競標的早期投入動輒幾十上百萬,一旦流標,不賺反虧,很多公司不敢冒這個風險。但每次國內大型建設項目,都有雷士的身影,這里有什么奧秘嗎?
競爭對手在奧運競標中領略過吳長江的決斷。2007 年底奧運會招標時,很多國內企業連競標的底氣都沒有,因為像主題照明等都是非常規作品,企業需要重新研發,耗時費工卻未必中標,但吳長江敢。“那些關系企業命脈的地方,我是敢于大手筆投入的。”吳長江說。前期政府公關、請專業公司設計、做標書、造樣品、做磨具、投標等一道道門檻考驗雷士進奧運場館的路,雷士終于在最后時刻獲得了價值7000多萬元的項目,這也是國內中標金額最大、中標項目最多的本土照明企業。
抓住行業機會關鍵要有實力做支撐。
雷士在渠道建設和產業鏈整合方面有其獨到之處。雷士初創時,正是照明行業贏利最豐厚的時候,行業毛利率高達30%〜40%,市場大而分散,初期雷士靠小而精的射燈照明生存了下來,且活得還不賴。但吳長江不滿足于此,如何超越對手呢?
當時的雷士資金有限,無力投入研發或自建產能,最可行的整合方式是自建渠道。“我提出以速度戰勝規模。”吳長江強調公司要快速發展,引入專賣店模式是手段之一。專賣店并不是一個很特別的模式,但雷士首個把它引入照明行業,并以3萬元的補貼政策吸引加盟商。從2000年7月成立第一家專賣店,到 2004 年 600 多家,截止 2008 年 10月超過2200家。專賣店幫助雷士樹立了品牌形象,從國內散亂的行業中脫穎而出,也避免了GE、飛利浦等國際品牌的正面競爭。
除了建設常規渠道,雷士還根據照明行業的銷售特點,另辟了一條面向專業設計師的隱形渠道。與一般產品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不同,照明產品,尤其是工程用燈銷售,左右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常常是眾多的家裝、工裝公司、設計院等專業的設計師們。因此2002年起,雷士開始針對這族人群開發隱形渠道,動員經銷商組建專業營銷團隊,由設計師向消費者或項目組推薦,這樣更易被認可接受。挖掘設計師資源讓雷士在競標一些重點工程項目時更有優勢。例如,雷士上海運營中心借助這種資源獲得了上海市環球金融中心、世茂湖濱花園等工程的照明項目。
2005 年,雷士再一次進行渠道改革,加強對渠道商的管控,成立36個運營中心,負責區域內的產品配送、品牌服務、市場秩序規劃和銷售規劃,并在全國設立辦事處,協助運營中心管理經銷商和專賣店。運營中心的成立,一方面調動了其在本轄區內擴展市場的積極性,再者雷士照明從直接管理上千家加盟商的繁雜事務中脫離出來,專注于產品制造、研發和品牌推廣。
雷士建專賣店和隱形渠道的模式成為國內外同行競相模仿的對象。不想2006年,雷士又變了打法,開始自建產能,在廣東惠州、重慶萬州、山東臨沂等地投資十多億元建設生產基地。
從輕資產到重資產,從快到慢,看上去雷士的商業模式沒有創新,反而倒退了。吳長江自有一套邏輯:2006 年起,業內競爭從松散變得激烈,行業毛利率大幅度下降,外包削弱了公司的贏利能力,代工并不能保證服務、質量、成本,輕資產模式沒有競爭力,“一定要整合資源,掌握主動。”吳長江說。
產業鏈整合,加強技術創新改造,生產中減少10% 〜 20% 的損耗,使雷士照明比同行保持更高的利潤率。與此同時,在企業內部,吳長江加強制度管理、優化流程、引進高級人才。“行業毛利好的時候,有點漏洞沒有關系,但是競爭激烈后,不堵漏洞,一味擴張一定會出問題。”他說。這一年,雷士的銷售額增速變緩,但是利潤卻成倍增加。
與此同時,通過自我積累、并購等方式,雷士逐漸建立了商業照明、家居照明、辦公照明、戶外照明、辦公照明、電工產品和光源電器六大產品群的完整產業鏈。產業線的豐富,不僅促進了產品銷售,也增強了雷士提供照明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雷士能夠參與重大項目并得標,很大程度也得益于其豐富的產品線。
中國電器協會的調查顯示,2008年照明行業70%的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只有10%的企業贏利。雷士仍然保持了50%的增長,并于 2008 年 9 月獲得高盛逆市注資 3700 萬美元,開始籌劃上市。
面對產業振興規劃帶來的機遇,吳長江認為,擴大內需特別是內需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將會使國內家居照明行業銷售額有一個巨大的增長。他把目標投向了家居照明。相比于商業照明,家居照明更新速度更快,消費者更重視品牌和時尚感。這意味著,照搬工程照明的老模式是行不通的。吳長江對此有著清晰認知,他正在醞釀一套獨特的商業模式,并相信家居照明將為雷士貢獻年銷售的一半。
5物流業:專業者贏
