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機構 人大重陽 作者 萬喆(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票據造假案實際上是在盲目追求“做大”的目標下,在一味追求“高速度”的前提下,產生了以破壞法規為代價的異化“創新”,并把這種異化達到了極致。
最近,票據大案頻發,引起坊間驚奇。但其實其中最可驚奇之處,倒不是涉案金額多么大,處罰力度多么高,而是作案手法非常低劣。以如此簡單粗暴的方式,涉及這么多的人員、機構,造成這么大的損失,令人嘖嘖稱奇,令人倒吸涼氣。
近年來,票據作為買賣雙方易于接受的融資結算工具被廣泛應用。票據離普通民眾的生活有距離,也許不為大家所關注、關心。但是,這其實是銀行業的縮影,其背后折射出的,是銀行業生態和發展環境的異化,以及這種異化帶來的金融亂象與經濟脫實向虛。
票據異化的第一階段——銀行相對被動
一般而言,銀行票據指由銀行簽發或由銀行承擔付款義務的票據,包括銀行本票、銀行匯票、銀行簽發的支票等。
從理論上來說,票據業務作為銀行信用與企業商業信用的有機結合的企業融資工具,其貼現金融功能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便捷的融資渠道以及低融資成本的資金。
話是這么說,不過這就催生了票據問題的第一階段,企業方面的票據造假。
總體而言,票據運用先是企業方需求。企業通過存入保證金——開出銀行承兌匯票——將銀票貼現,滿足資金流動需求。
不過,企業發現,他們可以有不少辦法,讓“流動”停不下來,也就是說,將貼現資金作為保證金再開出銀行承兌匯票——再將銀票貼現,如是往復、不斷循環。
不僅如此,一些企業本身并沒有資金,是用貸款等作為初始資金。這樣一來,就很嚇人,空手來人,在某銀行貸款1000萬元,然后轉為存款,以此作為保證金,假設保證金是50%,則可開出2000萬元的承兌匯票。然后,企業將此承兌匯票拿到他行貼現,2000萬再這樣操作一遍,存入、開票、貼現,不斷翻倍……
當然實際中要扣除貼現率,但是仍然令人驚訝,這不是“造錢永動機”嘛?這么容易就發明了?
“發明”談不上,說“假造”更合適。這個看似美麗的過程中充滿了假造。什么都沒有,怎么能夠貸款?貸款作為保證金,這是違規的。所以,假造合約、假造賬單、假造資質等不可避免,而假造也是一項停不下來的“事業”,造著造著,連假公章、假票據單也都出現了。
企業為了拿到錢而造假,銀行出于相對被動的地位。這是第一階段。
票據異化的第二階段——銀行半推半就
的確,由于早期銀行票據查詢手段比較落后,缺乏全國統一聯網的票據信息查詢系統,聯行查詢系統及其查詢方式也存在著局限性,無法完全識別票據的真偽。
不過,必須認識到,如果銀行真的認起真來、較起勁兒來,有什么道理就是解決不了票據問題?
關鍵是,銀行本就是半推半就。
商業銀行的績效考核機制中,指標完成情況與收入緊密掛鉤。而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存貸款規模。
對銀行而言,發展票據業務可增加保證金存款,是銀行增加存款的重要途徑。企業在辦理銀行承兌匯票時須先存入保證金,貸款和貼現資金用于銀票保證金屬于違規行為,但是基層銀行為了完成存款任務,資金劃到其他銀行轉一圈再劃回來,怎么辦?睜只眼閉只眼吧。
由于監管部門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不斷加強,銀行在發展資產業務時一般會優先發展資本節約型業務。簽發銀票可以大量減少表外風險資產的規模。同時,票據期限短、流動性強,往往在考核期內可以實現預期利潤,同時較少撥備。
銀行還可賺取手續費和貼現利息。對于中小金融機構而言,這部分收入是重要利潤來源。
可見,票據融資業務既有利息收入又有非利息收入,既有表內業務的特點又有表外業務特點。在銀行看來,真是配置資產負債、管理流動性的理想工具啊!
因此,有些銀行內控形同虛設,部分銀行甚至主動去找有業務來往關系的企業進行貸款,讓企業用貸款資金作為保證金簽發銀行承兌匯票。
張開懷抱,甚至主動出擊,同志,你沒有辦法?沒事,我給你找辦法!
