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賈康
即使這一草案最后得到全國人大審議批準而付諸實踐,也需承認其仍帶有過渡色彩,在種種條件制約下,并未涉及金融資產生息等非勞動性所得,由此增加稅收負擔的,主要將是一部分高級知識分子專家,如最終按此執行,固然開啟了“綜合征收”框架的運行,而帶來的遺憾也不可忽視。
個人所得稅的功能作用,在于為政府履職籌集必要財力的同時,實行對社會成員收入的再分配調節,適當減少收入懸殊的程度。從一般國際經驗看,個人所得稅的稅制模式可大體分為三種:分類所得稅制、綜合所得稅制以及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所得稅制。
分類所得稅制,是根據不同的所得類型,適用不同的征收辦法,各項所得分別對應不同的稅率、扣除額和稅收優惠等,我國現行個稅即屬這一模式。其特點,是征管分門別類,相對“好處理好交待”,特別是我國對于工資薪金收入實行的單位代扣代繳制度,征稅成本低,保障政府收入效果好,適合于經濟較低發展階段的主客觀條件限制情境。但隨經濟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收入差距擴大,其缺點就表現得日益明顯,在“系列談”之一中,已列舉了其不利于體現稅負公平原則、使個稅再分配調節作用難以得到應有發揮的種種表現。
綜合所得稅制,是將個人一段時間內(通常為一年)的所有收入看做一個整體,設置同一的生活費用扣除標準、適用稅率(典型的是超額累進稅率)和必要的專項扣除等優惠。理論上說,綜合的個人所得稅制是最優的個稅模式選擇,因為它可以較充分地體現個稅作為直接稅的“支付能力”原則(或稱量能原則),使真正使收入高的社會成員更多承擔納稅責任,從而較好地實現個稅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體現稅制的公平性,支持政府財政收支的“抽肥補瘦”機制有效運轉。但其缺點也比較明顯,即對稅收征管能力的要求非常高,需要稅務部門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納稅人的各項所得及其收入來源。實際生活中,比較可行的是實行由納稅人申報(而不可能是在單一環節上代扣代繳)、稅務機關核準的辦法。稅務機關保有抽查權力,如發現偷逃稅,將施以懲罰措施,情節嚴重的要追究刑事責任??梢?,這一征管系統的可持續運轉,也必然要求國民具有較成熟的納稅人意識和較高的誠信納稅素質,否則必將使征管當局面臨“法不責眾”的治理困境。所以,這一稅制模式適應于較高、較發達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但其代表著個人所得稅制和經濟社會“現代化”的方向。
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所得稅制,是把一些類別的收入歸并在一起,按照綜合收入征收,這一部分的征管機制類似于綜合所稅制,而選擇性地把另一些收入仍延用分類所得稅制的辦法。如處理得好,可以吸收前述兩種模式的優點,既較多地體現稅收的支付能力原則而體現其公平性,加強再分配功能,又保留一部分區別對待的空間,體現某些特定的國家政策。比如一般認為可對于直接投資的資本利得“網開一面”,單獨給予按較低固定稅率征收的處理,這樣有利于保護社會成員的投資積極性而培育經濟運行的活力,同時對于綜合的部分,則實行“水漲船高”的超額累進稅率,體現收入再分配功能的發揮。顯然,這一模式較適合從較低發展階段向較高發展階段過渡的經濟體。
具體說到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建立和演變,正是首先按照分類所得稅制完成了立法,在其后的稅收實踐中,逐步調整以尋求稅制的動態優化,進而形成了個稅改革要以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為方向的中央決策層面的指導意見。在多年多輪討論之后,新近財政部劉昆部長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中,終于正式公布了“對部分勞動性所得實行綜合征稅”的改革意見,并配之以完善納稅人規定、優化調整稅率結構,提高“起征點”、設立專項附加扣除和增加反避稅條款等內容。這表明,我國個稅改革在向綜合與分類相結合方向上即將邁出實質性的步伐,這個進展來之不易。當然,即使這一草案最后得到全國人大審議批準而付諸實踐,也需承認其仍帶有過渡色彩,在種種條件制約下,僅對工薪、勞務、稿酬、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勞動性所得納入綜合征收,并未涉及金融資產生息等非勞動性所得,由此增加稅收負擔的,主要將是一部分高級知識分子專家,如最終按此執行,固然開啟了“綜合征收”框架的運行,而帶來的遺憾也不可忽視。草案審議中,建議討論可否對于稿酬和講課勞務收入設定適當優惠(如打折計入稅基)。
(本文主要內容發表于《經濟日報》2018年7月4日)
(本文作者介紹: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