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高拓
資管新規作為頂層設計也要落地,金融強監管的大時代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對個人投資者而言,最直接影響是合格投資者門檻的提高。
行長的語重心長
“金融的開放絕不意味著國門大開、一放了之”。
“在選擇金融產品和服務時,要維護好自身合法權益,天上掉餡餅的事不會發生,如果你看到一個投資機會,告訴你又保本,又有兩位數的收益,你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問一問,它投什么項目才能有這樣的結果”。
很難想象,以上兩段話都出自一位央行行長之口——易綱同時扮演頂層設計師與國民理財師,講述的都是資管新規滿月、“破剛兌”預期落實背景下的大實話。而借鑒日本金融開放的“擇時”教訓(詳見《金融改革也要摸著石頭過河》一文),堅定完成頂層設計既是金融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更有其背后來自金融周期的不可抗力。
金融周期下行——強監管是必然
經濟運行中,周期的力量無處不在:除了以基欽周期(3年左右,衡量存貨)與朱格拉周期(8-10年,衡量設備投資)為代表的短、中經濟周期之外,根據BIS(國際清算銀行)2012年的研究,通過房地產價格、實際信貸增長以及信貸/GDP缺口三項主要指標擬合的金融周期同樣不可忽視。
金融周期一般長約20年,其中可以嵌套多個經濟周期,其波長與波幅也比短、中經濟周期更為深遠。2008-2017年期間,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周期性繁榮使得加杠桿成為常規動作——十年信貸狂飆之后,當下中國已悄然來到本輪金融周期的頂點。
數據來源:BIS, Wind, 創見研究院
“上山容易下山難”,如同任何一個行業的衰退期都伴隨企業數量驟減,金融周期趨于下行時,若繁榮期積累的問題處理不當,將可能導致系統性危機出現,日本“失去的二十年”與美國次貸危機就是典型代表。因此,監管整肅、吐故納新,等待市場內部出清已成為世界各國應對金融周期下行的共識,“金融去杠桿”的概念由此而來。
從2008-2012年的初具雛形,到2012-2015年的野蠻擴張,再到2015-2017年的躊躇彷徨,我國資產管理行業在我國金融周期上升期乘勢而起,享受了十年高速增長。但期間,披著“通道”外衣的影子銀行業務大肆擴張,在為我國金融不斷注入資本與活力的同時,累積了前所未有的泡沫與系統性風險。
這也直觀體現在中國金融業占GDP的畸高比重中——底子薄、歷史短的中國金融業對國計民生的貢獻甩開日、德不說,更超越了以金融為立國之本的美國。而看似繁榮的表象下,以“通道業務”為代表的金融泡沫化、資金空轉化愈演愈烈,金融的初心從服務實體經濟逐漸偏離,中國版的“too big to fail”似乎已離我們不遠。
數據來源:Wind, 創見研究院
好在一個月前《資管新規》正式出臺,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剛兌”才被正式打破。新規也規定了發布之日起至2020年為過渡期,為各大金融機構整改轉型留出了足夠緩沖,這也標志著我國資管行業從躊躇彷徨正式邁入強監管時代。
一向嚴苛的國際評級機構也為此提供了佐證:穆迪中國影子銀行指數顯示,2017年末,中國影子銀行業務增速僅為1.7%,與此前相比幾乎停滯,全年名義GDP增速自2012年以來首次超過影子銀行資產增速,由2016年底開始的金融去杠桿已初現成效。
“冬至一陽生”,赤壁之戰時,曹操知天時卻無警惕,中連環計而滿盤皆輸。如今金融周期見頂昭告隆冬將至,資管新規就是要斬斷通道業務連成的“鐵索船”,降低金融系統內系統性、關聯性風險。今年以來“違約”事件的屢屢出現,也說明了市場對單一非系統風險的容忍度必將逐漸適應與提高——金融周期向下的不可抗力疊加我國金融業亟待降溫的畸形繁榮,決定了資管新規無論從經濟規律還是現實導向來看都是大勢所趨,資管行業對即將來臨的大洗牌力度不能再抱有幻想。
機構回歸本源,個人擦亮雙眼
從機構角度而言,資管新規將帶來三大“回歸”:
首先在格局上,資管行業“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理念本源將迎來回歸,“純粹”將比“規模”更有用;其次在服務對象上,通道業務強監管成必然,影子銀行無處遁形,資金將進一步脫虛入實,回歸實體經濟;最后在行業標準上,具有主動管理能力的公募、私募將受益于嶄新的行業生態、強勢回歸,而以銀行理財、券商資管等通道業務為主的機構將經歷轉型陣痛。
資管新規作為頂層設計也要落地,金融強監管的大時代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對個人投資者而言,最直接影響是合格投資者門檻的提高,而更為根本的,是易綱行長對 “收益自享,風險自擔,加強風險意識”的強調——打破剛兌與凈值化背景下,理財產品“包賺不賠”的時代將一去不返,個人投資者必須樹立“本金理念”,對底層資產擦亮雙眼,才能看好自己的錢袋子。相應的,財富管理行業對于風險合規的要求將前所未有地提高,專業而接地氣的研究與投資者教育也將迎來需求井噴。
“金融服務不是越復雜越好,而是越有效、越精準,越適合消費者需求越好”——資管新規的出臺,并非要將資管行業禁錮化、復雜化,而是要將過去十年繁榮期積累的問題集中肅清,為資管行業卸下重擔,為金融業回歸初心,也是在為金融開放準備必要頂層設計的同時,展開新一輪全民風險意識教育。
(本文作者介紹:淳石資本研究部負責人,創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