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在暗算中國大豆(4)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 06:41 中國青年報
一線生機 在飽受“挫折教育”后,中國大豆行業正從失敗的低谷中尋求生機。 我國北方地區是全世界的大豆“黃金產地”。但在主產區黑龍江省,大豆業內人士形成的共識是:競爭已是“兩種產業模式之爭”,如果中國仍用傳統產業模式,去應對跨國企業的現代農業產業模式,無異于“當年義和團耍大刀片與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對陣”,結局自然是“堂·吉訶德戰風車式”的悲哀。 夏友富教授認為,從全球經驗看,后發國家但凡是充分開放行業,應對跨國競爭的最初階段都顯得手足無措。而大豆產業是國家基礎產業,關系到中國2000萬農民的生活,政府必須從戰略層面制定長期規劃。 他說,因為豆價上漲,我國去年進口大豆和豆油恐怕損失了幾十億美元,只要拿出一少部分支持豆農和本土企業,情況就會改觀。“中國大豆的良種實驗進展很快,有的畝產已達200、300公斤,稍假時日,大豆行業再出個袁隆平不成問題!” 田仁禮表示,保護大豆產業關鍵是保護豆農生產的積極性,現在中國農民分散經營,信息不對稱,很容易被國際期貨市場的波動控制。應該設立最低收購價,并及時公布國內進口大豆的數額信息,“讓市場盡量透明,就不容易被別人操縱”。 國家糧油權威部門一位不具名的資深人士對記者稱,有關部門近期對大豆問題“非常重視”,并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市場價格檢測體系,把大豆、豆油市場的存貨、價格變動、進出口情況,及時反饋給決策部門。 不過,夏友富教授最擔心的是“利益集團游說能力”。那些跨國糧商和糧食出口大國資本雄厚,影響力巨大,他們總能制造有利于他們的輿論。中國大豆產業是“扶不起的阿斗”,這種說法就曾在國內流行一時。 他反問:“問題是,你真扶過嗎?”本報北京3月26日電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