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羅志恒、粵開證券宏觀分析師 方堃
摘要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2022年全球新一輪糧食危機來襲,我們在《全球糧價飆升的蝴蝶效應》研究了全球糧食危機的成因與影響,國際糧價飆升引發全球經濟民生風險。中國是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當前國內糧食安全形勢如何?國際糧食危機將如何影響國內糧價?又將對國內通脹造成哪些連鎖反應?
一、中國糧食市場與國際糧食市場關系如何?
我國糧食供應穩定,國內糧食市場相對獨立于國際市場,自給率較高、價格較高、價格波動較低。
1、國內糧食市場獨立性較高。一是國內糧食高產量帶來高自給率。2021年度,我國大米、小麥、玉米的自給率分別達98.8%、93.3%、90.6%。二是相關政策保證了國內糧食市場的安全性。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糧食安全戰略,實現了口糧絕對安全。于內,保障耕地和補貼農民用于糧食生產;于外,糧食進口配額限制了進口規模,保證糧食的自給自足。
2、國內糧食價格通常高于國際糧價。一是我國糧食種植成本高于農業發達國家。2020年度國內三大谷物平均種植成本達到每畝1100元,是美國種植成本的1.5倍,高成本帶來了高糧價。二是糧食進口配額保護國內市場,為國內糧食市場筑起了一道防火墻,避免了國際低價糧食的進口沖擊。
3、國內糧價波動率低于國際糧價。一是收儲政策能夠降低糧價波動。我國自2004年開始建立稻谷、小麥最低價收購制度,在國際糧食市場發生重大變化時,能夠保證糧食供應,穩定市場預期。二是高庫存對糧價穩定起到壓艙石作用。政府收儲積累了大量庫存,2021年末小麥、稻谷、玉米的庫存消費比分別為103%、76%、48%,均遠遠高于17%的國際警戒水平。
二、當前全球糧食危機如何影響中國糧食安全?
國際糧食危機對國內糧食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貿易沖擊和成本傳導兩方面。
1、貿易沖擊:一是國際糧價上漲直接抬升糧食進口價格,國內自給率偏低的品種面臨聯動漲價壓力。我國進口谷物價格與國際谷物價格相關性高,今年國內進口糧食成本大增,進口依賴度較高的品種漲價壓力較大。二是受地緣沖突影響的品種,如玉米、油料進口受沖擊較大。今年1-4月我國玉米進口量約一半來自于烏克蘭,玉米進口量下滑將加劇國內玉米供需不平衡。
2、成本傳導:一是國際高油價帶動農資成本上升,抬高國內種糧成本,擠壓農民收益。農資和服務費是我國糧食生產中的最大成本,今年國內化肥批發價格指數累計上漲超20%,推高了糧食生產成本。二是飼料價格上升抬高養殖業成本,加劇生豬養殖業波動,容易引發生豬產能不足和豬價上漲。今年玉米、豆粕上漲使得豬糧比已經跌入虧損區間,生豬持續去產能。
三、未來糧價走勢及其對通脹影響幾何?
