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中銀研究
各省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已經陸續發布,其中金融工作的部署是重要內容。不同省市的“十四五”規劃中關于金融發展的部署從體例到內容,從定位目標到具體措施都有比較大的區別,從中可以看出不同省市的金融發展因地制宜的各自特點。本文梳理了各省市“十四五”規劃中的金融發展內容,分析其特點、定位目標、科技金融和綠色金融等若干重點領域、以及金融開放和金融改革的發展措施,力求勾勒出“十四五”期間我國區域金融發展的大致安排。
各省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已經陸續發布,其中金融工作的部署是重要內容。不同省市的“十四五”規劃中關于金融發展的部署從體例到內容,從定位目標到具體措施都有比較大的區別,從中可以看出不同省市的金融發展因地制宜的各自特點。本文梳理了各省市“十四五”規劃中的金融發展內容,分析其特點、定位目標、科技金融和綠色金融等若干重點領域、以及金融開放和金融改革的發展措施,力求勾勒出“十四五”期間我國區域金融發展的大致安排。
一、各省市“十三五”時期的金融發展
只有部分省市在“十四五”規劃綱要的“十三五”成績總結中提及金融發展成就,比如,上海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金融市場交易總額超過2200萬億元,全球性人民幣產品創新、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功能不斷完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機構體系基本形成;廣東地方金融機構經營穩定,金融生態環境逐步優化,在全國唯一連續三年獲國務院金融督查激勵;天津融資租賃保持國內領先地位;安徽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境內首發上市企業數量居全國第 9 位、中部第 1 位,省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企業達7320 家、居全國第 1 位;海南黨政機構、國資國企、金融等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還有一些省市在“十三五”總結中展示了打贏金融風險防范攻堅戰的成績。比如,廣東2020年末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為1.19%,比2015年末下降0.38個百分點,互聯網金融風險基本出清;北京建立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和金融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存量金融風險有序化解,新增金融風險有效遏制;山西地方金融風險防范化解措施有力,政府債務有效化解,互聯網金融風險得到有效遏制,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底線;陜西防范化解金融、公共衛生等重大風險取得積極成效。
從整體上看,“十三五”期間,我國各省市的金融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大部分省市金融業增加值在經濟中的比重上升。2020年與2015年相比,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全國上升0.1個百分點,從省市來看,23個省市上升,最高的天津上升4.9個百分點;8個省份下降,最高的山西下降2.1個百分點(圖1)。從絕對值來看,2020年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是北京和上海(分別為19.9%和18.5%),遠高于全國8.3%的水平,最低的是河南、湖南和內蒙古(均只有5.1%)(圖2)。
二是金融業發展的區域集中度提高。2020年金融業增加值超過5500億元的有廣東、江蘇、北京、上海、浙江等5個省市,合計占全國的45.15%,如再加上6-10名的山東、福建、四川、湖北、河南,前10省市占65.05%,分別比2015年提高5.82個和6.46個百分點。
圖2:各省市2020年金融業增加值及GDP占比
三是社會融資增量規模大的省市,企業直接融資占比相對較高。按“十三五”5年累計口徑計算,北京、上海、天津的企業直接融資(企業債券融資+企業股票融資)在社融增量中的比重都在20%以上(全國為15%),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社融增量大的省份,企業直接融資占比也明顯偏高,而青海、內蒙古、遼寧等社融增量偏小的省區,“十三五”期間企業直接融資占比甚至出現了負數。
圖3:2016-2020年各省市社會融資增量合計及企業直接融資占比
四是各省市之間的金融風險狀況出現分化。從最主要的銀行貸款不良率來看,多數省市2020年末比2015年末出現下降,但是一些省份出現上升,個別省份升幅還比較大,如甘肅、吉林、天津分別上升5.61個、1.62個和1.44個百分點,并且2020年末不良貸款率超過3%。
備注:缺遼寧、福建、安徽、湖北、云南、西藏、陜西、青海、寧夏、新疆等10個省區數據
二、各省市“十四五”規劃中的金融部署
整體上看,金融工作在各省市“十四五”規劃中占據重要份量,一些省市金融工作的規劃不僅有專門章節,還在一些重要領域有所體現。
一是以專章或者專節部署金融業的發展規劃,個別省市甚至是多個專節。在“十四五”規劃中有金融專門一章的有,廣東第10章“共建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 加快建設金融強省”、江蘇第10章“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水平”、貴州第23章“著力發展現代金融業”。有金融發展專門一節的有:北京“全面提升金融業核心競爭力”、天津“高水平建設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上海“顯著提升國際金融中心能級”、吉林“加快發展金融服務業”、青海“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重慶“建設西部金融中心”、山西“促進資金流動自由便利”,廣西更是有3個專節,分別是“強化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創新投融資體制”“積極發展綠色金融”。
