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投資回流,銀行理財何時重回“資管第一”

萬億投資回流,銀行理財何時重回“資管第一”
2023年11月02日 20:26 《財經》雜志

  研究人士指出,當前債市逐步修復,收益率企穩回升,投資者信心進一步提振。四季度,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將持續回升

  文|嚴沁雯

  編輯|袁滿 張威

  自上半年失去資管“一哥”寶座之后,銀行理財的規模變化備受市場關注。

  數據顯示,近期銀行理財規模回升趨勢明顯。廣發證券研報,在剛剛過去的10月,銀行理財規模在前三周便飆升近萬億元。截至10月27日,銀行理財存量規模27.28萬億元。這一數據較6月末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規模(25.34萬億元)上升約7.66%。

  隨著近日銀行三季報的陸續發布,理財業務相關數據同步浮出水面。根據已披露的相關數據,各家機構理財規模較半年報亦有不同程度上升。

  研究人士指出,當前債市逐步修復,收益率企穩回升,投資者信心進一步提振。四季度,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將持續回升。

  當下理財市場情況如何?未來又將如何變化?在資管行業多方競爭下,銀行理財要如何重歸“一哥”地位?

  回暖:資金三周回流近萬億

  受去年末債市震蕩引發的“贖回潮”影響,銀行理財規模自今年來有所縮水。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理財存續規模25.34萬億元,不僅較去年同期有所減少,亦首次被公募基金(規模為27.69萬億元)超過。

  9月以來,受債券市場波動和存款沖量等因素影響,銀行理財管理規模下滑,再度引發市場對贖回潮的擔憂。

  不過,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當前債市逐步修復,收益率企穩回升,投資者信心進一步提振。四季度,理財產品存續規模有望持續回升。

  廣發證券劉郁團隊測算數據顯示,10月前三周(截至10月20日),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合計增長9915億元至27.33萬億元,較9月末回升近萬億元。截至10月27日,銀行理財存量規模27.28萬億元。雖然較上周規模小幅縮減,與較6月末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數據(25.34萬億元)對比,上升約為7.66%。

  近期公布的銀行三季報亦顯示情況有所改善。根據已披露相關數據的上市銀行財報,截至三季度末,多家銀行理財規模較上半年上升。

  其中,招銀理財管理的理財產品余額由上半年的2.53萬億元增至2.58萬億元,環比上升1.97%;平安理財則由上半年的8835.54億元增至9679.54億元,環比上升9.55%;南銀理財理財產品規模則由上半年的3426億元增至超3700億元,環比上升近8%。

  普益標準指出,今年以來銀行存款利率多次下調,相較存款,銀行理財的吸引力升高是原因之一。同時,今年以來,為吸引投資者,多家理財機構進行了費率的調降,拓寬投資者收益區間。此外,當前債市逐步修復,投向債券類資產的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減弱,收益率企穩回升,對于投資者信心有所提振。

  基于此,在多位受訪者看來,銀行理財仍有增長空間。

  “銀行理財經歷了《資管新規》的轉型和發展的高峰與低谷,不斷在波折中成長,9月規模企穩回歸至約27萬億元,與目前全市場132萬億元家庭存款的比例僅為20%,此前最高曾接近40%,這意味著銀行理財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郵理財董事長吳姚東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指出,在低利率環境下,銀行理財仍然有望重回資管領域第一大行業。

  吳姚東進一步指出,在負債端,養老理財是理財行業的重要機遇之一。

  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場發行養老理財已超過1000億元,規模超過養老目標基金、特定養老儲蓄。2023年上半年,51只養老理財平均年化收益率為5.05%,大幅高于237只養老目標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0.13%。

  “這表明了銀行理財投資管理的底線和韌性;此外,機構理財的重要性愈加凸顯,越來越多的機構選擇銀行理財作為流動性管理工具和滿足資產配置的需要。”吳姚東說。

  挑戰:規模與風險平衡

  在銀行理財規模修復的過程中,理財公司的能力無疑經受著考驗。在此之中,去年的負反饋事件讓理財公司的流動性管理愈發受到重視。

  “流動性管理對銀行理財機構來講是一種生命級的事務。”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3上海蘇河灣大會上,交銀理財董事長張宏良強調。

  張宏良指出,一方面,銀行理財公司管理的資金大多是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儲蓄資金轉化而來,總量上短期資金占據主要權重,在保值的基本訴求外,對流動性便利具有較高要求;另一方面,凈值化下“三單管理”要求,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從原來預期收益型時代一張資產負債表的相對單一管理,演變成對分離出的超過幾百張資產負債表的復雜管理。