1、糧價展望:整體上,預計今年國內糧價漲幅將高于2008年和2011年。分品種來看,國際市場沖擊大、國內供給偏緊、政策保供壓力大的小麥、玉米價格偏強。預計小麥價格受夏糧產量預期偏低、供需偏緊、種糧農民惜售推動,同比漲幅或超30%。玉米受飼料糧需求強勁、小麥替代減弱、進口萎縮影響,價格中樞抬升。大豆進口依賴度高,價格跟隨國際市場在高位波動。國內稻谷價格相對平穩,主因產需缺口較小、稻谷國際貿易和國內市場收購穩健。
2、通脹展望:國內糧價拉動通脹處于進行時,需要防范糧價成為通脹灰犀牛,警惕豬周期推高通脹,下半年國內CPI同比或將上行至3%。一是糧價上漲拉動糧食CPI上漲。糧價對通脹的傳導主要體現在CPI。若僅考慮進口貿易沖擊和種糧成本傳導因素,中性情境下,預計今年全球糧價拉動國內CPI約0.21個百分點。二是飼料成本壓力疊加豬周期變化拉動豬肉CPI上漲。預計今年下半年成本壓力疊加豬周期上行,豬肉價格同比回歸正增長,并有望推動CPI上行至3%。
3、政策應對:全球通脹變局和全球糧食危機疊加,保障糧食安全成為維護經濟大盤穩定的關鍵環節之一。首先,要做好糧食保供穩價工作,通過出臺財政補貼、投放儲備物資、擴大進口來源、暢通人員流動和糧食運輸渠道等手段,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其次,全球通脹變局下,通脹由于其再分配效應會造成不對稱沖擊,應當加大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支持力度。
風險提示:國內豬價超預期上漲引發豬油通脹共振;國內疫情反彈影響到糧食秋收;國際局勢緊張進一步阻塞糧食貿易
正文
一、中國糧食市場與國際糧食市場的關系
我國是糧食生產和消費大國,糧食牽動宏觀經濟和國計民生。整體而言,國內糧食總體安全無虞,出現糧食危機的可能性很小。我國糧食市場相對獨立于國際市場,具備自給率較高、價格較高、價格波動較低的三大特征。
1、中國糧食市場獨立性較高:糧食自給率較高、糧食安全政策多樣
國內糧食市場的獨立性和安全性較高,一是國內糧食市場高產量帶來高自給率,二是相關政策調節保證了國內糧食市場的安全性。
從基本面來看,我國是農業大國,國內糧食產量穩定、自給率較高。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國。2016年農業供給側改革對糧食種植結構進行調整,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糧食播種面積企穩,2021年度糧食產量6.8億噸,同比增2%,產量與增速均呈現穩步回升態勢。糧食高產量的同時帶來高自給率,2021年度,我國大米、小麥、玉米的自給率分別達98.8%、93.3%、90.6%,盡管較疫情之前略有下降,但依然處于較高水平,這使得我國糧食市場相對獨立于國際市場。
從政策面來看,我國實施糧食安全戰略,多項政策保障口糧絕對安全。一是土地方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優化農產品種植結構,保障糧食產量穩定。二是生產方面,向種糧農民發放補貼保障農民收益,并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斷優化農產品結構。三是貿易方面,進口配額管理限制了糧食進口規模,保障國內自給自足?;谏鲜稣弑U?,我國糧食供應安全性較高。
2、國內糧價一般高于國際糧價:成本因素和進口配額支持高糧價
通常情況下國內糧價高于國際糧價,主要是由于國內糧食種植成本較高,加之進口配額保護。