二是在“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或者“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一節中部署金融改革的內容。比如,安徽、黑龍江、海南、湖北、湖南、寧夏、西藏、遼寧、內蒙古、四川,重慶、浙江、江蘇等。
三是在金融工作部署上常規發展措施與改革創新并重。既從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建設、拓展融資渠道、加強金融監管等方面進行部署,又注重新發展形勢下國家戰略相關的普惠金融、鄉村金融、貿易金融等領域的發展,更普遍以較多篇幅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新興金融領域提出了諸多發展措施。
四是金融工作既有集中部署的內容,又分散于相關領域的規劃安排中,體現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比如,海南在“有序推動要素自由流動”一節中有“促進跨境資金流動便利”、在“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一節中有“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在“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一節中有“加快發展現代金融業”;甘肅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一章中有“創新融資機制”。多個省份在科技創新領域有“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在鄉村振興領域有“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湖南、廣東、吉林等省份還提出了多項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工程。
五是注重金融風險防范。多個省份市有關于金融風險防范化解或維護地方金融穩定的相關內容。福建、廣西、內蒙古、青海、四川、重慶都有金融風險防控專門一節。上海、天津、廣東、吉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市均在“風險防范”或“經濟安全”的章節中有專門一段關于金融風險防范或者防控體系建設的內容。
三、部分省市“十四五”規劃中金融發展的定位和目標
(一)發展定位
部分省市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了金融業的發展定位,不同省市的金融發展定位差異較大。上海、廣東、北京等經濟金融體量大、經濟開放程度高的地區,金融發展重在對外開放,提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力。上海提出,“到2025年,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邁上新臺階”;廣東提出“共建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加快建設金融強省”;北京提出“國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定位,目標是“全面提升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
表1:部分省市“十四五”金融發展定位
上海 |
建設具有較強全球資源配置功能、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包括建設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國際再保險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資產管理中心、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等。 |
北京 |
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全球金融科技創新中心 |
天津 |
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 |
廣東 |
共建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加快建設金融強省, 打造國際化人民幣資產配置中心。 |
廣西 |
打造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 |
云南 |
面向南亞東南亞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 |
湖北 |
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區域金融中心,支持武漢打造全國一流的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碳金融中心和金融后臺服務基地。 |
山東 |
將青島打造成為全球創投風投中心、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 |
重慶 |
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立足西部、輻射東盟、服務“一帶一路”,加快打造內陸國際金融中心 |
四川 |
將成都打造為西部金融中心。創建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 |
江蘇 |
支持蘇州(相城)建設國家級數字金融產業集聚區; 創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
浙江 |
加快打造全國一流新興金融中心,建設數字金融先行省 |
江西 |
打造區域性現代金融中心 |
貴州 |
探索建設西部綠色金融中心 |
