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隨著北溪管道爆炸聲傳出,能源市場的動蕩又加劇了一分。
據新華社報道,丹麥能源署9月27日證實,26日丹麥附近水域的“北溪-2”管道發現一個泄漏點不久,“北溪-1”管道又發現兩個泄漏點,分別位于丹麥和瑞典附近水域。此外,瑞典測量站26日在“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發生泄漏的同一水域探測到兩次強烈的水下爆炸。
另一方面,俄羅斯“北溪-1”項目運營方北溪天然氣管道公司27日發布聲明稱,“北溪-1”和“北溪-2”海底輸氣管道的三條管線一天內同時發生損壞的情況前所未有,目前尚無法評估維修時間。
鑒于“北溪-1”管道已經停運,“北溪-2”管道更是從未啟用,這一事件實際影響并不大。但更大的問題在于,各方以能源作為籌碼激烈博弈,即使在冷戰期間也保持了能源關系的俄歐可能徹底“分手”,歐洲天然氣價格也連續兩天大漲。
最堅固的“能源紐帶”逐漸斷裂
從歷史上看,歐洲和俄羅斯的能源合作歷史悠久。但俄烏沖突成為了“世紀轉折點”,俄歐之間最堅固的“能源紐帶”逐漸被斬斷。如今北溪管道泄漏事件更是徹底斷送了歐洲在年底前通過“北溪-1”管道獲得俄羅斯天然氣的可能性,未來俄歐雙方的能源聯系也不太可能恢復。
嘉盛集團資深分析師Fawad Razaqzada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冬天“北溪-1”恢復20%供氣的希望已經落空。為了過冬,歐盟各國從夏天就開始了“囤氣”,德國的天然氣儲量高于歐盟標準,10月前就達到了80%,11月前能達到95%。但是,即使歐洲囤氣量達到目標,一旦來自俄羅斯的供應完全停止,歐洲可能僅可以維持2個月。如果冬天寒冷,那么歐洲將舉步維艱。
更糟糕的是,在兩條北溪天然氣管道先后發生泄漏事故后,俄羅斯向西歐運輸天然氣的最后一條通道:途經烏克蘭的天然氣管道也可能遭到切斷。
當地時間27日,俄氣警告稱,由于俄氣和烏克蘭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存在法律糾紛,途經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面臨關停風險。
如果這一管道停止輸氣,西歐從外界獲取天然氣的管道將被全部切斷,只剩下俄羅斯向土耳其及一些南歐國家輸送天然氣的TurkStream管道。
盡管接下來的寒冬挑戰重重,但長期來看,這并不意味著歐洲能源轉型的大趨勢會改變。石油行業高級經濟師朱潤民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在經歷了俄烏沖突之后,歐洲在俄羅斯之外尋找天然氣供應已經基本成為定局,但是從歐洲部分國家不愿意簽訂長期液化天然氣買賣協議的角度看,歐洲有更大的決心加快能源轉型的步伐,只有可再生能源才能幫助歐洲擺脫對其他地區能源的依賴,才能實現能源轉型與能源獨立雙目標。
艱難“尋氣之旅”
整體而言,天然氣市場整體供應大體上能滿足全球需求。殼牌公司數據顯示,去年全球液化天然氣市場規模擴大至約5300億立方米,其中31%是現貨市場交易,這意味著全球有足夠的現貨供應能滿足歐洲的需求,但是價格可能會很高。
隨著歐洲逐漸告別俄羅斯能源,短期內各國必須要找到新的來源。德國總理朔爾茨本月訪問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獲得了一批液化天然氣,并簽署了一份供應協議。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ADNOC)將在今年12月向德國公用事業公司RWE供應一批總計137000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這也是阿聯酋首批供應給德國的液化天然氣。
但這對目前的德國來說仍舊是杯水車薪,德國得到的天然氣總量遠不及此前俄羅斯的供應量。ADNOC首批交付的1370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氣相當于9.5億千瓦時的電量。但據運營商估計,俄烏沖突之前,俄羅斯通過“北溪-1”管道每天輸送的天然氣相當于17.5億千瓦時的電力。此外,德國與卡塔爾的談判仍僵持不下,有關合同的定價和期限存在分歧。
德國希望能夠盡快從卡塔爾購買更多的液化天然氣,目標是最快在2024年年中取代從俄羅斯進口的所有能源。需要注意的是,盡管與卡塔爾達成供應協議對德國有利,但這其實無法解決德國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機,因為卡塔爾北部油田擴建項目預計要到2026年才能投產。此外,在供應鏈、資本紀律等因素制約下,美國的作用也很有限。
另一方面,由于歐洲需求猛增,液化天然氣船貨價格快速飆升,不少小型貿易商受限于資本規模已經被擠出市場,大量的交易集中在少數國際能源巨頭和頂級貿易公司手中,寡頭的聚集和小型企業的退場可能將繼續推高液化天然氣的價格。
更糟糕的是,歐洲的能源政策還不太現實。法國能源公司道達爾(Total energy SE)首席執行官Patrick Pouyanne 24日表示,在俄羅斯能源對歐洲減少供應后,歐洲對能源供應的“不切實際的”要求正阻礙著他們順利找到替代能源。Pouyanne警告稱,歐洲買家正在爭取購買液化天然氣的短期合同,但不準備支付更高的價格,答案顯然是“不可能”。
能源配給“緊急階段”將至?
需要注意的是,冬日天然氣需求才會真正到達頂峰,屆時一旦供應問題進一步加劇,歐洲將不得不實行能源配給,經濟將遭受巨大沖擊。
德國工業聯合會(BDI)本月對近600家德國中型企業的調查顯示,每10家中型企業中就有1家因天然氣價格而減產或停產,這些企業提供了近三分之二的德國就業機會。
對于當下的艱難局面,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有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目前歐洲面臨的能源短缺情況并不是短期現象,預計至少將在幾年內持續。持續的能源短缺和價格上漲將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活動,企業不僅面臨原材料的大幅上漲壓力,在斷氣和缺氣影響下,開工率無法保證,可能影響合同履約。7月,德國伊弗經濟研究所調研顯示,約73.3%被調查企業面臨投入品短缺,電子、機械制造和汽車行業90%的企業難以買到所有所需材料。因此,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歐洲制造業企業開始考慮外遷。
今年3月底,德國便宣布了天然氣緊急計劃,將其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預警階段”,政府和能源供應商組成危機小組,但國家并不會強行干預,天然氣供應商、貿易商和運營商仍可以采取市場手段保證供應;第二階段為“警戒階段”,天然氣應優先用于儲備而不是發電;第三階段為“緊急階段”,國家將直接干預,能源監管機構聯邦網絡局將進行優先級劃分,優先級較低的行業和設施將被“斷氣”,從而保證關鍵工業領域和普通家庭的供氣。
6月23日,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發表聲明,宣布德國啟動天然氣緊急計劃第二級警戒階段。隨著近期俄歐能源博弈進一步加劇,市場預計冬天歐洲或將進入“緊急階段”,無奈實施能源配給。
不管怎樣,歐洲更大的挑戰顯然還在后面。在中銀國際環球商品市場策略主管傅曉看來,寒冬對歐洲的影響較大,部分天然氣供暖需求無法被新能源和其它傳統化石能源替代。如果同時出現寒冬、俄羅斯供應大幅下降、美國液化天然氣供應無法恢復的情況,歐洲冬季天然氣價格還會繼續走高。
(作者:吳斌 編輯:林虹)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