首先,我國糧食生產綜合成本較高,是造成高糧價直接原因。根據商務部和匯易網發布的數據,2022年5月末,國內大米、小麥、玉米、大豆現貨價格分別較國際現貨市場價格高出28%、12%、40%、34%。近年來,我國稻谷、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的平均種植成本保持在每畝1100元左右,可比口徑下相當于美國平均成本的1.5倍。我國玉米、大豆的種植成本更高,相當于美國的2倍以上。具體來看,一是我國糧食生產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高于美國。2020年度我國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占糧食種植總成本的比重分別達36.9%、21.3%,合計占50%以上,而美國土地與人工成本合計占比不足30%。二是育種技術和田間管理因素致使我國單產低、生產效率低。美國普遍種植玉米、大豆轉基因品種,提升了單位面積產量,還通過機械化、集約化管理降低了田間運營成本。與之相比,我國生產效率還有提升空間。
其次,我國糧食進口采取配額管理,為國內糧價筑起防火墻。我國對玉米、小麥和大米實行進口關稅配額管理政策,配額內進口征收1%關稅,配額外進口征收65%的關稅。2004年我國至今三大主糧進口關稅配額保持穩定,小麥、大米、稻谷進口配額分別為964、720、532萬噸。這有效限制了主糧進口規模,避免了國際低價糧食的進口沖擊,相當于為國內糧食市場筑起了一道防火墻,保護了三大主糧產業,保護了國內糧價穩定。值得關注的是,疫情以來我國糧食進口大幅增加,2021年度我國進口玉米、小麥、稻谷分別為2835萬噸、977萬噸、496萬噸,玉米、小麥進口量較疫情之前的2019年分別增加了4.9倍、1.8倍,均超過了年度進口配額。
3、國內糧價波動率低于國際糧價:收儲政策保障國內價格穩定
從國際國內價格走勢對比來看,國內大米、小麥價格波動率大幅低于國際。對于大米、小麥口糧品種而言,國內糧價同國際糧價的相關性較低。在國際糧價大幅上漲或下跌時期,國內大米、小麥價格走勢都相對平穩。而對于玉米、大豆非口糧品種而言,國內糧價同國際糧價相關性較高。在國際糧價大幅上漲時期,國內玉米、大豆價格都出現了趨勢性大漲的行情。
國內糧食收儲政策力度大,在市場下跌時有托底作用,起到降低糧價波動的作用。我國糧食價格在市場供求的基礎上,形成了市場化收儲疊加政策性收儲并行、中央收儲同地方收儲互補的糧價體系。我國《價格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政府在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市場購買價格過低時,可以在收購中實行保護價格。2004年以來,我國對小麥、稻谷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最低收購價是糧食市場的托底價。
政策性糧食庫存充足,在糧價上漲期可以向市場投放,對糧價穩定起到壓艙石作用。我國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糧食收儲制度,積累了政策性糧食庫存。政策性糧食庫存包括了中央儲備糧、最低收購價糧、國家臨時存儲糧、地方儲備糧等,為應對內外部供給沖擊提供了緩沖墊,對糧價穩定起到壓艙石作用。2021年末小麥、稻谷、玉米的庫存消費比分別為103%、76%、48%,均遠遠高于17%的國際警戒水平。
今年國內市場糧食期貨品種價格跟漲明顯,但國內漲幅整體低于國際市場。國際糧食期貨大漲會通過預期傳導,并且不同糧食品種之間也具有聯動效應。今年以來,截至5月底,國內大米期貨價格累計上漲1.5%,遠低于國際稻谷期貨的漲幅;國內玉米、小麥、大豆期貨價格漲幅小于國際,而油料、飼料用的豆粕品種價格漲幅相對較大。
二、國際糧食危機對國內糧食市場的影響
今年地緣沖突、糧油共振、氣候變化、投機交易四重因素同時疊加,或引發歷史性的糧食危機。全球糧食生產和貿易都受到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的沖擊,國際糧食價格高位運行,加劇全球經濟和通脹風險。糧食危機是全球性問題,我國難以避免受到波及,國際糧食危機對我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貿易沖擊和成本傳導兩方面。
