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夏磊
房地產是周期之母,事關國計民生。住房制度則是一國之重器。有因必有果,有什么樣的政策和制度,就有什么樣的房地產市場運行結果,住房制度是深植于一國房地產市場的基因密碼。
香港模式是內地房地產市場的啟蒙。近年來,內地房地產市場迅速發展的同時,有些城市也面臨著同樣的高房價困境。追本溯源,深入研究香港住房制度,對反思內地住房制度、解決高房價難題有積極意義。
自開埠后,香港經濟快速發展,成功躋身“亞洲四小龍”,2017年人均GDP高達5.77萬美元,是全球最富裕的地區之一。經濟高度繁榮,住房卻面臨困境。香港市民居住條件較差,人均住房僅16平米;房價持續多年上漲,市民買房背負巨大壓力。1986-2017年,港島、九龍、新界的私人房屋均價分別上漲20 倍、20倍和14倍,年均增長10%、10%、9%,2018年房價收入比接近48倍,位居世界主要城市前列。由于房價高,住房自有率從2004年的54%下滑到2017年的49%。
盡管香港政府興建了大量的公營房屋,2016年香港房屋套戶比達到1.09,房價居高不下,高房價與住房困境并存。
有因必有果,有什么樣的政策和制度,就有什么樣的房地產市場運行結果。香港的高房價困境,與其住房制度的四大支柱直接相關。
先天供給不足的土地制度。鴉片戰爭后,港島、九龍土地陸續歸英國王室所有。1997年回歸祖國,香港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使用權延續土地批租制度,通過拍賣、招標、協議對外出讓,允許使用權自由轉讓,新批土地除特殊用地外,期限為50年,但土地供給長期不足,人均住宅用地僅10平米。這源于當局對生態保護的高度重視,占地37%的郊野公園無法開發,05年后因環保人士抗議,填海造地大幅減少,03-10年政府為維護樓市穩定,也大幅減少土地出讓。
重交易輕保有的稅收制度。在住房交易環節征收重稅,香港居民購買首套房須繳納4.5%以下的從價印花稅,購買二套以上住房繳納15%的從價印花稅。非香港居民購房除繳納15%的從價印花稅,還須繳納15%的買家印花稅。此外,如果購買的是未滿3年內轉售的房屋,買家還須與賣家共同繳納10%-20%的額外印花稅,稅基均為物業售價或評估價的較高者。但保有環節稅負較低,稅基為租金,包括5%的差餉與3%的土地租金,出租物業另繳15%的物業稅。由于差餉與土地租金只占物業價值0.2%-0.5%,與歐美物業稅1%-2%相比偏低。
高度發達的住房金融制度。香港的按揭靈活多樣,支持多種形式貸款。本地居民購買首套房最低首付40%,但購買資助出售房屋或申請按揭保險,首付可低至5%,地產商與財務公司按揭首付低于20%,并支持首付款按揭。此外,香港還有加按(償還部分貸款后重新按揭)、轉按(銀行間按揭轉移)、樓換樓按揭(舊樓抵押支持新樓按揭)等按揭業務。香港實行聯系匯率制,利率追隨美國而長期處于低位,目前三大發鈔銀行按揭利率上限2.35%。按揭業務靈活,疊加利率低,刺激居民加杠桿購房。2017年,香港按揭貸款余額占GDP的45%,居民杠桿水平較高。
不平衡的公營房屋制度。公屋租金低廉,但輪候時間長,條件偏差。公屋租金為私人房屋1/3到1/7,居民滿足資產收入限制,便可排隊輪候。但平均需要輪候5.3年,且人均面積中位數僅13平米。07-17年,人均面積中位數僅提高1平米。資助出售單位以居屋為主,雖折價出售,但價格偏高且供應少。售價約為私人房屋的60%-70%,因與市場價掛鉤,價格也水漲船高,房源供應少。02-17年,房委會年均僅竣工580個單位。
從市場結構看,香港住房供給呈現“雙軌制”。政府主導建設的公營房屋居住人口占比近半,主要包括公屋與資助出售單位兩類。2016年,公屋居住人口占香港人口29%,資助出售單位居住人口占16%,合計占比45%。此外,由于公屋數量眾多,疊加房價過高,近一半家庭選擇租房。2016年,香港租房家庭占比49%。
高房價困境并非香港獨有,內地部分熱點城市也面臨相似的難題,深刻反思香港住房制度,以為來者鑒。在經濟的相關度上,房地產業在香港經濟中占比較高。房地產相關行業占GDP比重一度超過30%,06年以來保持20%-25%。2016年,土地出讓金占財政收入22%,持有環節稅收約占5%,交易環節印花稅占3%,合計貢獻32%。而土地供應不足為高房價埋下伏筆。因重視生態保護、樓市維穩等原因,香港土地供給不足,02-10年年均僅出讓住宅用地5公頃。人口持續增長背景下,土地供給過少,疊加金融環境寬松,造成香港房價持續上漲。中產置業缺乏支持導致住房階層逐漸固化。理想情況下,香港可形成“公屋-居屋-私人住宅”的階梯化供應體系。但由于居屋供給大幅減少,疊加房價持續上漲,中低收入階層購房困難,住房條件難以改善。近期,新特首房屋政策提出,加大土地供給的同時,將公營房屋供應比例從六成提高至七成,重點資助中低收入群體購房置業,有望緩解當前的住房困境。
來源:夏磊地產觀察,ID:xialeidichan
(本文作者介紹:恒大研究院副院長兼首席房地產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