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8月我國出口同比增速回落至7.1%,低于市場預期。過去兩年支持出口超預期高增長的邏輯是否已經變化?隨著近期發達經濟體開啟加息周期,海外需求也逐步減弱,接下來我國出口將會如何?
近期,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研究部副主任、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青年研究員朱鶴和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青年研究員孫子涵撰文分析了2020年以來我國出口背后的主要驅動因素,以及接下來的出口走勢。
文章指出,中國出口的第一個故事是:2020年,份額效應是推動出口擴張的主要力量。疫情初期,中國在第一時間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并恢復生產秩序,憑借國內完善的供應鏈體系替代了部分受疫情嚴重沖擊經濟體的出口份額。
第二個故事是:2021年,外需擴張是推動中國出口高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而份額效應減弱并表現出明顯的結構分化。
2022年,海外需求開始回落,但部分國家和部分產品仍然存在外部供需缺口。觀察我國今年前8個月以來的出口變化,可以得出三個基本事實:
1、受發達國家進入加息周期的影響,我國面臨的外部需求已經開始回落;
2、份額效應沒有明顯減弱,部分中間品和消費品的出口依然具有韌性;
3、中國對歐盟出口增速高于總體增速,其中原材料和中間品的出口增速明顯高于其他商品。
綜合上述三個基本事實,不難發現中國出口的第三個故事已經在逐漸展開。這個故事的基本邏輯或許是:外需回落使出口承壓,由于部分地區和部分產品仍存在顯著的外部供需缺口,中國出口的內部分化也會更加明顯。換言之,接下來中國出口可能在總量壓力下表現出明顯的結構性特征。
三個故事看中國出口
一國的出口擴張無外乎兩種基本途徑,一是外需擴張,二是競爭力提升。前者是總量效應,即隨著全球需求擴張,每個國家的出口都會受益。后者則是結構效應,即部分產品隨著出口競爭力的持續提升會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這兩種效應有時會相互疊加,有時也會相互抵消。我們可以對出口增速做一個簡單的拆解,將其分為需求效應和份額效應。如圖1,2002年—2008年,全球經濟持續景氣,中國也開始享受全球化的紅利,外需增加和份額提升同時發揮作用,推動我國出口保持在兩位數的較高增速。之后,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衰退,次年中國出口下降了16%,其主要原因應是全球貿易萎縮導致的外需下降,而非我國出口份額被其他國家替代。因此,一國的出口增速如何,取決于需求效應和份額效應誰更強。
圖1 中國出口增速拆解:需求效應和份額效應
疫情以來,中國出口表現出巨大的韌性,屢次超出市場預期,是支撐中國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回溯過去兩年中國出口的表現,可以發現,雖然當月出口同比增速始終保持兩位數的增長,但背后卻對應了不同的故事。找到故事背后的核心驅動力,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國出口的強勁表現,同時也是評估接下來全球需求回落對中國出口影響的關鍵。
2020年:憑借供應鏈優勢實現份額提升
2020年,份額效應是推動我國出口擴張的主要力量。疫情暴發之后,全球貿易大幅衰退,2020年全球商品出口金額同比增速為-7.2%,中國商品出口金額同比增速為3.4%。結合前述思路不難得知,這一年,中國出口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份額效應。根據WTO的貿易數據,2020年中國占全球出口的份額為14.7%,比2019年增加了1.5個百分點。
與傳統意義上技術進步帶來的份額增加不同,本輪份額提升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國內完善的供應鏈體系。我們根據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路對中國各類產品的出口增速都做了需求效應和份額效應的拆分,然后根據各產品的出口權重計算出中國總體出口的需求效應和份額效應(表1)。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更好地反映出結構變化對中國出口的影響。結果表明,幾乎所有行業都表現出了比較明顯的份額效應。