作為“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唯一一個也是最后一個入選的服務業,物流業未來發展前景廣闊,瞄準細分市場的專業化民營公司機會更大。
行業診斷與政策解讀:發展階段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行業變革壓力:★★★★☆
政策調整力度:★★★★☆
創新空間:★★★★☆
民營公司參與度:★★★★★
《創業家》關注度:★★★★☆
中國在上個世紀 70 年代末引入物流概念,但直至 90 年代后半期才初步形成起現代物流業態。一些大型工業企業開始重視現代物流技術的應用,以訂單為中心改造傳統業務流程,在生產組織、原材料采購及產品銷售、配送和運輸等方面實行一體化運作,商業企業開始發展連鎖經營、統一配送和電子商務,專業化物流企業則通過整合逐步向第三方、第四方物流轉型和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信息,委托第三方代理運輸業務已占全部企業運輸業務的67.1%,這表明,企業商品流動方式已由簡單的運輸、倉儲等需求向增值服務和一體化物流模式延伸,呈現出制造業和物流業融合、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聯動發展的趨勢。
但就現狀而言,中國物流業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一方面,中國經濟整體產業布局欠優化,產業集群效應不明顯,社會化物流的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另一方面,企業粗放式經營的格局尚未改變,適應企業需要的物流及供應鏈服務能力又不夠。
物流行業振興規劃的重點是: 增加基礎設施(包括硬件及軟件)的投資以及鼓勵行業整合。具體而言,在未來幾年中國物流行業要做好以下調整發展。一是物流園區的建設規劃。物流園區的建設是資源整合和平臺建設的重要領域,物流園區目前正朝著連鎖化發展。
二是公路運輸方面。絕大多數公路運輸企業平均車輛是小于2輛,大部分車在個人手中。基于信息化,解決車輛及貨的問題,使分散的公路運輸走向整合。
三是鐵路運輸。作為最后一個計劃經濟部門,中國鐵路行業仍嚴重制約了物流行業的發展。目前,政府已加大鐵路投資建設,預計3年后鐵路新增運力將逐步釋放。
四是多式聯運的平臺。公路、水路、鐵路及航空分在幾個部門管理,大部制對公路、水路有促進,包括郵政體系,鐵路仍在外,物流業呼吁多式聯運平臺的建設。
五是信息化的建設。物流的流程靠單證控制,也就是信息流控制物流。促進全國基礎信息平臺的建設,對于促進物流橫向平臺的整合有非常大的意義。
中國物流行業另一些值得重視的發展趨勢是:產業的集約化程度決定了物流的需求,分散的產業是不需要現代物流的。專業化越來越細,對物流行業細分發展提出了很多具體要求。
轉型建議與未來贏家:關注專業化與細分市場
1)綜合性物流企業
以五礦發展、中儲股份等國內綜合物流倉儲的龍頭為代表。
2)受益于行業細分的專業化物流公司
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能源、 礦產、 汽車、 農產品醫藥等重點領域物流發展,加快發展國際物流和保稅物流。從事相應細分行業物流的民營公司將受益于制造業和物流業的聯動。如怡亞通是供應鏈集成服務商,目前主要服務 IT 業;澳洋順昌為IT 金屬物流龍頭; 飛馬國際是石化物流的龍頭; 渤海物流從事農產品物流; 鐵龍物流則壟斷鐵路集裝箱運輸
3)擁有物流園區、保稅區和倉儲資產的企業
物流業潛力公司 |
|||||
公司名稱 |
主營業務 |
獨門武功 |
2008年營業額(元) |
最近3年增長率 |
利潤(元) |
寶供物流 |
第三方物流 |
大型物流中心 |
20億 |
40% |
不詳 |
安得物流 |
家電物流 |
擁有國內一流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 |
6億 |
40%〜50% |
不詳 |
順豐快遞 |
貨物速遞 |
自有網絡、統一標準、增值服務 |
30億 |
50%以上 |
9億 |
天天快遞 |
貨運速遞 |
為客戶提供限時的、門到門的、安全可靠的服務 |
不詳 |
50% |
純利潤率1% |
九州通 |
藥品和醫療器械、物流、電子商務 |
在國內開創的“低成本、高效率”的醫藥商業模式 |
189億(集團) |
復合增長率50% |
1.9億 |
怡亞通 |
企業非核心業務的外包 |
一站式供應鏈服務 |
30億 |
40% |
1.9億 |
安吉天地汽車物流 |
汽車物流 |
國內首家汽車物流合資企業 |
20億 |
20% |
不詳 |
(排名不分先后,相關數據由《創業家》根據公開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