天津則定位于高水平的“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在“十四五”發展目標中明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能力和水平顯著增強,形成更加健康良性的金融生態環境”。重慶、四川(成都)均提出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某種程度上是成渝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在金融領域的體現。重慶還提出“推進成渝地區金融市場和監管區域一體化”,并且提出打造內陸國際金融中心。廣西、云南則基于區位優勢,分別提出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的定位,兩者之間有一定的重合性,也需要加強相互協作。湖北基于“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提出建設全國重要的區域金融中心,中部的江西也提出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山東、江蘇、浙江等省份則尋求在某一領域進行試點,打造有全國影響的細分金融領先地位。
從多個省市沒有提出清晰的金融發展定位也可以看出,對于相當一部分省市而言,找到具有獨特性的金融發展的定位越來越難。
(二)發展目標
關于2025年的具體金融業發展目標,只有部分省市提出了量化目標,大致有四類:
一是金融業增加值目標。有絕對值目標,如云南提出達到2000億元以上,貴州提出達到 1600 億元以上;也有在GDP中占比的相對值目標,如海南提出達到10%以上,青海提出達到8.5%左右,江西提出不低于8%;
二是融資類的目標。有間接融資的貸款目標,如廣東提出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達到30萬億元左右,湖南提出力爭貸款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也有直接融資的上市公司數量目標,如廣東提出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超過1500家,天津提出各類上市公司數量達到115家,江西提出境內外上市公司超過135家,黑龍江提出力爭新增上市公司30家以上,陜西提出創業投資基金規模達到900億元;
三是金融機構發展目標。如廣西提出力爭中國—東盟金融城入駐各類金融企業300家以上,黑龍江提出發起設立1家民營銀行;
四是金融市場發展指標。如上海提出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2800萬億元左右[1]。
四、重要金融領域的發展和創新
各個省市的“十四五”金融發展規劃對金融機構引進、金融市場發展、金融業態豐富、金融產品創新、各類金融業態、加強金融監管等方面均有涉及,具體內容各有差異,但較為集中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鄉村金融、金融科技等方面。
(一)科技金融
受到國家“十四五”規劃將科技創新放在首位的導向性影響,科技金融得到較為普遍的重視,多個省市“十四五”規劃將科技創新放在首位或者靠前位置,并且上海、浙江、關系、黑龍江、湖北、山西、四川、云南、重慶、江蘇、江西等省市都將“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體系”作為其中重要內容。北京、湖南、吉林、青海、山東、陜西也對科技金融發展有具體部署。
多個省市均提出的推動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支持科技型企業對接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鼓勵設立特色科技金融專營機構、開發“科技貸”、專利權質押融資等符合科技型企業特點的融資產品、建立健全科技擔保體系提供更多融資增信服務、開發特色科技保險產品、完善科技金融全流程服務鏈等措施,并且提出了建設技金融創新或改革試驗區的規劃。
表2:部分省市科技金融試驗區
上海 |
建設長三角區域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 |
北京 |
在中關村創建科創金融試驗區 |
湖北 |
支持武漢打造全國一流的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科技保險示范區 |
山東 |
打造青島國際風投創投中心 |
陜西 |
創建國家西安科創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
重慶 |
爭取設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發展西部科技金融路演中心 |
廣東 |
建設珠江東岸科技金融創新發展示范區 |
(二)綠色金融
綠色金融是“十四五”規劃中金融發展的重點之一。上海、福建、廣西、貴州、北京、湖北等在規劃中均有部署,主要措施包括發展綠色基金、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產品,鼓勵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發放力度,健全綠色信貸風險補償機制,探索開展碳金融交易和創新等。
一些省市提出建設綠色金融試驗區。上海提出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申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積極參與國際綠色金融標準制定。北京、福建、重慶、廣西、貴州均提出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湖北提出支持武漢打造碳金融中心。
(三)普惠金融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普惠金融是主要的配套政策重點。上海、北京、吉林、貴州等多個省份提出發展普惠金融的部署,江蘇還專門有一節“健全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具體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激勵約束機制方面,完善信貸獎補政策,支持金融機構綜合運用再貸款、再貼現、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單列小微企業信貸計劃,嚴格規范各類金融組織及中介服務機構收費行為,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二是產品方面,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金融產品,增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首貸,創新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供應鏈金融發展;
三是風險分擔化解方面,健全政府性融資擔保、再擔保體系,擴大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業務規模,發揮省級普惠金融發展風險補償基金政策功能;
