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東方金誠 王青
數據顯示,2022年4月新增人民幣貸款6454億元,同比少增8231億元;4月末各項貸款余額增速為10.9%,比上月末下行0.5個百分點,創2022年3月以來最低。這反映了有效融資需求明顯下降。事實上,信貸需求不足問題并非始自今年4月,只是4月信貸數據偏弱使這個問題進一步凸顯。如何切實激發信貸需求、推動各項貸款余額增速由降轉升,可以考慮以下幾類措施。
以結構帶動總量。支小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科技創新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有兩個作用,一方面會對國民經濟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精準發力,另一方面也會對貸款總量產生一定積極作用。例如,在支小再貸款支持下,3月末全國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0.8萬億元,同比增長24.6%,在各項貸款余額中的占比已達10.3%,增速更是領先各項貸款余額增速13.2個百分點。
面對疫情沖擊,預計人民銀行會進一步加大支小再貸款規模,不排除出臺類似2020年專項再貸款再貼現計劃的可能,碳減排支持工具、科技創新再貸款等結構性政策工具也可以考慮在審批過程中增加彈性。各類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一個共同特征是貸款利率較低,能夠較好激發信貸需求。由此,通過各類結構性工具加大新增信貸投放,在一定時間內可以推高總量。
適度放松兩類貸款投向的信貸額度,釋放信貸需求。一直以來,房地產和城投平臺是銀行貸款投放的“兩大戶”。地產遇冷背景下,房地產貸款增速下滑較快。3月末,全國主要金融機構(含外資)房地產貸款余額53.2萬億元,同比增長6.0%,增速較上年末下滑1.9個百分點,遠低于各類貸款整體增速。接下來,政策上還應進一步推進房地產金融環境回暖,指導商業銀行適度提高房地產貸款額度,緩解銀行在地產下行期的“雨天收傘”行為。
當前,基建貸款需求較強,基建投資正成為穩增長的重點。但受制于嚴控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壓力不減,一些城投平臺無論是從債市融資還是從銀行貸款,都面臨不同程度的困難。建議各地各部門要加強對城投平臺的梳理分類,避免一刀切,對參與重點基建項目且政府隱性債務與企業經營債務劃分明確的城投平臺,適度擴大信貸額度,釋放信貸需求。這樣可以同時助推基建投資提速和切實加大信貸投放規模。
引導融資成本進一步下行,激發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在信貸市場供需平衡中,除風險偏好外,價格機制發揮著核心作用,即貸款利率變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貸款需求走向。由此,為進一步激發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未來監管部門可以考慮通過政策性降息引導LPR報價下行、降低貸款利率的方式,釋放潛在的貸款需求。這一點對居民房貸和制造業貸款需求的影響尤為明顯。
考慮到經過近幾輪降準,當前銀行自身流動性已比較充裕,建議接下來的重點可放在信貸投放三大約束瓶頸(流動性、資本金和利率)中的貸款利率方面,著手安排全面或定向降息措施。另外,除了通過“MLF利率—LPR報價—實際貸款利率”這一傳導鏈條外,當前還應加大對銀行收費的監管力度,鼓勵銀行階段性地將各類貸款收費降下來,進而全面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本文原發于《經濟日報》
(本文作者介紹: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博士,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