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王衍行
中央政治局12月9日會議中提出要“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這一提法在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不僅是對當前經濟風險的應對,更是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那么,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是什么、為什么、如何辦”?
什么是超常規逆周期調節?
逆周期調節,是指在經濟過熱時采取緊縮政策抑制通脹,在經濟下行時實施擴張性政策穩定增長。這是現代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框架。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則是在經濟面臨特殊沖擊、傳統政策工具難以應對時,通過非常規政策工具或超常規力度進行干預,突破既有政策范疇以應對嚴峻挑戰。
從全球視野看,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并非新概念。例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美聯儲通過“量化寬松”政策大規模購買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屬于典型的超常規措施。在國內,疫情期間的“六穩六?!闭?,也體現了超常規逆周期調節的理念,如財政赤字擴張、專項債券加碼等。
超常規調節的核心特征是突破傳統政策約束,通過更加靈活、多樣和超出常規力度的手段實現經濟穩定和復蘇。
為什么需要超常規逆周期調節?
內外環境疊加沖擊,經濟復蘇動能不足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從疫情影響中逐步恢復,但外需收縮和內需疲弱的問題顯著存在。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出口市場承壓;另一方面,居民消費信心和企業投資意愿恢復較慢。傳統的逆周期調節工具如降準降息已多次使用,邊際效應遞減。
重點領域風險加劇,亟需防范化解 從地方政府債務到房地產行業的結構性問題,諸多風險需要通過更加精準和綜合的政策干預加以化解。傳統的調控手段在速度和效果上已經難以滿足當前需求,超常規政策成為必要選擇。
全球不確定性上升,需未雨綢繆 地緣政治沖突、供應鏈重構及全球通脹波動等外部沖擊不斷積累。這要求中國通過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增強經濟韌性和應變能力,確保在外部環境惡化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增長動力。
如何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
要實現超常規逆周期調節的有效落地,必須在政策設計、執行機制與風險防控三方面全面發力。
政策設計:工具的組合與創新
要實現政策突破,必須用好“政策工具箱”,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相結合。
財政政策要更積極有為 在超常規調節中,財政政策往往是最直接的手段。例如,通過適度增加財政赤字率和專項債發行規模,重點投向基建、民生、綠色經濟等領域,拉動有效需求。2025年,可以探索設立“綠色產業振興基金”或“區域發展專項債券”,用以支持長期回報高、社會效益大的項目。
貨幣政策要精準滴灌 降準降息之外,貨幣政策可以引入更具針對性的工具,如再貸款政策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或通過數字貨幣技術提高政策傳導效率。此外,還可研究將貨幣政策與產業政策相結合,對重點行業和新興領域提供低成本融資渠道。
產業政策要主動引導 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政府需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社會資本流向科技創新、高端制造、綠色經濟等領域。以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生物科技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需要更高水平的政策支持與市場化機制結合。
執行機制:提高政策協調與落實效率
超常規逆周期調節的效果,很大程度取決于政策的協調性和執行力度。
加強中央與地方協同 財政資金的精準投放離不開中央的頂層設計與地方的高效執行。例如,在財政專項債分配上,需通過全國一盤棋的模式引導資金流向最需要的區域,特別是欠發達地區和重點發展區域,避免“撒胡椒面”式的資源分散。
提升政策跨部門協同 產業政策、金融監管、財稅調控等需要形成合力。例如,對房地產行業的超常規調控應不僅局限于“穩房價、穩地價”,更需結合金融工具和城市規劃,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加快數據驅動決策機制 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時監測經濟運行動態,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和精準性,避免傳統統計指標的滯后性影響決策效率。
風險防控:穩住經濟基本盤
在推動超常規調節的同時,要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防范財政和金融風險 超常規財政政策可能導致地方債務壓力上升,需通過預算公開、動態監測和機制創新(如設立地方債務“熔斷機制”)加強管理。金融市場領域,則需對高杠桿行為加強監管,確保信貸資金流向實體經濟而非資產泡沫領域。
關注長期結構性改革 超常規政策易于解決短期問題,但可能帶來長期結構失衡。需要在政策設計中兼顧短期調節與長期發展,如在支持傳統行業的同時推動其轉型升級,避免過度依賴單一經濟增長點。
走出“非常規”經濟調控之路
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不僅是當前復雜經濟環境下的必要應對,更是邁向高質量發展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一步。
在這一過程中,政策需兼顧靈活性與可持續性。既要通過超常規手段應對經濟周期中的特殊挑戰,又需從長遠視角出發,為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和“十五五”開局夯實基礎。只有在政策設計上大膽突破、執行上精細落地、風險防控上未雨綢繆,中國經濟才能在不確定性中實現確定性發展,書寫出穩中求進、行穩致遠的新篇章。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