四是對接資本市場方面,推動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上市掛牌,鼓勵更多中小企業發行債券,擴大優質中小企業債券融資規模;
五是金融生態方面,加強政銀企三方信息對接,深化大數據普惠金融應用。上海提出探索建設區域性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信息共享平臺,湖北提出建成全省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數字化應用系統,江蘇提出推進全省企業征信服務體系建設,吉林提出豐富“吉企銀通”功能,遼寧提出持續推進銀稅互動,完善“信易貸”平臺。
六是先行示范方面,部分省份提出打造普惠金融試驗區,福建提出建設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青海提出推動普惠金融綜合示范區升級發展,貴州提出支持畢節申建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江西提出推進贛州、吉安全國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
(四)鄉村金融
多個省市對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要求進行了豐富擴展,云南、寧夏有專門一節,廣西提出建設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示范區,福建、安徽、寧夏、山東、云南、江蘇、浙江、貴州等省份都提出相關安排,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在信貸支持上,上述省市都將創新貸款品種、加大支持力度作為農村金融的重點。貴州、寧夏、江蘇提出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民房屋財產權、集體林權抵押融資,以及承包地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等擔保融資,寧夏還提出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保單質押貸款、農機具和大棚設施抵押貸款業務;浙江提出加快發展合作社股份收益權、林地收益權、規模養殖場存欄活畜禽等抵質押貸款,鼓勵開發“農特產品貸”以及創客貸、電商貸、民宿貸等特色信貸產品;
二是在農村金融機構建設上,河南、黑龍江、貴州、遼寧、山西、內蒙古、吉林等多個省份提出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云南提出推動縣級農村信用社改制組建農村商業銀行,江蘇提出推動農村商業銀行持續健康發展;
三是在擔保體系上,寧夏鼓勵地方政府開展縣域農戶、中小企業信用等級評價,加快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山東、安徽提出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云南提出構建覆蓋全省市場化的農業信貸擔保服務網絡體系。
四是在保險上,寧夏提出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浙江和福建提出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健全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浙江還提出深化漁業互助保險,拓寬涉農保險保單質押范圍和融資功能。
五是在支付上,云南提出推廣普及移動支付等新興支付工具,擴大惠農支付服務業務范圍。
此外,安徽鼓勵利用好農產品期貨市場,吉林提出開展農產品 “保險+期貨”試點。
(五)金融科技
多個省市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及金融科技發展,其中以上海、浙江和北京的部署最為前沿和具體。
上海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在研發上推動在滬設立國家金融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在應用上除了開展數字人民幣應用試點外,推進金融科技在金融市場交易、支付結算服務、智慧銀行建設、智能投資管理服務、保險產品創新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在產業上支持人民銀行在滬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吸引金融機構和大型科技企業在滬設立金融科技公司、研發中心和開放式創新平臺,集聚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金融科技龍頭企業,推動金融科技專業智庫和聯盟發展;在監管上有序推進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落實金融信息安全保護制度,研究建立長三角金融科技監管協作機制。
浙江提出打造全國一流新興金融中心。堅持金融科技方向,聯動建設錢塘江金融港灣、杭州國際金融科技中心和移動支付之省,建設數字金融先行省。推進杭州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完善金融科技基礎設施,爭取數字人民幣試點。建立完善金融科技風險防范機制,落實金融信息安全保護制度。
北京提出了多個金融科技的發展標桿,包括建設法定數字貨幣試驗區,推動形成貿易金融區塊鏈標準體系,加快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范區建設,設立國家金融科技風險監控中心,建成全球金融科技創新中心,支持麗澤金融商務區建設數字金融示范區,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探索數據資產質押融資、保險、擔保、證券化。
此外,重慶提出建好國家金融科技認證中心,深化金融標準創新建設試點,推動中新金融科技合作;江蘇提出支持蘇州開展央行數字貨幣試點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山東提出建設國家金融業密碼應用研究中心;海南提出推動法定數字貨幣應用試點, 培育打造“區塊鏈+金融”產業集群,爭取開展“監管沙盒”試點。
(六)其他領域
