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王劍
金融數據分析是每月的必備節目,比如剛剛披露的7月金融數據,大家看了后,紛紛在探討融資需求不足。
融資服務也有供給、需求雙方,雙方達成交易,形成了最后的融資額。
如果你還記得大一西方經濟學的課程內容,那么有一點很明確:單單從最后的成交額,是不判斷出“供不應求”還是“供過于求”的。
想要判斷更準,則需要更多信息,比如一個重要的信息是價格。
然后,還得注意的是,信貸數據內部也存在一些細分子市場,比如至少可分為對公、個人兩大類貸款。這些子市場,也可以畫出各自的供需圖。
我們先來看看不同貸款品種的利率變化。這里用的是央行《2021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披露的數據,注意,這個利率是不同類別貸款的“6月新發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不是全部存量貸款的利率。其數字為:
注:此處為根據結構倒算的估計值。央行的信貸利率是“全部新發貸款”的加權平均,但全部新發貸款是不公布的,只公布“凈增貸款”數據(不包括收回重放貸款),因此上表用凈增貸款結構替代,因此有誤差。
其中,票據貼現利率降最多,58BP,是導致全部貸款利率下降的主困;一般貸款降10BP;住房貸款升5BP;全部貸款降17BP;企業利率降5BP。
注意上述各類貸款間的歸屬關系。全部貸款劃分為票據融資、住房貸款、一般貸款,一般貸款又劃分為企業貸款和其他。
通過上表,再倒算出來,除企業貸款之外的一般貸款(個人消費貸或經營貸等)利率的降幅在40BP左右(估計值,有誤差),也很大。
再看看6月這幾類貸款的凈增額(億元):
逐一觀察數據,并結合近期的有關新聞,我們大致能得出一些判斷:
(1)票據貼現利率大降,貼現供給大增,這顯然是信貸需求不足的表現。銀行有很多信貸額度用不完,用于票據貼現了。
(2)住房貸款也降,但利率是升的,這顯然不是需求不足,而是地產監管加碼,投放量受限,反而導致住房貸款利率上升了。銀行看似能多賺錢,但其實沒什么用,因為放不了多少量了。7月,住房貸款投放進一步下降至不到4000億元。
(3)個人消費貸或經營貸,利率也大幅下降,也是需求不足,而競爭激烈。這業務標準化程度很高,而居民今年消費、投資意愿不強,所以放貸的競爭愈發激烈,再加上監管對消費貸定價有一些約束,利率快速回落。7月個人短期貸款凈增量都不足100億元了。
(4)企業貸款利率規模大降,但利率微降5BP,跟其他品種比降幅不大,但和自己過去比,這降幅不小的。乍一看也是需求不足,但企業貸款情況比較復雜,簡單認為需求不足還不行,這里可能有幾個原因:
①規模下降是正常現象,因為銀行就是年初放貸多,后面放貸少。7月信貸投放就更少了。
②企業貸款內部可能還有細分。
銀行企業貸款客戶可大致分為城投企業、實業企業兩大類。
因大家周知的監管影響,二季度之后城投企業的貸款受監管約束,于是很多原本參與城投業務較多的銀行,就會面臨放貸難問題。
這一點和住房貸款類似,其實是監管限制,并不算嚴格意義的需求不足。
那么除了城投企業之外的實業企業呢?可惜央行這邊沒有進一步的細分數據了,但是我們可再結合銀保監會披露的各類銀行的二季度經營數據。
先交代一個背景知識:大行的企業客戶一般是大型企業(尤其是一些超大型企業集團,當然也會包含一些城投),股份行則是中型企業(里面有大量的城投企業),城商行的企業客戶是中小企業(當然也有很多當地城投企業),農商行做城投企業少,其企業客戶一般是當地中小微企業。
我們來看各類銀行的上半年凈息差數字。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的上半年凈息差分別比一季度變化-1BP、-4BP、1BP、4BP。
細品這個數據。
據此推測,城投貸款投放難之后,很多規模會投向大企業,所以大行、股份行的凈息差下行。股份行受傷最重,可能是因為它們原本城投最多,現在不能投城投了,用價格手段拼搶其他優質企業客戶。城商行整體上受影響不大,因為除了城投外,還會投一些當地的中小企業,而農商行凈息差顯著回升,我們據此推測中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已經企穩了。
因此,極有可能是,大中型銀行按監管要求,不太能投城投了,信貸額度投向了優質企業和票據貼現,利率回落。而小銀行因為主做實業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受城投監管的影響小,甚至有可能利率企穩回升,顯示出這些客戶的融資需求并不太差。
當然,以上還只是推測,在此記下,待銀行中報披露后驗證。
監管控制城投投放,除了管控地方政府風險之外,還有一個考慮便是希望銀行們把信貸資源投向實業企業。農商行凈息差回升也顯示出中小微企業信貸需求還行。
但是,這個轉型不是一兩天能實現的,但貸款任務是今天就得完成的,所以,短期內銀行只能先將信貸額度向優質企業、票據貼現集中,導致優質企業、票據貼現的利率進一步下行。而中小企業、實業企業則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細分市場,很多原先習慣做城投、優質大企業的銀行很難貿然進入。
資產荒,永遠都只是局部領域的資產荒。出了這個領域,就不叫資產荒,而叫能力荒。
長期看,只有等越來越多的銀行回歸實業,才能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碩士,CFA持牌人,曾供職于浙商證券、光大證券研究所,擔任金融行業分析師,2018年加盟國信證券,任金融業首席分析師。)
責任編輯:戴菁菁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