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洪偌馨
說新經濟上市“退潮”為時尚早,但熱度散去、泡沫破裂已是不爭的事實。
2019年剛剛開始,但已經持續了整整兩年的新金融上市熱潮卻有了轉冷的跡象。其中一個最為明顯的信號是,多家公司的上市計劃或主動或被動地“擱淺”了。
香港聯交所網站顯示,Welab Holdings Limited(我來貸)于2018年7月3日提交的招股書已經失效。
據馨金融不完全統計,我來貸已經是近期招股書失效的第三家國內新金融公司了。在此之前,P2P平臺愛錢進母公司凡普金科以及比特幣礦機公司Canaan Inc(嘉楠耘智)在港交所提交的招股書先后于2018年10月22日和11月14日失效。
根據港交所的慣例,提交上市申請的公司被分為“處理中”、“沒有進展”、“已上市”和“被發回”四種狀態。“沒有進展”又分為三種情況:“失效”、“被拒絕”和“撤回”。
其中,“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招股書提交后,超過一定時間沒有上市但公司沒有持續更新數據,這意味著公司主動擱置了上市計劃,如果想要再次上市,需要重新提交新的招股書;“被拒絕”意味著港交所拒絕了公司的上市申請;而“撤回”則有很多原因,比如公司主動放棄上市計劃,或者是有計劃擇機再次提交。
一個必須厘清的前提是,無論在任何時候,公司申請上市都可能受阻,這本身是一個正常現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到三個月時間,三家新金融公司沖擊上市的計劃“擱淺”,這個概率要遠高于以往。
事實上,不只是新金融公司,整個新經濟領域可能都出現了上市進程放緩甚至停滯的現象,比如游戲公司多益網絡,有騰訊作為股東支持的庫客音樂等等。
盡管資本市場本就起起伏伏,周期性的波動時常會發生,但我們可能需要警惕,并且做好迎接更壞的環境到來的準備。
1
導致新金融行業IPO放緩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在于監管收緊、資本謹慎以及行業發展本身陷入瓶頸等。
相較于美股市場,這些因素疊加之后產生的影響更集中地釋放在港股市場。
回顧整個2018年,盡管港交所的募資金額冠絕全球交易所,超過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但港股市場上成功IPO的新金融公司不過三家——第三方支付第一股匯付天下、服務于信用卡生態的維信金科和51信用卡,在數量上遠不及美股市場。
如果仔細分析前面提到的三家上市計劃受阻的公司,我們可能更容易從中找到港交所表現相對慘淡的原因。
一方面,監管的收緊可能是最為致命的原因,尤其是對于今年“爆雷聲中一歲除”的P2P行業而言。
按照原本的計劃,2018年的6月30日是P2P行業的“整改大限”,但是在一片爆雷聲中,各地的驗收備案全部延期,原定在2018年12月底完成的合規檢查已延期到2019年。
多個業內人士對馨金融表示,備案的難產成為了P2P平臺難以登陸港交所的重要原因之一,“港交所受到國內監管政策的影響更大,在驗收備案沒有完成之前, P2P平臺恐怕很難登陸港股市場。”一位從業者對我說,“但在驗收備案再三延期的情況下,沒有人能斷定何時狀況才能好轉。
另一方面,行業大幅波動、發展前景不被看好也是新金融公司在資本市場受到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實上,P2P行業也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舉例來看,不久前登陸納斯達克的微貸網在其上市前更新的招股書中披露,7、8月平臺貸款余額大幅收縮、逾期率大幅攀升,募資金額也從1億美金下調55%至4500萬美元。
市場上有另外一種說法是,國外的投資機構已經幾乎不參與中國P2P平臺的上市募資。
不過,更直觀的案例其實來自區塊鏈和比特幣行業。
前述比特幣礦機制造商嘉楠耘智此前提交的招股書顯示,嘉楠耘智近些年業務增長強勁,營收從2015年的4770萬元增長至2017年的13.08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高達423.7%;凈利潤也由2015年的150萬元上漲至2017年的3.6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445.4%。