在文化金融方面,北京提出建設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構建文化與金融融合發展“北京模式”;安徽提出設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健全文化投融資體系,爭創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
在供應鏈金融方面,天津、河南提出創新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重慶提出探索形成貿易金融區塊鏈標準體系。
在融資租賃方面,天津提出鞏固拓展融資租賃產業優勢,建設東疆國際一流融資租賃聚集區。
五、各具側重的金融開放
金融開放在多個省市的“十四五”規劃中都有提及,其中上海是高標準的全面開放,北京、廣東、海南、重慶的開放水平也比較高。廣西、云南、山東、內蒙古等省區結合各自區位優勢,提出了針對性的開放方向和特色。
(一)上海
上海的金融開放體現了國內領先、對標全球,明確了提高國際金融中心能級的目標,在多個領域提出了高標準,包括: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金融市場體系、產品體系、機構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增強股票、債券、外匯、期貨、黃金、票據等市場上“上海價格”的國際影響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資產管理中心、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國際再保險中心,營造與國際接軌的優良金融生態。
在產品創新方面,上海提出,推進人民幣可自由使用和資本項目可兌換先行先試,包括開展人民幣離岸金融服務、人民幣外匯期貨試點、研究探索國債期貨作為特定品種對外開放、加快推進銀行間與交易所債券市場統一對外開放、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等。
在參與國際金融規則制定方面,上海提出,支持上海清算所等主動參與中央對手方的跨境監管規則制定;研究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業務規則、監管等制度;加快金融法治規則與國際對接,加快適用國際通行的金融審判和仲裁規則。
(二)北京
北京提出建設國際金融開放前沿區,打造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高端商務服務集聚區。在金融市場開放上,打造國際創新投資集聚區,吸引更多優質外資金融機構和國際金融組織在京落地;在資本跨境流動上,支持QFLP、QDLP、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等試點,有序推進金融綜合經營試點;在投融資便利化上,推動重點行業跨境人民幣業務和外匯業務便利化,開展本外幣合一銀行結算賬戶試點和跨境資金池試點;在規則對接上,發揮金融法院作用,建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多層次金融糾紛解決機制。
(三)廣東
廣東基于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的定位,重點是粵港澳三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提出深入推進“深港通”“債券通”“理財通”,積極探索“保險通”,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深融合的跨境金融聯通體系,打造國際化人民幣資產配置中心;探索發展人民幣離岸金融業務;深化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試點,推動跨境金融服務創新;建設澳門—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區。
(四)海南
在海南自貿港建設的背景下,海南金融開放的核心是促進跨境資金流動便利,主要包括,健全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體系,推動國際貿易結算便利化,建立新外債管理體制,落實好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海南自由貿易港開展跨境證券投融資改革試點”部署。同時在市場建設上,逐步在海南培育離岸人民幣市場,并推進國際能源、航運、產權、股權和大宗商品等交易場所國際化發展。
(五)重慶
重慶在打造內陸國際金融中心定位下,除了開展本外幣合一賬戶體系試點,推進跨境金融業務創新和人民幣跨境使用等開放措施外,側重點是與新加坡的金融合作,包括推進中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探索共建中新(重慶)金融合作產業園,推動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等。
(六)廣西
廣西在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的定位下,提出了建設面向東盟的金融后臺服務基地、財富管理服務基地、金融信息服務基地、金融交流培訓基地,建設面向東盟的區域性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區域性貨幣交易清算中心、跨境投融資中心、跨境金融中介服務中心,并健全中國—東盟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黃金產業交易市場、區域股權投資市場、區域產權交易市場。
(七)云南
云南在面向南亞東南亞區域金融服務中心的定位下,重點是推動資金融通,包括: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完善跨境人民幣賬戶體系,搭建人民幣跨境結算通道,暢通人民幣與周邊國家貨幣兌換渠道,加快人民幣周邊化、區域化進程,提升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中的占比。同時,推動與周邊國家金融機構互設、產品共享,證券市場跨境業務合作、跨境保險業發展,與周邊國家簽署金融合作、監管備忘錄等協議。
(八)其他省份
