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經濟導刊雜志:一顆新藥的成長煩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13:27 新經濟導刊
丁苯酞等創新藥在前進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已經超越了一個企業自身能力的范疇,如何落實鼓勵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保持企業的創新熱情,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 《新經濟導刊》記者 朱敏 10月15日,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以之作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八個著力點”之首。 聽到這個消息,已經一連幾天都沒好好休息的石藥集團董事、執行總裁岳進,一時難掩內心的喜悅之情。他告訴記者,這預示著國家對自主創新的重視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無疑讓石藥人“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而就在頭一天,岳進來到北京,臉上還掛著幾許躊躇與焦慮。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會議室,他參加了一個以“推進中國醫藥企業自主創新市場化進程”為主題的高層研討會。 讓岳進和他的同事們徹夜難眠、喜憂交織的,就是一枚小小的軟膠囊丁苯酞(NBP)。 “一句話,國內市場不認可。”岳進有些無奈,道出了任何一個石藥人都不愿接受卻又無可否認的事實。 丁苯酞,這款歷時二十多年研制成功的國家一類新藥,由石藥集團自2004年推出以來,通過將丁苯酞生產技術和歐美地區的銷售權向美國某跨國公司授權,從而在海外市場取得了盈利。但尷尬的是,同樣一款藥品,在國內市場的境況卻不甚樂觀,經營過程中頻遇荊棘、屢受挫折。石藥旗下生產該藥的恩必普藥業已連續多年虧損,照此下去,別說盈利,想在專利期內收回其高達3.5億元的投資,都可能遙遙無期。 作為世界上首次以“缺血性腦卒中(俗稱腦中風)治療”為主要適應癥的全新化學藥物,也是中國加入WTO后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獲得新藥證書以來,丁苯酞接觸市場已長達5年,如今卻不被國內市場認可,若非石藥人自曝內情,局外之人是萬萬想不到的。這不僅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更叫人扼腕嘆息。 丁苯酞在國內市場的狀況,用句影視營銷上的話來說就是“叫好不叫座”,自我安慰地形容則是“墻內開花墻外香”。 “丁苯酞的命運,只是中國創新藥市場現狀的一個縮影。”一同前來研討的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總經理許寶芝一句不經意的話,讓人們對中國原本就鳳毛麟角的幾個創新藥的困境有了更深的認識。 就在今年的7月5日,有“中國首個被國外承認的抗癡呆創新中藥”之稱的NJS,被江中藥業宣布放棄,江中藥業終止執行其與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研究所于2006年3月27日簽訂的新藥轉讓協議議案,并收回了6500萬元新藥研發投資預付款。 而僅在半個月前,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與英國植物制藥公司簽訂了該新型抗癡呆中藥的合作協議,按此協議,軍科院將向對方轉讓相關技術,對方獲得該藥的獨家專利許可權,負責臨床研究及在海外的開發上市。這是媒體最近報道的中國自主知識產權醫藥專利許可權轉讓給國外公司并進行后續臨床的實例。 上海張江,這一原本中國新藥研發的前沿陣地,不少在研項目也身陷尷尬境地。上海澤生科技自主研發的重組人紐蘭格林的有效性一經臨床試驗初步證實,就有多家跨國藥企紛紛提出技術轉讓或合作的要求。由于融資和成果轉化艱難,以買斷、合資等形式被跨國企業“割青苗”的案例,可謂屢見不鮮。 看來,丁苯酞的現實境遇確非特別個案,而是所有研產創新藥的中國企業所共同面臨的問題。 從全球來看,醫藥市場規模去年超過6000億美元,對于任何一家參與其中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個規模龐大且利潤豐厚的行業。然而目前中國只占全球制藥市場的3%左右,約6000家制藥企業中超過98%的企業是在生產國外專利已經過期的仿制藥,制藥企業的利潤僅能維持在5%左右,長期處于全球醫藥產業鏈的低端位置。即便是中國創新藥青蒿素,也由于專利被搶先注冊而痛失國際市場,如今只能默默為率先獲得知識產權的瑞士諾華和法國賽諾菲供應制藥原料。 雙環醇也飽嘗了企業投入與市場回報的失衡之苦。作為中國自主研發的國家一類新藥,研發投入一億多元,去年的銷售額僅為7000萬元,與國外創新藥銷售額幾十上百億美元、投入產出比十倍甚至百倍有著天壤之別。 自1986年以來,中國批準的自主研發一類化學藥共40種,研發投入和市場產出呈現嚴重失調的狀況,粗略比較,中國原創藥上市后的年銷售額不足國外原創藥上市年銷售額的1/10,國內創新型企業紛紛采取轉讓國外銷售權的方式緩解投入壓力。 類似青蒿素之覆轍,誰也不想重蹈;而雙環醇的成長煩惱,則在丁苯酞身上更為放大了。倘若說前車之鑒還沒有引起足夠的反思,那么,它們的慘痛勢必還要在中國其他原創藥物身上重演。這是丁苯酞,是石藥等制藥企業,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 新藥丁苯酞的危情告白,顯然加重了行業的擔憂:像石藥這樣具有實力的老牌制藥企業尚且在創新藥的市場征途中困難重重,甚至面臨折戟沉沙之虞,那其他的制藥企業又該如何拿出勇氣,放開手腳,大膽實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一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除了制藥企業自身營銷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外,橫梗在“丁苯酞們”面前、其自身難以逾越的政策性屏障究竟有哪些?又該如何一一破解?岳進專程從石家莊趕來北京參加的這次高層研討會,正試圖給出一些答案。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丁苯酞等創新藥在前進過程中遇阻原由的真實寫照。石藥人并不諱言自己在營銷能力上還有待提高,不過,醫藥行業并非完全市場化的行業,尤其在當前國內醫藥行業原始創新能力較低的情形下,如何落實鼓勵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保持企業的創新熱情,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 研產創新藥的制藥企業亟需相關政策的支持,主要體現在知識產權的保護(尤其是在專利藥認定上)和市場轉化的關鍵環節(包括藥品定價、醫保目錄、藥品招標采購等),這正是“丁苯酞們”翹首以盼叩開國內市場之門的救命稻草。 當國內的中國制藥企業還在一窩蜂地仿制國外藥品,石藥集團早在多年前就主動地扛起了“自主創新”大旗。在決定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開展合作,開始為丁苯酞的研發進行投資的那一刻,石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定是豪情滿懷,心中早有一幅關于中國自主創新藥的美好圖景。 而在今天的種種市場境遇面前,這樣的圖景所倒映出的,更多的是如“童話”一般的浪漫主義色彩。 其實,不論丁苯酞最終能否突出重圍成為時代的寵兒,也不管丁苯酞將來會用哪種顏色裝點歷史的天空,但至少,石藥人曾經用純真的童話情懷,為自主創新的夢想與現實打開了一扇希望的窗。假若天遂人愿,童話亦能成真。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