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民眾不滿我國教育現狀 公平問題為關注熱點(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30日 18:53 新華網 | ||||||||
超過九成公眾認為教育投入不足 據報道,世界各國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在1985年的平均水平是5.2%,發達國家是5.5%,發展中國家是4.5%,而當年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只占2.3%,教育投入不足的現象還在一直延續,即使到今天,我國仍沒有達到4%的既定目標。這也表明,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是擺在中國教育目前的一個嚴峻現實,這點得到91.2%的受訪者認同,88.5%的民眾進一步認為,教育
調查顯示,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在平均受教育年限這一指標方面差異顯著。前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1.3年,相當于高中二年級的文化程度;后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51年,相當于初中一年級的文化程度。相比2000年城鎮平均10.20年和農村7.33年的數據,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仍在提高,但前者的增長速度顯然大于后者。 2001年,中國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同時宣布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據統計,2001年我國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和識字很少的人)是8507萬人,同1990年相比,文盲比率已由15.88%下降為6.72%,而青壯年文盲的比率已下降到了5%以下。 盡管如此,我國剩余文盲數目依然不少,繼續掃盲工作和掃盲后繼續教育任重道遠。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認為國家應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掃盲成果,并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并且主要將經費投在農村教育和基礎教育上,這點在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比例分別為92.1%和90.3%。 八成民眾處于低滿意度狀態 “學而優則仕”,教育在老百姓心中向來地位顯赫,也被認為是改變自身及家族命運的重要途徑。在評價教育的重要性時,分別有52.3%、57.9%和45.1%的受訪者認為“提高社會地位”、“增加經濟收入”和“促進個人發展”是教育對自身的首要幫助。 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容易被放大。在調查中,近八成的民眾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滿意度比較低,表示“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人數分別為52.5%和29.8%。其中,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滿意度存在顯著差異,前者滿意度要低于后者8個百分點。進一步分析可發現,民眾對教育的滿意度與家庭收入和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正相關,家庭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滿意度也就越高。 一方面國家在教育的供給方面存在不足與失衡,另一方面民眾對教育的需求又十分迫切,由此導致民眾的教育費用在日常消費總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加大,在城鎮和農村的比例分別為8.1%和11.3%。教育成本的不斷提高,在62.8%的受訪者看來是“難以承受”的,更有66.3%的受訪者認為這是“很不合理”的現象。 教育不公成為民眾關注熱點 “誰動了我受教育的權利?”這是廣大受訪者在面對中國教育困境中表現最為強烈的疑問。從調查中可發現,76.5%的城鎮居民和88.2%的農村居民認為教育不公是目前存在的最大瓶頸。 “中國教育的不平等包括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等,各教育階段受教育者入學機會的不平等,以及教育者所得待遇的不平等。”這是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玉林在其《2004年中國教育不平等狀況藍皮書》提出的觀點。 來自安徽的交通大學在讀二年級研究生小丁說,“我是從最基層的農村小學開始一步步考上來的,城市和農村的教育水平相差太懸殊,我知道只有依靠自己不斷的努力才能打破這種格局。” 調查顯示,面對這種不平等,92.1%的民眾認為應該依靠政府,進一步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有72.4%的民眾認為應加強社會監督,杜絕教育腐敗,同時有78.5%的受訪者認為要對有限的教育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政府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應傾向于農村和義務教育。”武漢的一名中學教師說。 盡管面對現實的種種不是,還是有65.8%的民眾對中國教育的前景表示樂觀,其中城鎮居民的樂觀程度又高出農村居民7個百分點,這又與近期社會輿論對教育的高度關注和國家的表態決心分不開的。 “教育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綜合而言,教育在政府提供的眾多公共產品中更加具有公益性,教育小康只有注重社會效益,確保每位社會成員享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以公共財政和公立教育保障對弱勢群體施以“雪中送炭”般的救濟,才能真正成為推進社會公正的調節器。 教育部部長周濟也指出,國家今后應處理好教育發展和公平之間的統籌協調。由此看來,一方面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優化公共教育資源的配置結構,實現教育的公平,將是國家最終實現教育小康的必經之路。(記者 張輝 )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