1、貿易沖擊:抬高進口價格,自給率低的油料受沖擊大,玉米進口直接受地緣沖突影響
從貿易角度看,一是國際糧價上漲直接抬升糧食進口價格,國內自給率偏低的品種面臨聯動漲價壓力。根據海關總署統計,我國進口谷物價格的同比漲幅同國際谷物價格相關性高,類比2008年、2011年,今年國際糧價大漲,也將帶動國內進口糧食成本大增。除了谷物之外,我國大豆、油料和植物油的進口依賴度較高,國際糧食危機會加大我國部分飼料糧和植物油品種供需缺口,加大聯動漲價壓力。
二是受到地緣沖突和糧食貿易影響的品種,如玉米以及油料進口受沖擊大。今年受到俄烏沖突影響,烏克蘭糧食生產和出口下滑壓力較大,使得國際糧食貿易格局緊張。我國玉米的進口對烏克蘭依賴度高。2022年1-4月我國玉米進口量約50%來自于烏克蘭,如果今年進口量下滑將加劇國內玉米供需不平衡。
2、成本傳導:油價帶動農資上漲,抬高糧食生產成本,飼料糧成本上升加大下游養殖業波動
從成本角度看,一是國際高油價帶動農資價格上升,抬升我國糧食生產成本。農資和服務費是我國糧食生產中的最大成本,而在物質和服務費中,農機作業費、化肥成本各占三分之一。國際高油價帶動國內PPI高位運行,石油化工產品漲價壓力傳導到農資產品。今年國內化肥批發價格指數CFCI累計上漲超20%,國內氮肥、磷肥、鉀肥批發價格普遍大漲。油價上漲也會帶來農機作業費用增加,提升國內種糧綜合成本,擠壓農民種糧收益。
二是種糧成本上漲還會向下游養殖業傳導,加大生豬養殖業波動。生豬產業鏈上游是玉米、大豆等飼料糧種植業。玉米、豆粕是生豬飼料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玉米、豆粕價格上升,帶動豬糧比下行,生豬養殖利潤收窄甚至虧損,疊加豬周期存欄持續去化,或導致生豬供應大幅減少,加大養豬行業和生豬市場波動。今年4月以來,國內豬價出現回升,受到了飼料用糧價格上漲的拉動。下半年我國豬糧比將從底部回升,或將開啟新一輪上漲周期。
三、國內糧價未來走勢以及對通脹的展望
判斷未來糧價走勢,需要結合國際市場傳導,國內基本面因素,政策因素三方面共同判斷。預計國際市場沖擊大、國內供給偏緊、政策保供壓力大的小麥、玉米價格偏強。接下來國內糧價上漲,也會加劇通脹壓力,下半年CPI或將進入3時代,制約國內貨幣政策空間。
1、糧價展望:稻谷價格平穩,小麥、玉米價格走勢偏強,大豆波動增大
整體而言,預計今年國內糧價漲幅將高于以往,特別是小麥現貨價格同比漲幅或超30%。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糧食危機同四十年一遇的通脹周期交織,國際糧食市場形勢更加嚴峻,國內糧食市場受到的貿易沖擊和成本壓力均高于2008年和2011年。
預計今年國內稻谷價格相對平穩。一是由于國內稻谷產量高、自給率高,今年國內早稻收獲平穩進行,年內稻谷產需缺口較小。二是國際市場稻谷貿易受地緣沖突的影響較小,并且主要稻谷出口國尚未對稻谷實施出口限制。三是國內稻谷市場收購運行平穩,國內稻谷收購價并未跟隨國際稻谷價格上漲,2022年初以來稻谷收購價基本持平。
預計小麥價格年內上漲空間較大。一是今年夏糧收獲產量或不及預期。去年受到夏季暴雨、秋季陰雨干擾,河南、山東、河北等黃淮海糧食主產區冬小麥晚播,并導致大面積苗情較弱,今年小麥夏糧收獲或不及預期甚至出現減產。二是國際形勢制約進口,小麥供需緊平衡形勢下價格彈性增大。全球糧食危機導致國際糧食貿易市場緊張,國際糧價高企導致進口量收縮。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22年度國內小麥進口量和產量雙雙下滑,國內小麥供需緊平衡。三是市場惜售情緒嚴重,小麥價格看漲。今年國內小麥收購價突破每斤1.5元,市場價大幅高于最低收購價。而預計2022年國內主產區小麥托市收購啟動的難度較大,致使種糧農民惜售與囤糧等現象仍將持續,市場價格繼續看漲。
