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李迅雷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受到社會廣泛熱議,資本市場也有所反應。我作為連續三屆的地方人大代表,可能比一般學者對政府工作報告的理解會更深入些。
今年不設GDP增長目標是件好事
全球恐怕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居民更關心本國的GDP增長目標了,這也使得海外媒體也格外關注我國的GDP目標。每年年末,我們都要預測下一年度政府工作報告的經濟增長目標和其他目標,去年年末,我預測的GDP增長目標是6%左右,CPI為3.5%左右。如果沒有疫情,我相信這兩大預測結果都能應驗。
由于新冠病毒疫情突發,并蔓延到全球,盡管中國疫情得以順利控制,但全球下半年疫情能否得到控制還不好說,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一定會受到全球疫情不確定性的影響,故不設目標合乎邏輯。
實際上,筆者認為全社會長期存在對GDP增長目標過度關注和過度解讀問題。昨晚我與連續兩屆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的中泰證券李瑋董事長溝通,詢問他什么時候拿到《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他說正式開會的時候才拿到,與媒體直播總理宣讀政府工作報告的時間幾乎一致。這一方面說明全國人大的會議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會關注度過高使得國務院的《政府工作報告》公開披露的時間被嚴格規定。
地方開兩會,通常在開幕式前一天,人大代表們就已經拿到了政府工作報告的紙質材料,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政府工作報告并不是保密材料;而且,在正式報告發布以前,人大代表們和社會各界提前約一個月就《政府工作報告草案》進行了廣泛討論并提出修改意見。
五六天前,一位外地朋友打電話向我咨詢,說他所在的城市剛開完兩會(因疫情而延遲),確定的GDP增長目標居然為6.5%,這是難以實現的目標啊。我解釋說,該城市有它的苦衷:省里的兩會疫情前就開過了,確定的GDP目標為6.5%,該城市不能“拖后腿”,而全國兩會還未召開,不知道會定什么目標和怎樣力度的政策,故該城市只能與省里之前設定的GDP增速目標保持邏輯一致。
事實上,大部分人可能都不了解,政府的工作目標通常分兩類,一類叫約束性目標,另一類叫預期性目標,前者必須得完成,后者不一定要完成。
例如,十三五規劃為經濟社會發展主要設置了“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和“資源環境”等四大主要指標,又在此基礎上分為25個具體指標。25個具體指標中,有13個約束性指標,也就是說,必須完成的全都是涉及資源環境和民生福祉方面。在民生福祉方面,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等都被列入約束性指標。
另外12個指標屬于預期性指標,如到2020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6.5%以上,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6%;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居民人均收入要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九成等。這表明,這些指標需要去努力完成,但不是必須實現的。
這表明,全國人大和國務院,早就把經濟發展中的GDP增速指標列為預期性指標,地方人大與地方政府也是如此。為此,我們應該去關注環境保護、教育、脫貧、居住條件等這些約束性指標的執行情況,這才是硬指標。
因此,今年不設GDP增長目標,說不定可以避免地方政府為了實現GDP目標而去做一些“重復建設”等事情;不設目標則更有利于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和“六保”,從而花更大的精力去關注中小微企業、關注民生、關注就業。
從其他目標反推GDP“隱含目標”:3-4%
雖然沒有設定經濟增長目標,但報告中實際上也隱含了“目標”。一方面,報告仍然設定了城鎮新增就業目標為900萬,從往年情況來看,1個百分點的GDP增速對應新增就業不斷增加,2019年達到221.6萬,中泰宏觀首席梁中華據此認為,今年隱含的經濟增長目標或許在3-4%之間。
另一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把財政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根據財政赤字率反推的名義增速約為5.4%,按照GDP平減指數在1-2%之間,那么實際增速大概也是在3-4%左右。
那么,靠什么來實現新增就業900萬和對應3-4%的GDP增速呢?我認為還是靠擴大內需,包括擴大投資和消費,投資主要靠基建投資,尤其是要大力發展新基建。在今年不設GDP增速目標的情況下,更不要期待房地產政策有什么放松,而且報告也再次強調房住不炒。
報告中明確提出,今年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支持加裝電梯,發展用餐、保潔等多樣社區服務,說明今年房地產投資增速雖將比去年有所下滑,但幅度不會過大。
“加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增加國家鐵路建設資本金1000億元”,“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由此推測,今年拉動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靠傳統基建和新基建,全年基建投資增速估計要達到7-8%左右的增長,才能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維持在3-4%左右的增速。
中泰研究所政策組負責人楊暢判斷,醫療衛生領域仍將是建設重點。因為新冠疫情顯露出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體系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短板,未來大的趨勢將聚焦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
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1)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對具體投向都做出了明確要求;(2)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尤其是“用好抗疫特別國債,加大疫苗、藥物和快速檢測技術研發投入,增加防疫救治醫療設施,增加移動實驗室,強化應急物資保障,強化基層衛生防疫”。
在穩消費方面,報告提出:“推動消費回升。通過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飲、商場、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養老、托幼服務。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拓展農村消費。要多措并舉擴消費,適應群眾多元化需求”,“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
說明穩消費主要通過兩種路徑來實現,一是通過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二是提高社保的覆蓋面和社保標準,讓老百姓敢消費。
貨幣政策空間大于財政:降息仍會持續