具體來說,2020年我國農產品出口份額小幅下降,燃料和礦產品份額略有增加,但這兩者不是我國出口的主要產品,因此對總體影響也不大。我國出口的主力是制造業產品,其中絕大多數產品都出現需求效應為負、份額效應為正的情況,表明這些產品的出口擴張,主要是通過替代其他國家出口而實現的。更重要的是,正的份額效應不僅出現于典型的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行業,也出現在勞動密集型行業。例如,紡織品和服裝這兩類商品就帶來了1個百分點的份額,對總體份額效應的貢獻(1.1%)甚至超過了辦公及通訊設備這個大類的商品(0.6%)。這與傳統意義上技術進步帶來的份額提升有很明顯的區別,后者往往體現為技術密集度更高的產品有明顯的份額提升,而技術密集度偏低的行業則會出現份額降低的情況。
表1 2020年中國重要商品出口增速拆解:
需求效應和份額效應
從產品切入考察2020年其他國家在上述產品的出口份額變化。我們保留了細分商品數據齊全且出口金額占比不低于0.1%的65個經濟體,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金額占全球的94%以上。我們先將其分成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如表2所示,疫情前5年(2014-2019年),新興市場經濟體在燃料和礦產品、初級電子數據處理和辦公設備、紡織品和服裝行業的出口份額較高,而發達經濟體則占據了大部分制造業產品的出口份額。我們將這些商品在2020年的出口份額與疫情前平均水平進行比較,發現新興市場經濟體(不包括中國)和發達經濟體對紡織品的出口份額大幅回落,同時發達經濟體對部分制造業產品的出口份額也有所下降。
圖2 疫情前5年新興市場經濟體
和發達經濟體出口商品的平均份額
表2 2020年新興市場經濟體
和發達經濟體出口商品份額變化
為了進一步回答中國替代了哪些國家的出口份額,我們用同樣的方法處理65個經濟體的出口數據,計算各國在疫情初期的商品份額變動。對于出口同類商品的A、B兩國,只有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時,我們才能說A國的某類商品可能替代了B國的出口份額。這些必要不充分條件包括:(1)B國此前對該類產品的出口規模可觀,且較穩定。如果B國對該類產品的出口份額較低,在基數效應影響下,份額變動會很大,并且很可能有隨機性。(2)A國的該類商品出口份額顯著升高,而B國份額相應下降。(3)A國的貿易條件比B國更有優勢。例如,A國可能比B國更早遏制疫情擴散。
因此,我們認為2020年中國主要在藥品、交通運輸設備和紡織品方面替代了其他經濟體的出口份額。具體來看:
藥品方面,在前十大出口經濟體中,英國(-16.7%)和美國(-8.3%)的醫藥產品出口份額下降到2010年以來最低水平,瑞士(-3.0%)、法國(-2.7%)和德國(-1.3%)的出口份額也小幅下降。這些國家均受到較嚴重的疫情沖擊,國內需求陡然增加,但生產能力萎縮,在醫藥用品方面存在產需缺口。
交運設備方面,在前十大出口經濟體中,德國、日本和法國的交運設備份額均下降到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其中法國(-16.4%)和英國(-13.6%)的降幅較大。以汽車、交通運輸設備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對上下游產業鏈、國際分工和物流的依賴度較高,即使本土疫情可控,也會受到產業鏈上其他國家的疫情影響,從而帶來產業鏈停擺風險。
圖3 主要經濟體藥品出口份額變化
圖4 主要經濟體交通運輸設備出口份額變化
紡織品方面,在前十大出口經濟體中,除了中國外,其他經濟體均出現較大幅度的出口萎縮。其中,意大利、韓國、美國和日本的出口份額都下降了20%以上,而我國紡織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顯著提升了近20個百分點。這是因為,一方面,新興市場經濟體受疫情影響產能急劇下降,部分訂單回流至我國;另一方面,以口罩等防疫物資為代表的需求拉動了我國紡織品出口。
圖5 主要經濟體和地區紡織品出口份額變化
