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執行|本刊編輯部
研究支持|長江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
編輯|劉濤 申音
報告撰寫|蔣德嵩
相比第一代創業家依靠轉軌時期的機會致富,第二代創業家在新經濟的浪潮中扶搖直上,“十大行業振興規劃”更可能成為中國第三代創業家的戰略機遇。在未來3〜5年內,積極投入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及商業模式創新的公司,其勞動生產率、公司贏利能力及市場競爭力將得到本質性提升。
新民企的機會與挑戰
文|本刊特約研究員 蔣德嵩
47歲的馬興法有些奇怪的稱號,比如“軸承狂人”、“國企獵手”等。1987年,馬興法籌資50萬元,在村里磚瓦廠的舊房子創建了半山軸承附件廠(浙江天馬軸承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20年后,這家村辦企業已發展為中國裝備制造業最具競爭力的公司。通過收購齊重數控、時代新人等多家國企,天馬股份(002122.SZ)一躍成為中國軸承行業中“材料、軸承、裝備”三大產業最完整的公司。2008年,其銷售收入超過30億元,同比增長率可能超過130%。
在全球性大衰退的環境中,當中國傳統的“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遭遇巨大沖擊之時,“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眾多中小型出口企業相繼倒閉的情況下,天馬股份的表現堪稱黑馬。他們在國內市場如魚得水,高速鐵路開工和風電建設意味著源源不斷的訂單,而技術創新又讓其產品具有了進口替代的實力。
此刻的天馬股份,正站在中國經濟戰略轉型的關鍵時點上。2008年底,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出臺了《十大行業振興調整規劃》,天馬股份所在的裝備制造業亦位列其中,F在,馬興法是個炙手可熱的人物,投資者們期待他能夠再出奇招,使天馬股份能夠抓住良機,躋身一流公司之列。
不僅僅是像天馬股份這樣的民營公司,整個中國經濟也處在一個30年未見的轉折點上。從政策內涵來看,《十大行業振興調整規劃》是中共中央2005年10月提出的“十一五發展規劃”的強化與延續,是對構建中國新型發展戰略的再思考與階段性策略調整,即全力推進中國經濟從簡單規模擴張向構筑綜合競爭力轉型。
事實上,考慮到中國政府政策執行的延續性,在“十一五規劃”尚余2 年時間內,一些懸而未決的事情已經被清晰地勾勒出來。也就是說,金融危機導致大量競爭力低下的中國出口加工制造企業倒閉,這反而成了中國政府加速推進“十一五規劃”的一個有利條件;長期的經濟轉型目標演變為短期的經濟轉折壓力,有些急速,但不出意外。
細數十大行業,分別是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物流。它們一同貢獻了中國GDP的40%,吸納就業人口超過1億人。
算好春常在。我們相信,“十大產業規劃”將成為中國新一代民營公司創業和成長的良機。在過去幾年,優秀的中國民營公司努力改善自身內部管理,提高技術、整合人才,從多個角度提升公司競爭力,F在,盡管全球經濟籠罩在陰影之下,但整個中國社會的創業精神和創新意識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點,
但挑戰在于,創業家們能否準確把握“十大產業規劃”的總體政策基調,在全球經濟陷入結構性衰退的時點上,快速堅決地實現企業的戰略調整,進而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推動者與實踐者。
首先,“規劃”側重企業并購與行業重組,以求更快速度(十一五期間)推進行業結構性調整,優化資源配置。2006 年以來宏觀經濟運行結果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依然旺盛,重復建設與低水平投資依然嚴重。因此,此次中央政府借“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突出強調央企在行業整合與結構性調整中的主導作用,意圖已十分明確。
再次,提高央企市場控制力,央企整合意在重點理順產業鏈上游供求關系,特別是對有色金屬、石化、鋼鐵等基礎工業品。這種整合,有助于穩定資產價格體系,保證經濟轉型過程中“中國制造”利潤率,使企業可以有更充裕的預算積極創新。
最后,圍繞產業鏈做系統文章!笆螽a業規劃”涵蓋基礎原材料工業、裝備制造業、復合型服務產業等多個層次,對現代商業體系做了整體性串聯。理順產業鏈關系,整體提升產業鏈運營效率,既是整個振興規劃出臺的背后邏輯,也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內在要求。
《創業家》雜志的調查研究和記者的實地走訪發現,十大產業之中,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和輕工業、物流業都屬于民營公司機會巨大的產業。而紡織、鋼鐵、化工則普遍處于產能過剩,有危有機,需要創業家把握好進退節奏。至于船舶制造和有色金屬產業,已經進入規模決定論和資金決定論的時代,不再適合新進入者。對于已在其中的多數中小民營企業,退出才是最佳選擇。
與央企“大而全”的總控發展目標不同,民營公司“小而精”,是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最佳實踐者。由此,善用創新的民營公司將可能在細分市場中充分展示出獨特的競爭力,從而成為政策的主要受益者。
民營公司還應看到,“十大行業振興規劃”定下的基調中,央企整合下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對于穩定資產價格與產業供求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在此“掩護”下,民營公司事實上進入一種資產價格的安全邊界,從而有更高的經營利潤率用于向產業鏈“微笑曲線”兩端投資。在產業鏈上游,重點提升技術與核心制造能力,短期內立足進口替代,全面升級“中國制造”。在產業鏈下游,借助“內需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建立起服務中國的商業模式與優質品牌,推動公司收入與競爭力的提升。
事實上,如果以上改革思路能夠最終實現,中國經濟相當于縮短了后工業化發展階段的時間,并加速進入“內需型服務經濟增長模式”。因此,相比第一代創業家依靠轉軌時期的尋租機會致富,第二代創業家在新經濟的浪潮中扶搖直上,“十大行業振興規劃”更可能成為中國第三代創業家的戰略機遇。
如同馬興法一樣,許多中國創業家都將創新視為下一步發展的核心思路。在未來3〜5年內,中國將加速迎來“知識”與“技術”的投資高峰期。那些依然專注于提高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來獲取規模經濟效益的企業發展模式,將受到內外部的很大挑戰。而積極投入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及商業模式創新的公司,其勞動生產率、公司贏利能力及市場競爭力將得到本質性提升。
歷史告訴我們,在蕭條時期表現最好的是那些真正的成長型企業,因為他們是有能力征服未來的公司。當颶風橫掃過森林,倒下的會是那些殘年老樹。幼嫩的小樹會活下來、生長壯大。自然規律如此,經濟規律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