天津提出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推進離岸結算,打造北方國際航運融資中心。河南提出借助盧森堡金融中心地位,積極引進外資金融機構,發展離岸金融;加強跨境金融結算、人民幣跨境業務、多式聯運提單融資等金融創新,完善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措施。山東提出有序擴大對日韓金融開放,探索開展跨境人民幣貸款和發債、資本項目收入結匯支付便利化等業務,支持青島建設區域性日元、韓元結算中心。黑龍江提出積極引進金融機構跨境結算功能性總部,支持省內銀行創建對俄人民幣結算中心。內蒙古提出開展盧布現鈔使用試點。江西提出開展外匯管理改革試驗,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資金自由高效安全流動等。
六、金融體制改革
各省市基本上都將金融體制改革放在“深化或加強財稅金融體制改革一節”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地方金融機構改革,特別是地方國有金融資本改革。比如,福建提出規范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組織,增強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競爭力。山西提出推動省屬國有金融機構戰略重組。不少省份有組建新的金融機構的部署,比如,貴州提出推動采用政府、信用評級較高的國有企業共同出資等形式再組建一家AA+級以上的融資擔保公司或再擔保公司,內蒙古提出發展地方法人持牌機構,江蘇提出支持發展民營銀行、社區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黑龍江提出發起設立1家民營銀行,河南提出支持設立民營銀行、法人保險公司、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此外,地方銀行尤其是農村信用社改革是重點之一。河南、黑龍江、貴州、遼寧、山西、內蒙古、吉林均提出加快農信社改革,河南、內蒙古、寧夏、遼寧、山西提出推進地方銀行改革。青海提出推進“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試點。
二是融資體制改革,拓寬融資渠道。比如,在直接融資方面,黑龍江提出力爭新增上市公司30家以上,支持企業發行信用類債券,設立1-2家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聯盟;河南提出力爭新增50家以上境內外上市公司;湖北提出推動更多企業多渠道上市掛牌;湖南提出到2025年底力爭私募股權投資規模實現翻番,力爭所有市州實現至少1家上市公司,全省上市公司數量和湖南股權交易所掛牌企業數量實現翻番。多個省市提到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信托投資基金(REITs)試點,包括廣東、安徽、廣西、貴州、甘肅、海南、河南、黑龍江、湖南、云南、浙江、青海、寧夏。在融資擔保方面,貴州提出加快推動各級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提升信用等級、擔保能力,對重大產業項目實行省市兩級聯合擔保;湖北提出增強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增信服務功能;寧夏提出建立政府性融資擔保資本補充機制,完善區市縣三級融資擔保和再擔保體系,發揮保證保險融資增信功能。
三是金融市場改革,主要是完善區域性資本市場和交易場所。比如,湖北提出支持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規范創新發展,提升直接融資比重。遼寧提出支持遼寧股權交易中心完善功能。山西提出完善地方金融業態,補齊金融要素市場、基金業和風投創投短板。江蘇提出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打造以先進制造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特色的資本市場“江蘇板塊”。浙江提出開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創新試點,率先建立資本市場普惠服務體系。內蒙古提出穩步開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和業務創新,高效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孵化。
四是地方金融監管改革。比如,廣東提出推進地方金融組織分級分類監管。河南提出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監管體系,強化功能監管、行為監管。山西提出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建立地方金融組織全覆蓋、穿透式監管體系,建立金融服務考核評價制度。重慶提出完善地方金融監管機制,推進地方金融法規制度建設。
五是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生態建設。比如,上海提出探索金融稅收改革,探索國有金融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試點,探索建設金融法治試驗區,成立中國金融法治研究院。遼寧提出建設全省統一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數字政府+金融科技)。江蘇提出支持金融基礎設施和支付一體化建設。重慶提出推進地方金融立法實踐和金融法院、破產法庭建設,健全金融審判體系,營造良好金融法治環境。在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上,上海提出了不少對標國際的前沿措施,比如探索建立場內全國性大宗商品倉單注冊登記中心、建設中國金融市場交易報告庫、研究建設國家級大型場內貴金屬儲備倉庫等。
六是健全財政金融聯動機制。全國和大部分省市“十四五”規劃中財稅體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是放在同一節里的,這充分體現了金融與財政要緊密配合、協同發展的導向。
[1] 金融市場交易總額為上海主要金融要素市場成交額,包括股票、債券、期貨、貨幣、外匯、黃金等要素市場,是統計期內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和上海黃金交易所的成交總額等金融市場成交總額,反映上海金融市場交易活躍程度。
作 者:王方宏 海南金融研究院
李 振 海南金融研究院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銀行總行一級部門。研究領域涵蓋全球經濟、國際金融、宏觀經濟與政策、金融市場、銀行業發展等。)
責任編輯:陳嘉輝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