綜上,中國出口的第一個故事是:2020年疫情初期,中國在第一時間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并恢復生產秩序,然后憑借國內完善的供應鏈體系替代了部分受疫情嚴重沖擊經濟體的出口份額。這種替代不僅出現在高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行業,同樣也出現在了勞動密集型行業;不僅替代了發達國家的部分出口,也替代了對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因此,在全球供給能力嚴重受損的背景下,我國率先恢復生產,充分發揮長期積累形成的制造業產業基礎和競爭優勢,最終在2020年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
2021年:全球同步復蘇帶動外需擴張,
份額效應出現結構性分化
2021年,外需擴張是推動中國出口高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對全年出口增速的解釋力超過80%。2021年,全球經濟逐步擺脫疫情初期劇烈沖擊的影響,開始同步復蘇,中國的外部需求得以顯著改善。當年,全球貨物出口金額同比增長26.3%,兩年幾何平均增速為8.2%。雖然有一定的基數效應,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全球經濟實現了觸底反彈。結構上看,無論是新興經濟體還是發達經濟體的貨物出口增速都實現了大幅增長,中國當然也在其中。2021年我國出口金額增長了29.9%,出口占全球的份額達到15.1%,出口規模和出口份額都創下歷史新高。
圖6 2021年新興市場經濟體出口金額增速
圖7 2021年發達經濟體出口金額增速
在外需擴張帶動我國出口高速增長的同時,份額效應對中國出口的影響依然為正,只不過拉動效果明顯減弱。隨著海外生產能力逐步修復,宏觀政策對需求的刺激效果逐步顯現,大部分國家面臨的供需缺口開始收窄。即便如此,憑借國內強大的生產供應體系,2021年中國在全球出口的份額仍在提升,份額效應對中國出口貢獻了2.8個百分點。
但與此同時,2021年的份額效應開始出現明顯的結構性分化,部分商品的出口份額出現了明顯回落,而部分商品的出口份額依然保持增長。我們用64個主要經濟體作為全樣本的替代,借助他們的商品出口信息來反映全球的商品出口情況。這些樣本國家的出口總額占全球的85%左右。
測算結果顯示,我國農產品、燃料和礦產品及部分制造業產品的份額出現回落。這表明,隨著海外疫情得到控制、供應鏈逐漸修復,中國對這些產品原生產國的出口替代作用也隨之減弱。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紡織品。疫情初期回流我國的紡織品訂單再次發生轉移,導致我國2021年紡織品出口份額下降11.2%,而其他主要出口國的份額開始上漲,如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國的紡織品份額都提升了20%以上。
另一方面,交通運輸設備、化學制品等商品的份額效應甚至超過了2020年。在制造業細分產品中,化學制品(+24.7%)和交通運輸設備(+28.2%)的份額顯著提升。特別是以汽車為代表的自動化產品(+29.1%),不僅延續了疫情初期的增長勢頭,還憑借新能源汽車帶來的獨特優勢打開了國際市場,帶動了終端消費品的出口增速。
值得一提的是,以鋼鐵為代表的中間品出口成為拉動中國出口的新因素。近年來我國鋼材出口逐年減少,鋼鐵出口份額也有所下降。隨著2021年海外需求恢復、國際鋼價加速上行,境內外鋼價出現巨大差異,國內鋼鐵價格優勢得以體現。2021年,我國鋼材出口金額同比增速81.8%,占全球的出口份額從14.8%增加到17.1%,僅此一類產品就為我國出口貢獻了1.5個百分點的增速。銅、鋁、各類化工制品等其他中間品出口也有類似的表現。
表3 2021年中國重要商品出口份額測算
綜上,中國出口的第二個故事是:全球同步復蘇帶來的外部需求擴張,成為推動我國出口最主要的因素,而份額效應減弱并表現出明顯的結構分化。2021年我國出口的高景氣主要來自全球經濟復蘇。此前憑借國內供應優勢而完成的生產替代仍然存在,但力度明顯較弱,部分產品的份額甚至已經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但是,中國國內的部分中間品(鋼鐵)和終端消費品(汽車)的出口依然強勁,占全球出口的份額仍有顯著提升。
2022:外部需求開始回落,但部分國家
和部分產品仍然存在外部供需缺口
2022上半年,中國出口的表現仍然保持韌性,7月出口在前期高基數上實現了同比18.0%的高增速,大幅超過市場預期。2022年8月出口增速錄得7.1%(以美元計),較前兩個月顯著回落。由于缺乏全球細項貿易品的月度數據,接下來我們主要通過觀察中國自身的出口變化,試圖從中梳理影響當前出口的主邏輯。
