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創業板市場規則尚處在征詢市場建議階段,然而一些企業卻聲稱自己將在創業板上市而開始向社會招募股份。為此,有關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這種未經法定程序私自招股的行為是違法的,投資者切莫上當受騙。
自今年四、五月份以來,隨著創業板市場將要推出的呼聲日漸高漲,就陸續有企業對外轉讓部分內部股,而其中不乏魚目混珠者,假借將在創業板上市之名,變相公開招募股份。日前,就有湖南某高科技企業,未經有關合法審批部門的批準,便在深圳有關媒體上公開刊登招股廣告。對于這種違法行為,當地有關管理部門提醒說,這種招股形式極易演變成為少數居心不良的機構或個人假借創業板上市之名,欺詐投資者。
遺憾的是,在利益的趨動下,有一些投資者為急于搭上創業板的“早班車”,對企業提前拋“繡球”的行為,未加質疑與研究,便輕易投入巨資。一位在上海某證券營業部炒股的王女士,在朋友的介紹下就購得某自稱擬赴創業板上市企業的部分內部股份。據了解,目前像王女士這樣能輕易購得“原始股”的例子并不少見。一位證券營業部經理還告訴記者,有不少“中間商”吃透了投資者的這一心態,從中層層加價,轉讓價格最高時較原始價格上漲了60%左右。
據一位資深投行業務人員透露,目前,部分企業對外轉讓股份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企業原有的法人股;一類是企業借增資改制之機,對外定向增發的部分。通常而言,真正具有在創業板上市潛力的企業,往往在增資改制的過程中操作十分謹慎,不可能大量對外拋售內部股份。而一些對外大量轉讓內部股份的企業,欲提前變現的動機較多。這些企業在對外推銷內部股份時,手中憑借的材料大都為省內推薦給主管部門的有關申請上市信函、部分報刊摘要和企業經營狀況的簡要介紹。然而,單靠這些片言只語,普通投資者往往很難從中辨別出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和上市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一旦企業上不了市,這些投資者投入的資金將被長期“套牢”。
另據記者了解,相當多的券商手頭都積累了一些欲赴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少則20家,多則40余家。以此推算,券商們已囤積的項目最少也有幾百家。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如此激烈的競爭態勢下,為了確保項目能順利上市,券商往往好中選優,對手中的企業進行排序。即便如此,不少券商仍為排名前列的企業能否上市擔憂。因為能否上市,還要接受有關部門的嚴格審核。所以,投資者對那些非法募股的企業應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