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程實、王宇哲
3月2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金融當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中國應對新冠疫情影響、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相關情況,傳遞了增強市場信心、維護市場預期的積極信號。
近一個月來,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國際金融市場一系列堪稱“史詩級”的巨震頻繁出現,引發高度恐慌。年初至今,美、歐、亞太等主要股指累計下挫接近或超過30%,引發了罕見的全球市場快速回調。尤其是3月以來,疫情影響加劇與地緣政治風險形成共振,恐慌指數(VIX)一度攀升至85以上,接近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的歷史高位,美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跌破0.8%,創下歷史新低。
在此期間,美元指數劇烈震蕩,并在流動性風險的驅動下十天內從約94躥升至103,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接連遭遇重挫,傳統的避險資產黃金也曾出現單日超過3%的跌幅。
在國際金融巨震之下,全球經濟面臨衰退壓力。但相對而言,中國經濟金融均彰顯出難得的韌性。相較于其他經濟體和主要金融市場,人民幣匯率在雙向波動中并未失控;中國股市在春節如期開市后保持基本平穩,滬深300指數跑贏全球基準指數;而在美聯儲突擊降息開啟新一輪全球貨幣寬松浪潮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金融政策也呈現出應對相對更快、空間相對較大、彈性相對較足的比較優勢。我們認為:中國金融并未受新冠疫情影響而出現非理性恐慌,不僅對于穩定全球金融市場信心至關重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也進一步夯實。展望未來,中國金融穩中有進、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在于進一步做好以下五個“結合”。
第一,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相結合。疫情發生后,在間接融資方面,央行與銀保監會對受影響比較大的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貸款給予展期和續貸的政策,幫助其保持現金流的穩定、渡過難關,還積極引導市場利率下行,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并提供了充裕的流動性支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降息、定向降準等措施引導貨幣政策邊際寬松。在直接融資方面,證監會通過預期引導和風險緩釋推動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轉,在資本市場企業融資、重點地區和行業的支持、費用減免、便利服務等方面也做出了特殊安排,保證了金融市場整體穩定。總體而言,中國推動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組合拳作用顯著,確保了金融體系的運行總體平穩,助力國民經濟經受住了疫情沖擊,也為全球經濟金融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
第二,保障國內與協調國際相結合。在1月下旬新冠疫情開始發酵之后,相關部委迅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為疫情防控提供主要保障,其中,金融先行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定向降準,短期和中長期的流動性得到保障,而設立專項再貸款和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也有力精準地支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復業。另一方面,金融市場在短暫延緩開市之后平穩運行,金融監管部門也對受疫情較大的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定向信貸支持,對受災地區股權質押、融資融券等做出特殊安排,保障金融體系運行整體平穩。除此之外,隨著疫情影響范圍擴大到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中國金融當局也積極利用多雙邊渠道,與國際組織和主要經濟體政策當局加強協調,并大力支持G2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多邊平臺和機構的危機救助職能,為有效防控國際疫情沖擊、維護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三,把握力度與保持方向相結合。戰疫期間,中國金融政策舉措體現出力度和方向的平衡。一方面,在疫情爆發階段,始終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為穩定實體經濟運行和漸進復蘇提供了有效保障,還特別關注于受疫情沖擊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并在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上調宏觀審慎調節參數,進一步擴大借用外債空間,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全力為疫情防控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在全球降息大潮開啟和通脹壓力仍存的情況下,中國貨幣政策調控方向展現出了定力,不僅堅持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利率增速相匹配的基本思路,也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保證銀行讓利于實體經濟的方向不動搖。
第四,維護穩定與積極進取相結合。在防控疫情過程中,中國金融體系與經濟生態、社會組織之間建立起良性而有效的雙向互動,確保了受疫情沖擊影響明顯的地區、行業、企業、個人獲得了高效的結構性支持,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穩定底線。在中國經濟戰疫過程中,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也得到了充分發揮,金融服務的重心下沉改善了資源配置效率,為及時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關鍵支持,而金融市場預期的穩定夯實了投資和消費信心。可以說,中國金融充當了全面行動、共同戰疫“中國模式”中關鍵的環節,不僅為全球戰疫贏得了時間、提供了經驗,也為緩解全球金融市場恐慌情緒發揮了關鍵作用。
第五,審慎監管與改革開放相結合。在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的背景下,中國金融市場相對表現穩定,呈現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應該說,前期的結構性去杠桿和金融供給側改革有效緩釋了資本市場的部分風險隱患,杠桿資金較2015年的峰值下降了80%,A股整體估值相對合理。從外資流動的情況看,盡管近期有所波動,但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均呈現出資金雙向流動的態勢,審慎監管下并未出現大幅的外資凈流出。展望未來,中國金融體系將進一步轉型并適應于中國經濟從“高杠桿、低效率”的粗放增長升級為“更平衡、更充分”的穩健增長,利率市場化和融資體系改革將為各類微觀主體提供有效支持。隨著以保險公司為代表的穩健價值投資者準入門檻進一步放開,中國金融的長期價值將進一步凸顯,而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中國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全球化互惠紅利也會更多映射為中國與全球其他金融市場之間的唇齒相依。
(本文作者介紹:工銀國際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領域為全球宏觀、中國宏觀和金融市場。)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