銀行變得越來越很“主動”,這是第二階段。
票據異化的第三階段——銀行“奮不顧身”
可是,為了這種“收益”,勢必要以制度為敵人,以安全為代價。而且,一旦形成這種導向,管理和制度上的漏洞、外部人員和內部人員勾結等,就都成為了“常態”。而一旦這些成為了“常態”,鉆空子的人只會越來越多,鉆空子的心眼也只會越來越多。
銀行為了完成任務配合企業,但是企業何嘗不會為獲得融資的好處討好銀行?有些企業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并不很好,而銀行的“幫扶”彈性和空間如此之大,企業為了和銀行“搞好關系”,其中可能產生的違規和腐敗,可以想象,難以想象。
處于票據業務上游端的銀票承兌持續高速增長,有許多持票企業需要將銀票向銀行機構辦理貼現后以貨幣資金對外支付,民間票據市場因此已形成了完整的流程模式和盈利模式,票據中介盛行其中。票據中介一般通過一家具備貼現、轉貼現的一級法人資質的銀行為平臺進行票據流通買賣。其中可能產生的違規和腐敗,可以想象,難以想象。
更可以想象的是,既然水這么混,利益這么大,漏洞還這么多,完成指標拿到獎金?已經不值一提了。
因此更難以想象的便是,近期的大案,按照官方批評,一是內控管理缺失。案發機構崗位制約機制失衡,印章、合同、賬戶、營業場所等管理混亂,大額異常交易監測失效;二是合規意識淡薄。一些員工違規參與票據中介或資金掮客的交易,個別人甚至突破法律底線,串通作案,謀取私利;三是嚴重違規經營。項目投前調查不盡職、投后檢查不到位,喪失合規操作的底線。
無非就是里應外合、監守自盜,說白了,這么亂,都能偷,不如自己偷。
銀行內部管理混亂帶來內部人員的“奮不顧身”,這是第三階段。
對企業發展和信用的損害
票據造假中顯示出的,仿佛是個體的風控意識差、法規意識差、道德意識差,其實是公司治理有了大問題。
從企業方看,用票據造假來掩飾財務窘境,進行財務造假,反而損害了企業發展。
2017年,證監會公告了廣東省珠海市博元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此前,廣東省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也作出了一審判決。起因是早前股改方案中的業績承諾不達標,通過向其他公司借款1個億,4次“循環轉賬”,虛增了3.84億的業績承諾補償款。但怎么掩蓋這筆虛增的錢?博元投資一招鮮吃遍天——偽造銀行承兌匯票。靠著這一招,把票據的購買、貼現、置換、支付等四個環節融合在一起,在2014年上半年,虛增的利潤占實際利潤總額的比例高達13倍!
但忙于財務卻疏于管理,公司畢竟還是無法發展的。到了第四年,審計機構也覺得無力回天,出具了一份“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東窗事發,票據欺詐行為性質過于惡劣,以至于上升到追究刑事責任的高度。
從銀行看,票據空轉作為一種短期行為,確實可以在短期內虛增存款,但是卻會影響銀行的負債結構。一旦流動性狀況發生改變,可能損害到銀行的流動性。
更重要的是,銀行本來是以信用為基礎和關鍵的機構,如此操作風險、道德風險,不僅影響了銀行本身的良性運營、持續發展,更損害了銀行的市場信用。
有人說,票據案頻發是因為沒有電子化,技術上有障礙。然而,2016年,河南焦作中旅銀行離職員工冒充該行工作人員身份,偽造相關資料及印鑒,在工商銀行廊坊分行用假公章開設了同業戶,以工行電票接入系統開出30億,恒豐銀行轉貼現了部分。事發后,三方銀行均表示自己很冤枉。
但大家會不會問,你們都這么好騙,讓我們怎么相信你們?
信用損害也是對社會秩序的一種損害。
對宏觀經濟和金融的損害
更重要的是,脫實向虛由此而來。
試想,這些流程中,大家都靠的是套取利差獲得收益。當相關法律、制度漏洞百出,而涉及面之廣又可以支撐收益,就產生了大規模的票據空轉,信貸資金體外循環,削弱信貸功能。
當銀行票據簽發、貼現如此“容易”,企業還愿意費勁管理運營嗎?當然不!企業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努力不斷獲得利差上,獲得了融資也不會投入實體經濟中,原本應該用于支持企業生產、流通的信貸資金體外循環。當中央出臺經濟刺激計劃,需要大量銀行資金支持,表面上看似銀行信貸規模急劇膨脹,但實際上大量資金空轉,不進入到生產流通領域,就會使一些企業得不到融資扶持,內需也拉不動。M2同比增速遠高于GDP+CPI的同比增速,也就不難理解。
金融風險也由此累積。
對于銀行來說,基于自身短期利益等考慮,由傳統的票據業務而衍生的各種轉貼現業務模式“創新”開始成為票據市場的主戰場,并逐漸發展成為農信社/村鎮銀行模式、信托模式和券商模式。票據業務越來越復雜,層層通道、過橋、增信、代理后,甚至最終的出資行都搞不清楚自己真實的交易對手是誰。市場上可見,票據空轉、理財空轉、同業空轉、信貸空轉等層層杠桿、重重嵌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些金融風險是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潛在因子。
因此,國家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票據空轉沒有真實貿易背景,貼現資金有可能違規流人股市、房市。前些年還可以看到的是,由于人民幣不斷升值,熱錢大量流入,我國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央行被動投放了大量貨幣,貨幣市場資金一直比較充裕,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引發貼現利率與存款利率倒掛。
票據空轉及各種空轉資金的去處幾乎都是在催生出大量泡沫,不僅影響銀行對實體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削弱了信貸功能,虛增了銀行存貸規模,也加大了金融業的系統性風險。
后記
從票據大案看,橫向有面。從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到村鎮銀行,都有參與的;縱向有鏈,從企業到支行員工、支行領導、分行員工領導、票據市場中介頭兒等,都有在參與的;中間貫穿的是時間線。
看到這條時間線,也就看到了“脫實向虛”的形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在盲目追求“做大”的目標下,在一味追求“高速度”的前提下,產生了以破壞法規為代價的異化“創新”,并把這種異化達到了極致。
非獨票據,非獨金融。
從微觀說,當制度出現姑息和內部破壞,誰都可能、可以變成壞人,甚至會催生壞人的形成。從宏觀看,資金脫實向虛、金融風險累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有時失靈,與內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有關,也與相關部門的思路仍然滯后所造成的阻力有極大關系。
所幸,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提出背后,是國家整體思路的轉變,從高速度到高質量的發展,對金融行業提出加強監管的強信號。
監管層近年緊緊追蹤銀行資金空轉,不斷深化對銀行業市場亂象的整治。但目前的秩序梳理帶來的“大案”,也只是打響了“第一槍”。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上海重陽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款2億元的主要資助項目。)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