玉米受到飼料糧需求強勁、小麥替代減弱、進口萎縮影響,價格中樞抬升。一是玉米本身的飼用需求會高于往年。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最新預測,今年國內玉米飼用需求是主要增長點。二是小麥玉米比價持續上行,小麥飼用對玉米的替代減少,并且今年割青麥風波之后,部委嚴查小麥飼用替代,意味著小麥替代量將會減少。三是玉米進口量將受國際貿易影響大幅萎縮,盡管國內玉米增產,但仍會導致玉米供需結余收窄,玉米供需緊平衡推動價格中樞抬升。
大豆進口依賴度高,價格預計高位波動。國內大豆需求基本平穩,壓榨和飼料需求保持增長;而大豆供給有望高增,東北等主要產區播種基本結束,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鼓勵擴大國內大豆生產,年內大豆生產或將擴容。但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波動加劇,南美大豆產量預期還在修正,巴西和阿根廷大豆收獲產量高于預期,但低于去年,出口增量有限,國際市場價格持續高位運行。預計國內大豆價格維持高位震蕩格局。
2、通脹展望:糧價或成通脹灰犀牛,下半年糧食CPI上行,飼料糧價格上漲拉動豬肉CPI
糧價對通脹的傳導主要體現在CPI,下半年CPI破3概率較高。
一是糧價上漲直接拉動糧食CPI上漲。若僅考慮進口貿易沖擊和種糧成本傳導因素,中性情境下,預計今年全球糧價上漲,拉動國內CPI約0.21個百分點。借鑒2011年全球糧價上漲時期經驗,糧食對CPI同比拉動最高達到0.3個百分點。根據2022年統計局發布的CPI籃子權重,糧食權重為1.85%,小麥權重0.57%、玉米權重0.42%。5月CPI糧食價格同比3.2%,創90個月以來的新高。若今年國內糧食供給進一步趨緊,國內糧食價格漲幅超預期,年內糧食CPI的漲幅將更大。
二是飼料成本壓力疊加豬周期變化拉動豬肉CPI上漲。豬肉的料肉比約3比1,意味著3斤飼料投入才能產出1斤豬肉,飼料成本占養豬成本的70%以上。而玉米和豆粕是豬飼料的主要蛋白質來源,今年玉米漲幅較大,而豆粕價格漲幅更高,帶動豬飼料價格大漲,豬糧比今年已經跌入虧損區間。而去年以來,國內能繁母豬去產能持續進行,存欄量有望見底。借鑒歷史經驗,豬周期對通脹的拉動是CPI波動的重要貢獻者。預計今年下半年成本壓力疊加豬周期上行,豬肉價格同比回歸正增長,并有望推動CPI上行至3%以上。
3、政策應對:保障糧食安全、緩解通脹對中低收入群體的影響
全球通脹變局和全球糧食危機疊加,保障糧食安全成為維護經濟大盤穩定的關鍵環節。首先要做好糧食保供穩價工作,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其次,全球通脹變局下,通脹由于其再分配效應會造成不對稱沖擊,應當加大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支持。
首先,加大力度保障糧食安全。今年國家各部委積極出臺政策支持糧食生產:一是向種糧農民發放財政補貼、投放儲備物資,緩解種糧成本上升影響。二是擴大玉米等糧食進口來源,擴大化肥進口,促進國內保供穩價。三是保障人員流動和糧食運輸暢通,保障糧食收獲和收購環節有序進行。
其次,建議出臺政策支持中低收入人群,緩解通脹和疫情沖擊。低收入階層的收入來源單一,實際收入會因通脹而下降,且消費支出中必需品占比高,受通脹的影響更大。今年通脹壓力疊加疫情影響,中低收入人群受沖擊程度加劇。在保就業保民生的要求下,建議積極出臺定向支持政策,針對中低收入群體發放補貼,緩解現金流壓力。
(本文作者介紹: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注冊會計師,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財政學博士。新財富最佳分析師宏觀經濟第三名(團隊)。研究方向:宏觀經濟、財政理論與政策。)
責任編輯:李琳琳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