今年初,隨著“凌晨三點鐘”微信群的興起,區塊鏈概念以及比特幣投資一度成為新金融行業最受關注的話題。
然而隨著時間來到2018年末,比特幣價格大多數時段均徘徊在4000美元左右,這一價格與年初1.7萬美元相比,已跌去近八成。進入2019年,比特幣的頹勢并未扭轉,剛剛過了兩個交易日,比特幣價格已低于4000美元。
比特幣價格的大幅下跌使得礦機需求銳減,整個行業進入寒冬,相應的公司營收和利潤也將迎來大幅下降。
今年9月同樣在港交所提交招股書的比特幣礦機制造商比特大陸,近日也傳來了高層動蕩、全面裁員和清售二手礦機的消息,他們的上市之路恐怕并不會比嘉楠耘智來得順利。
2
除了新金融行業本身的監管環境和發展瓶頸,公司沖擊上市失敗率增高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資本寒冬”的降臨,這是任何一個行業或者公司都擺脫不掉的困境。
新金融行業是如此,新經濟行業亦是如此。
一個做投資很多年的朋友告訴我,整個國際資本市場正在面臨兩個大問題:一是在利率上升的大趨勢下,所有資產價格都在下降;二是太多的概念股、沒有利潤的公司、未經證明的公司越來越難以獲得投資人的信任。
“現在很多公司在上市過程中甚至連投資者的會議都約不上了。”他提到,“而中國相關企業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投中網發布的年度報告報顯示,2018年上市的中資股在港美市場的破發率分別達到36%和29%,上市后股價又遭大幅下挫,可見市場資金目前對新股的投資已是十分謹慎。
進一步來看,港股在2018年創下了幾個記錄,一是新股投資回報率十年來成績最差,二是港股IPO在2018年甚至出現了沒有基石投資人的情況。過去一年里,無論港股市場還是美股市場,二級市場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更糟糕的是,一級市場比二級市場的寒冬來得更早,也更冷一些。
2018年前三季度的基金募資規模將2017年同期大幅下降66%,資管新規的出臺、A股的持續低迷導致許多基金募資困難。
而一二級市場價格倒掛的反噬已經在一級市場體現得淋漓盡致,數據顯示,2018年上市的幾個主要的獨角獸公司,最后一輪進入的一級市場投資者都處于持續“失血”狀態。
過去一年里許多登陸二級市場的公司都未獲得盈利,甚至處于巨額虧損的狀態。這些公司上市的動力一方面來自投資人,在前期的巨額投資之后,變現需求強烈;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一級市場趨冷后,他們必須馬上找到新的融資渠道,而上市是一種最直接的方式。
但是在過去一輪上市潮的驗證之后,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投資人的信心都備受打擊,這也是市場估值回調、投資邏輯重構的必然過程。
如果一定要展望2019年,市場情況可能依然不容樂觀。
雖然有更多企業想要登上IPO紅利的末班車,但2018年下半年出現的這些負面因素并不會退散。
加上不確定的政經環境的影響:2018年12月,SEC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和PCAOB(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聯合聲明指出獲取中國境內保存的賬簿和記錄方面的障礙是美國監管機構面臨的挑戰之一。PCAOB網站詳細列出了213家遭遇審計障礙的中資上市公司名單,其中不僅有BAJ等中概股巨頭,還包括不少大型國有企業。
這意味著出海上市的難度可能進一步加大,而投資者們只會在投資決策方面越來越謹慎。
我不愿意用“退潮”來形容這一輪上市周期的結束,因為從長遠來看,新經濟依然是潮水涌動的方向,但是過去幾年里資本盛宴之下漫天飄舞的“泡沫”確實正在消散。
(本文作者介紹:洪偌馨,資深財經記者、主持人,自媒體“馨金融”創始人。)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