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伍戈(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核心觀點:
1.水落而石出。近期我國經濟數據明顯趨弱,已不能由疫情、外需等不可控的外生因素來簡單解釋。大潮退去,經濟內生動能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然而,當前周期性的需求回落疊加結構性的供給收緊。如此“供需雙縮”對于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提出重要挑戰。
2.從供給收縮來看,拉閘限電、限產停工屢見報端。對比工業品價格的漲幅和產能利用率的降幅,本輪“能耗雙控”的影響或明顯強于“供給側改革”時期。糾正運動式減碳和保供穩價之下政策或將邊際調整,但各地距離完成全年能耗“硬”目標只剩一個季度卻是現實。
3.從需求回落來看,經濟周期下行中參雜著結構性單邊約束。這使得跨周期思路成為選項,而逆周期調整難度加大。在商品房庫存降至低位的情形下,竟然出現土地流拍、新開工減少等“異常”現象。這或是諸多約束加碼累積的集中體現,預示著內需動能繼續趨弱。
4.展望未來,財政政策更趨積極的背景下,貨幣信用擴張正在路上,無論是從票據融資還是資金利率等邊際變化上都能初見端倪。按過去的經驗邏輯,內需有望在明年二季度左右實現企穩。但考慮到本輪供給收縮的程度和信用擴張的難度,該時點或將有所延后。
正文:
大潮退去,經濟內生動能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然而,近期我國宏觀經濟數據明顯趨弱,已不能由疫情、外需等不可控的外生因素來簡單解釋。周期性的需求回落如果再疊加結構性的供給收縮,這對于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提出不小的挑戰。
一、難點I:供給收縮能否緩解?
能耗約束具有系統性和全局性特征。受拉閘限電、限產停工的沖擊影響,近期上至鋼鐵、煤炭、化工、冶金、水泥,下至電力、汽車、紡服等多行業開工率急挫。與此同時,相關工業品價格再攀高峰。對比工業品價格的漲幅和產能利用率的降幅,本輪“能耗雙控”的影響或明顯強于“供給側改革”時期。
圖1:“雙控”約束強于“供給側改革”時期
來源:WIND,筆者測算
今年上半年我國工業生產維持高位,全國19個省份“能耗雙控”考核未能達標。下半年各地壓降任務艱巨,預計年底前工業生產或將顯著下滑。糾正運動式減碳和保供穩價之下政策也許會邊際調整,但各地距離完成全年能耗“硬”目標只剩一個季度卻是現實。
圖2:“雙控”下工業生產將顯著下滑
來源:WIND,筆者測算
注:2021年數據為兩年復合增速。
二、 難點II:需求收縮不同以往?
歷史上每當商品房庫存降至低位,房企往往具有較強的“補庫”意愿,拿地和新開工都會積極。與過往不同的是,當前商品房庫存雖已降至近十年低位,但房企拿地和新開工卻表現消極:新開工面積顯著走低且已連續5個月負增長;土地成交萎縮至去年同期的八成水平,流拍率明顯抬升。疊加恒大等風險事件的負面影響,房企整體預期較為悲觀,甚至趨于“躺平”的經營策略。
圖3:當前房企呈現“異常”的消極行為
來源:WIND,筆者測算
注:2021年新開工數據為兩年復合增速。
在前期 “三道紅線”、房貸集中度等多重監管之下,房企已開啟明顯的“縮表”進程。按照當前的收縮速度進行線性外推,明年二季度前后或能達到“三道紅線”的要求。這就意味著,房企投融資收縮的過程還未結束,可能至少得持續到明年二季度。
圖4:房地產收縮可能持續到明年二季度
來源:WIND,筆者測算
三、 難點III:寬信用能否穩經濟?
面對“供需雙縮”的格局,財政政策勢必更趨積極。相應地,貨幣信用擴張也正在路上,無論是從票據融資還是資金利率等邊際變化上都能初見端倪。按過去的經驗邏輯,內需有望在明年二季度左右實現企穩。但考慮到本輪供給收縮的程度和信用擴張的難度,該時點或將有所延后。
圖5:信用擴張拐點已至
來源:WIND,筆者測算
四、基本結論
一是我國經濟趨弱已不能由疫情、外需等不可控的外生因素來簡單解釋,“供需雙縮”對穩經濟提出挑戰。從供給收縮來看,本輪“雙控”的影響或強于供給側改革時期。糾正運動式減碳和保供穩價之下政策或將邊際調整,但壓降能耗任務艱巨,工業生產仍將顯著下滑。
二是從需求回落來看,經濟周期下行中參雜著結構性單邊約束。這使得跨周期思路成為選項,而逆周期調整難度加大。在商品房庫存降至低位的情形下,出現土地流拍、新開工減少等“異常”現象。這或是諸多約束加碼累積后的集中體現,預示著內需動能繼續趨弱。
三是展望未來,財政政策更趨積極的背景下,貨幣信用擴張正在路上,無論是從票據融資還是資金利率等邊際變化上都能初見端倪。按過去的經驗邏輯,內需有望在明年二季度左右實現企穩。但考慮到本輪供給收縮的程度和信用擴張的難度,該時點或將有所延后。
(本文作者介紹: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
責任編輯:潘翹楚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