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特別國債、財政赤字和地方專項債的規模都低于市場平均預期,而且提出“一般性支出要堅決壓減,嚴禁新建樓堂館所,嚴禁鋪張浪費。各級政府必須真正過緊日子,中央政府要帶頭,中央本級支出安排負增長,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各類結余、沉淀資金要應收盡收、重新安排。要大力提質增效,各項支出務必精打細算,一定要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緊要處”。
2016年以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使得宏觀杠桿率水平的提升大幅放緩,也為今年政府加杠桿騰出了空間,但考慮到仍有很多隱性債務存在,以及地方到期債務壓力巨大,故絲毫不能放松支出的口子。
由此可見,積極財政政策的背后實際上是“節約財政”,財政要“提質增效”。這在今年各地方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有所體現,即要大力壓縮政府部門的日常開支,把更多的財政支出用于中小微企業的減負和民生投入。
在兩會之前,學術界為“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問題爭得不可開交,如今,抗疫特別國債和增發國債的規模之和也就2萬億,不會給金融市場造成多大的“擠出效應”,只要央行繼續降準和發放再貸款就足夠讓“流動性適度和充裕”了。因此,我認為在當前情況下,高層希望財政支出能夠“細水長流”,倒是貨幣政策的空間稍大。
之所以我認為貨幣政策的空間更大,有以下理由:自2018年以來,政府工作報告就沒有對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設定具體目標,2018年的表述為“合理增長”,2019年的表述為“與名義GDP增速相匹配”,今年的要求為“明顯高于去年”。假設今年的名義GDP為5%,M2為10%(去年為8.7%),那么M2-名義GDP高達5個百分點,相比19年的1個百分點,大幅上升。
此外,目前某些期限的存款利率和市場利率之間已經出現了“倒掛”現象,適度下調存款利率恐怕也為期不遠了。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綜合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務必推動企業便利獲得貸款,推動利率持續下行。”
報告中提及的“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究竟是什么樣工具呢?應該是結構性的工具吧,旨在避免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或產生各種套利。
隨便提一下,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金融和資本市場提及較少,只是分別就銀行、證券和保險行業分別提了一句話的要求:”推動中小銀行補充資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務中小微企業。改革創業板并試點注冊制。強化保險保障功能。”可見,今年經濟重心還是放在重振實體經濟方面。
留得青山,贏得未來——
中央支持地方,銀行讓利企業,富裕扶持貧困
這次政府工作報告給我的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中央對地方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對中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對穩就業和低收入群體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首先,在支持地方方面,“中央本級支出安排負增長,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這樣的壓縮中央財政支出力度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同時又提到,“上述2萬億元全部轉給地方,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包括支持減稅降費、減租降息、擴大消費和投資等,強化公共財政屬性,決不允許截留挪用”,支持地方態度之鮮明、措辭之強烈,都十分罕見。
其次,在均衡社會各部門之間收入差距方面,《報告》的表述也十分明確:“金融機構與貸款企業共生共榮,鼓勵銀行合理讓利。為保市場主體,一定要讓中小微企業貸款可獲得性明顯提高,一定要讓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
說白了,長期以來,金融機構在全社會經營收入構成中的占比過高,早就成為人們所詬病的現象了。以上市公司為例,所有上市公司中,銀行的凈利潤占比接近一半。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速為-6.8%,但金融業增加值居然達到6%。
為此,《報告》“鼓勵銀行大幅增加小微企業信用貸、首貸、無還本續貸。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資擔保覆蓋面并明顯降低費率。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于40%。支持企業擴大債券融資。”
第三,扶貧方面的力度繼續加大,因為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實現2020年翻番目標有一定難度,但扶貧是底線,今年必須“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就是說,GDP不設目標,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沒有變,全面脫貧的目標沒有變,一定要確保剩余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為此,提出“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繳納一律延緩到明年。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要堅決把減稅降費政策落到企業,留得青山,贏得未來。”
根據螞蟻金服運用大數據估算,中國個體經營戶的就業人數約為2.3億人,因此,在疫情之下,確保個體經營戶能夠活下來,就是保就業的最好辦法。據統計,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30次提到“就業”,2020年則39次提到“就業”,提及頻率增長30%。就業改善,對于全面脫貧至關重要。
中國經濟增速下行的過程中,存量經濟特征越來越明顯,存量經濟導致的結果就是分化,包括區域經濟、居民收入、產業和行業、頭部與非頭部企業這四大分化。這也給全面脫貧工作帶來一定難度。
為此,我在去年7月參加克強總理座談會的時候,建議“當前經濟改革核心是重塑利益格局,把政府部門、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這三大部門之間的關系及部門內部關系進一步理順和協調。”克強總理在座談會上也特別強調大型企業要支持中小微企業,要與中小微企業共生共榮,銀行則要向中小微企業適度讓利。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也體現了總理的這一理念。
通讀《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我并不覺得該報告超出或不及預期,該報告實際上與今年以來政治局會議的主要精神非常一致,即保持定力,切合實際,底線思維,意在長遠。而有些市場人士總是盼著大干快上,高舉高打,短期縱然可以實現翻番目標,但對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利。
(本文作者介紹: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陳鑫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