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四十人論壇
? 對于總需求不足,市場上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轉型的代價、成長的煩惱”,另一種認為是“當務之急”。這兩種不同的觀點更多反映了經濟理念的差異,并非來源于對經濟數據的觀察和針對性分析。此外,相對于經濟轉型所需要的水平,當前需求水平是剛剛好還是過低,尚需足夠的數據佐證。
? 中國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三方面的模式調整。為了完成過渡,房地產企業需要巨量資金,但短期內出現的資金矛盾使得調整受阻,疊加需求端問題,進一步導致了房地產行業性的困難。這也構成了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需求不足等現象的基礎原因之一。
? 中國需要重視自身經濟波動對全球的溢出效應及其可能帶來的影響,趨利避害,在產業政策、宏觀經濟和稅收管理上的政策要更具全球視野。與此同時,在刺激消費方面,仍需要有進一步的思考。
——高善文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學術委員、國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 本文整理自作者在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之外灘圓桌“全球及中國宏觀經濟展望”上所做的主題發言。”
2024年9月7日,高善文在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之外灘圓桌“全球及中國宏觀經濟展望”上發言
對總需求不足局面
市場上有兩種不同看法
中國經濟總需求不足的局面仍然相對比較突出。總需求進一步減弱的風險,可能是今年三到四季度的主導性風險,當下需要對總需求不足的局面進行診斷,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市場上有兩種相互對立的意見。一種觀點認為,當前總需求不足的局面是轉型的代價、成長的煩惱。經濟從過去依靠基建和房地產驅動的增長,轉向依靠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驅動的高質量增長,在轉型過程中必然要經歷一段痛苦的時間,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相對較低的增長。當前的困難,是轉型過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代價,是經歷轉型不得不面對的局面。
另一種觀點認為,當前總需求不足的局面在總體價格水平以及就業壓力特別是青年人和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上有突出表現。從總需求管理的角度,當務之急是盡快刺激和穩定總需求,使總體物價盡快恢復到合意水平,使大學生就業率、失業率回到相對比較正常的區間。而管理短期的總需求波動,與經濟的結構轉型相對可以分離開來。
兩種不同觀點的爭議,更多的是一種哲學層面上、經濟理念上的爭議,來源于信念的差異,并非來源于對經濟數據觀察和有針對性的深入分析。
將兩種爭議做一個簡單的歸納,打個比方:經濟轉型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轉彎,轉彎需要主動減速以確保安全,因為維持高速行駛不僅危及安全,更可能導致無法順利完成轉向。但倘若減速過多,亦會引發一系列問題。
當前總需求不足的局面與經濟轉型存在一定的聯系,但在轉型過程中,我們的速度是剛剛好還是相對轉型需求仍處于過低的水平,尚未可知。這需要更廣泛的數據加以佐證。今年二季度以來,消費者在消費支出上出現了比較廣泛的減速,這些數據的變化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
中國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
三方面調整
過去兩年,房地產的調整是影響我國經濟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很多觀察者將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整類比為80年代末日本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他們認為房地產市場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泡沫,而泡沫破滅、價格大幅修正以及需求消失,導致了后來的困難。
從需求端來看,近年來房地產市場的需求節節下滑,尤其是在新房市場。居民部門在消費行為、資產配置行為(包括房地產配置行為)上變得更加保守,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毫無疑問加劇了房地產市場的調整。
盡管如此,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在幾個層面上是非常特殊的,與其他國家典型的房地產泡沫破滅不同。中國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三方面的模式調整:
一是,房地產從2021年之前的高周轉模式過渡到未來的制造模式。
二是,以前的房地產項目由大型集團公司管理,其統一地調配作為獨立法人的各項目單位的資金和協調流動性,這在未來將過渡到,主要以單個的獨立法人的項目為中心,進行資金以及流動性的管理。
三是,過往預售的房屋在全部房屋銷售中占比最高或接近90%,未來房地產將從以預售制為主過渡到以現房銷售為主的模式。
中國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的這三方面調整,短期內對房地產企業的突出挑戰是資金層面的壓力,既表現在債務融資上,也表現在權益融資上。與資金層面的壓力相對應,從資金流來看,過去幾年各類金融機構都在降低對房地產企業的風險敞口。
為了完成這樣巨大的過渡,房地產企業需要包括債務融資、權益融資在內的巨量資金,但金融體系對房地產企業的資金供應在削減,這一矛盾使房地產企業的調整不能非常平滑、順利地展開,疊加需求端的一系列問題,導致了房地產行業的困難。這一困境的出現和持續,也成為經濟轉型和調整過程中增長率不及預期、需求不足、地方財政壓力的基礎原因之一。
展望未來,從需求端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干預,如刺激居住需求、降低貸款利率等,存在一定的作用,但對于幫助房地產企業完成這三大方面的過渡而言,可能更加重要的是,需要考慮在供應側層面采取更加有力的針對性措施。
關于產能過剩爭議的思考
第一,中國和其他主要貿易伙伴在產能過剩問題上的看法存在錯位。中國將其看作是高速增長的新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其他一些國家,把它更多看成與中國的產業政策、財政補貼相聯系的市場扭曲。
產能過剩爭議的背后是不同國家國內的政治壓力。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快速獲得競爭優勢,不管是對德國還是美國的汽車制造業都形成了挑戰。這些挑戰容易在其他國家導致政治上的反彈。如果這些壓力不能得到非常妥善的管理,會對以規則為基礎、以自由貿易為導向的全球貿易體系形成挑戰。
第二,中國的制造業體量毫無疑問是全球第一,制造業產出幾乎等于七大工業國在制造業上的產出總和,這意味著,中國的總需求和總供給波動對制造業形成的影響,會產生溢出效應。
如果這種溢出效應在其他國家產生政治上的反彈,對中國也會帶來外部經濟環境方面的挑戰,而這并不符合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的利益。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大國,在產業政策、宏觀經濟和稅收管理上需要采取一些更具有全球視野的想法和做法。
第三,盡管經濟向高端制造業轉型非常重要,經濟越來越轉向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驅動,但是所有經濟活動的終極目的都是讓人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人們對于更美好的生活的渴望,也許是驅動經濟活動最終極的力量。迄今為止,我們在刺激消費層面上的政策,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思考。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專業智庫,定位為“平臺+實體”新型智庫,專注于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