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譚浩俊
要使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就必須大力度地推動技術創新,必須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能力。
記者從江蘇省科技廳獲悉,此間在南京進行的第七屆江蘇產學研合作大會上,參會企業就創新研發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公開向社會“懸賞”征集解決方案。這也是江蘇首次如此大規模以“懸賞”形式求解技術難題。
據悉,自活動籌備以來,企業和科研機構反響熱烈,先后有500多家企業應征上報難題線索,內容涉及電子信息、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先進制造與自動化等領域的核心技術環節,最終篩選出169個難題面向全社會發布,懸賞金總計1.8億元。
眾所周知,中國每年的技術發明、技術專利規模是非常大的。特別是申請專利,2017年達到了138萬項,占全球申請專利總量的4成,位列全球國家的首位,是排名第二的美國兩倍多和排名第三的日本4倍多。因此,專利的擁有量是非常多的,基礎也是非常扎實的。
然而,如此規模的專利,對經濟發展、特別是企業創新的作用,卻沒有達到發達國家那樣,更多的都處于“閑置”狀態,甚至走不出實驗室。根據有關方面的統計,中國專利的轉化率僅為10%,專利資本化的比例就更低。如此一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獲得的專利,卻沒有能夠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沒有能夠對經濟發展和企業創新產生應有的作用。那么,專利的價值也就更多地表現在發明者本人、給發明者個人帶來一些利益,而沒有形成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專利很大一部分都是學校和研究機構發明的,而不是企業發明的。而企業因為人才、研發能力、實驗室等方面的原因,無法在專利發明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形成需要的沒有技術能力、有技術能力的沒有生產能力的“兩張皮”現象,產學研之間嚴重脫節。
所以,以“技術懸賞”的方式來解決研究機構、高校和企業之間在技術合作方面的脫節問題,是非常有效的一種解決方案。如與南京大學專家團隊簽約的南京金杉汽車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在企業研發實力有限,以前碰到難題經常求助無門的情況下,在“技術懸賞”難題發布后,僅用了10多天就找到了能“對癥下藥”的專家,使企業的技術難題得到解決。而在江蘇省4日舉行的產學研大會上,有9家企業進行了現場難題招標,所有專家團隊都可以“揭榜”洽談,當場就有一些企業與前來“作答”的專家達成合作意向。
也就是說,供需兩端在“技術懸賞”模式下,得到了有效的銜接。不僅企業的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研究機構、高校等技術方面的專家,也找到了更好地發揮技術才能的機會。尤其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那些躺在實驗室或者閑置的專利,也有可能得到更加合理的應用。尤其是專利,發明者很多并不清楚企業需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專利能否在市場上得到認可,更無法受到資本的關注。如果能夠與企業有機結合,幫助企業解決難題,尤其是創新能量,就能有效地實現技術轉化,并在技術轉化過程中得到更多資本、企業等的認可。
必須注意,要使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就必須大力度地推動技術創新,必須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能力。但是,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的障礙和短板還是比較多的。特別是傳統企業,要想推動創新,就必須借助外力,必須利用好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人才優勢、研究優勢和創新優勢。而這,也恰恰是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等比較薄弱的地方,也是明顯脫節的問題。因此,“技術懸賞”能夠比較好地化解這一矛盾、解決這一難題。尤其是企業求助無門的問題。
如果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技術人員能夠通過自己的研究,并將研究成果迅速轉化成生產力,對鼓勵和促進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技術研究、尤其是基礎技術研究的行列中去,也是能夠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否則,相當一部分技術人才會轉投到其他領域。而高校的優秀畢業生,也很難安心于技術研究,而只想著做金融等能夠拿高薪、賺大錢的行業。有了“技術懸賞”這種新通道,高校和研究機構等的技術人才就有了發揮的空間,并可以通過這樣的合作,在使自己的技術得到充分發揮、成果得到有效應用的情況下,增加個人收入,安心就會在這些科研人員身上扎下根,可謂一舉多贏。
所以,“技術懸賞”能夠讓產學研實現高效融合和有效整合,從而使科研成果的轉化與企業短板的拉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使高校和科研機構離市場的距離更近,讓企業與創新的整合更好,真正達到產學研的高度整合與整合。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進和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