  “當然,流動性安排必然要犧牲一部分當期收益,這對于了解常識但囿于短期利益考量與壓力的機構管理者是痛苦的。對常識‘視而不見”,2022年四季度的流動性困難就是一次小小的懲罰。”張宏良直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為滿足客戶對大額資金的流動性需求,多家銀行通過各銀行通過底層捆綁銷售多支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相繼推出“活錢理財組合”。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理財市場,各家機構的服務不斷升級。以某股份行推出的“快贖+”專區為例,據該行App,其推出的“活錢理財組合”包含150只快贖產品(70只現金理財+80只貨幣基金),每只產品每日均有1萬元快贖額度,可實時到賬。也就是說,客戶單日快贖額度可達150萬元。

  “活錢理財組合”走紅的同時,帶動理財產品規模的提升。廣發證券研報顯示,10月16日至10月20日,現金管理型產品規模持續大幅回升。現金類理財產品規模擴張至8.6萬億元,保持較大的絕對增量,環比前一周增長2395億元。

  在此背景下,多名業內人士提醒警惕流動性風險:“活錢理財組合對接多只產品,靈活的贖回功能卻是對機構不小的挑戰,一旦出現集中贖回等突發事件,流動性風險不可忽視。”

  需要指出的是,這亦折射出當前投資者與機構間的矛盾:一方面客戶存在多方面需求,另一方面機構則要尋找規模增長與風險管理之間的平衡。

  “老實講,我們的客戶中有一定比例是‘既要、又要、還要’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的資管業務服務供應商中有沒有一定比例‘既有、又有、還有’的表現呢?”對于當前的行業現狀,張宏良指出。

  他舉例稱,為短期競爭追求規模,往往出現以同業同類產品而非產品基礎資產結構、市場情況作為定價基準錨的現象,從而使得業績基準失真(或者說“理財產品業績基準設定存在一定范圍內偏高的情況”)。為追求偏高的業績基準,產品投資杠桿、久期安排不乏呈現出“死多頭”的特征,當產品凈值遭遇大幅波動甚至破凈的時候,又簡單以“買者自負”一言以蔽之。

  在張宏良看來,尊重規律,進行差異化定位而不是做全能賽手,即把最合適的價值提供給最合適的客戶,才是踐行“以投資者利益為優先”的正道。

  展望:構建核心競爭力

  對于銀行理財來說,如何在競爭激烈的資管市場吸引更多客戶?

  “傳統表內業務會涉及流動性、安全性、收益性的平衡。而凈值化下的表外代客理財,則會涉及流動性、安全性、波動性、收益性四個方面的平衡。”張宏良表示。

  經歷了去年的市場震蕩,部分銀行理財為防范資產端流動性風險,配置策略亦趨于保守。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公布的數據,上半年銀行理財公司“現金及銀行存款”增加明顯,占比由去年末的17.5%大幅升至今年6月末的23.7%。

  對此吳姚東認為,在經濟周期變化和結構轉型中,過于偏重存款類資產勢必將減少對債券股票等其他大類資產的參與,削弱產品對客戶的吸引力,長期看弊大于利。

  吳姚東表示,從長期來看,在低利率和經濟結構轉型背景下,銀行理財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仍然是要探索通過多資產配置實現從“存款替代”走向真正的“低波穩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理財投資出現了積極創新的勢頭,權益類指數投資在增長,利用量化對沖工具的產品在增加,海外投資在持續探索。相信銀行理財會在規范化、公募化、專業化中形成差異化的發展模式。”吳姚東指出。

  張宏良則提到金融科技的力量,“在大資管行業內部功能細分上,銀行理財的定位無疑聚焦于絕對收益導向為主、公司統一品牌服務大于投資經理個人品牌價值,這與其他類型資管機構有較大區別。”

  他表示,通過統一平臺建設實現從“經驗型資產配置”向“數字化資產配置”轉變,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探尋“絕對收益”價值目標過程中產品投資策略一致性和交易紀律的問題,在統一的框架下再留足發揮投資經理主觀能動性的空間。

  張宏良以交銀理財的實踐為例,介紹了建設以上數字化管理平臺要完成的三項工作——即明晰投資策略、加強數據治理以及加強動態預警與跟蹤。

  “資產回報率普遍偏高的時期已經過去,未來國內各類資產回報率的下行將是趨勢性的。但在這一過程之中,仍不乏結構性的業務機會,需要我們進行更精細化的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浦銀理財總經理曹江濤指出。

  (《財經》記者陳洪杰對此文亦有貢獻;作者為《財經》記者)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理財 理財產品 流動性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11-08 康希通信 688653 --
  • 11-07 夏廈精密 001306 --
  • 11-06 泰鵬智能 873132 8.8
  • 11-02 中郵科技 688648 15.18
  • 11-01 納科諾爾 832522 15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