基本事實1:受發達國家進入加息周期的影響,我國面臨的外部需求已經開始回落。2022年,為應對嚴峻的通脹壓力,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先后進入加息周期,外部需求面臨較大的回落壓力。如圖8所示,全球短端利率大約領先全球制造業PMI指數8個月。伴隨著全球利率走高,全球制造業PMI也表現出明顯回落,7-8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PMI分別為51.1和50.3,分別較2季度均值下降1.2和1.9個百分點。WTO最新的報告顯示,7月全球貨物貿易晴雨表指數已經低于近期的商品貿易趨勢線,二季度全球貿易同比增速進一步放緩。基于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CPB)的高頻數據,我們估計今年2季度全球出口金額同比增長14.6%,相比1季度下降2.3%;6月全球出口金額增長14.7%,相比上月下降0.6%。因此,我們認為中國面臨的外部需求已經放緩,貨物出口開始承壓。
圖8 全球短端利率領先全球制造業PMI約8個月
圖9 全球貨物貿易晴雨表指數
圖10 全球出口金額同比增速測算
圖11 中國出口同比增速
基本事實2:份額效應沒有明顯減弱,部分中間品和消費品的出口依然具有韌性。根據CPB的數據測算,2022上半年中國出口金額占全球的比重基本保持穩定,平均值接近16.0%,6月份貿易份額小幅上升至16.3%。在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中,原材料和中間品占比連續8個月上升,從19.1%增長到24.2%,盡管最近兩個月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2021下半年開始,原材料和中間品的出口增速就開始領先于資本品和消費品,也遠高于中國出口整體增速,且增速差還在不斷擴大。結合這些產品的占比和增速推算,7月原材料和中間品對中國總體出口增速的解釋力度達到45%以上,而資本品和消費品則分別解釋了40%和33%。
在消費品出口增速整體回落的同時,汽車出口,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出口成為拉動中國出口的亮點。今年前7個月,汽車出口增速達到32.4%,遠超貨物貿易整體增速和其他消費品增速。汽車占我國出口的比重也達到4.5%,比去年同期高了0.4個百分點,單項商品就解釋了我國出口整體1.4個百分點的增長。
圖12 中國出口金額占全球的份額測算
圖13 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化
圖14 中國出口商品增速變化
圖15 汽車和其他消費品出口增速變化
基本事實3:中國對歐盟出口增速高于總體增速,其中原材料和中間品的出口增速明顯高于其他商品。長期以來,美國和歐盟始終是我國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中國對兩者的出口金額合計占我國總體出口金額的30%以上。今年二季度以來,我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速明顯減弱,對歐盟的出口增速大幅回升,后者還持續高于中國出口的整體增速。從出口結構看,我國對歐盟出口原材料和中間品的增速明顯高于其他商品,7月原材料和中間品的出口增速高達45.5%。
圖16 中國對美歐出口增速比較
圖17 中國對歐洲分產品出口增速比較
綜合上述三個基本事實,不難發現中國出口的第三個故事已經在逐漸展開。這個故事的基本邏輯或許是:外需回落使出口承壓,由于部分地區和部分產品仍存在顯著的外部供需缺口,中國出口的內部分化也會更加明顯。
這個邏輯的主線是俄烏沖突及后續影響加劇了不同經濟體之間供給能力的差距。一方面,俄羅斯是世界主要的能源和金屬礦產供給國,地緣沖突及對俄制裁將直接限制這部分的原材料供給。另一方面,歐洲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程度大,俄烏沖突給歐洲帶來的能源危機尤為嚴峻。高昂的能源價格不僅損害了歐洲的生產能力,還可能影響歐洲對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加劇這些產品的供需失衡。這種情況下,直接從中國進口中間品就變得更加劃算,而類似的情況已經在銅、鋁、鋼等中間品行業得到非常充分的體現。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專業智庫,定位為“平臺+實體”新型智庫,專注于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
責任編輯:余坤航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