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子鋪得很大,但成效究竟如何?
文|彭蘇平 編輯|李勤
來源:36氪
蔚來以凈虧損27.6億元,交出了第二季度財報,這是一個不尋常的信號。這個數字相比于去年一下子拉升了369.6%,比上個季度也擴大了54.7%。
要知道,雖然經歷上海疫情,蔚來二季度交付量依然保持了2.5萬輛,比去年同期還有微增,也幫助創收首次超過百億,達到102.9億元。
虧損擴大的原因首先是毛利率的持續下滑,從一季度的14.6%到二季度的13.0%,上游電池漲價的成本繼續體現。而更重要的,快速增長的研發投入,是蔚來陷入虧損的主因。蔚來2022年第二季度的研發費用為21.49億元,同比大漲143.2%、環比增長22.0%,主要由于研發職能的人員成本增加,以及新產品和技術的設計及開發成本增加。
這其實不難預料,雖然蔚來2021年的銷量不足10萬輛,但這家頭部公司選擇了激進的投入策略,它以撒網方式對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大研發,包括芯片、動力電池、電動力、域控制器、攝像頭、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跨界的手機業務,以及兩個新汽車品牌。
“沒有特斯拉的量,卻有特斯拉的心”,這是蔚來虧損陡增的核心原因。而研發費用在本季度大幅增長,只是從數字層面,吹響了一聲明確的號角——蔚來正在進入新的擴張節奏。有知情人士透露,即便是疫情籠罩的2022年,同航道選手理想汽車、小鵬汽車都陷入裁員或毀約風波,蔚來仍在以每周新增數百人的節奏擴張。
蔚來的擴張當然是有底氣的,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限制性貨幣資金和短期投資共計544億元人民幣(81億美元)。擴張似乎也有銷量背書,今年三季度,公司交付指引為3.1-3.3萬輛,下半年整體交付量為10萬輛。
但從長期來看,投入產出的效率也是不容忽視的關鍵——盤子鋪得很大,但成效究竟如何?這是蔚來需要時常審視的命題。
銷量,穩了
蔚來二季度營收102.9億元,同比增長21.8%,環比增長3.9%,整車毛利率16.7%,同比下降3.6個百分點,環比下降1.4個百分點。
受電池漲價的影響,毛利率下降并不意外。小鵬此前公布的二季度整車毛利率也有所下滑,從2021年同期的11%下降到9.1%。
營收則穩步增長。3月下旬蔚來開始切換新一代平臺的車型,ET7二季度開始大規模交付,從銷量表現可以看出,新老車型的交接相當平順,盡管4、5月份銷量也曾“打折”,但6月重新站上新高,接近1.3萬輛。
這種穩定的態勢已經延續到下一個季度。接下來的7月和8月,蔚來的銷量都在1萬輛以上,基本順利度過了產品切換的陣痛期。
這還是在生產受限的情況下取得的成績。李斌表示,三季度的交付量還是受到了一體化壓鑄良率的制約,但蔚來已經派駐了諸多技術人員去幫助供應商提升良率,該問題10月會得到解決。
8月底ES7、9月底ET5開啟交付后,蔚來將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實現更高的銷量。按照今年下半年10萬輛、三季度3.1-3.3萬輛的指引推算,四季度要達到6.7-6.9萬輛——月均2萬多輛,相比此前的高點還翻了一番。
信心來源于充足的訂單,幾款新車訂單都較為充裕,尤其是ES7和ET5都超過了預期。李斌表示,后續的交付節奏主要得看產能,隨著第二座工廠投產ET5,以后產能會逐月提升。
從市場定位的角度看,蔚來的新舊車型區分顯著,且“舊車”還進行了更新換代,基本盤穩固,新增的部分又有補充,銷量翻倍有邏輯支撐。據李斌描述,ET5在12月份的交付量將超過1萬輛,這意味著,其他幾款車型也將貢獻至少1萬多的銷量。
這是蔚來做得較好的一點。實際上,在新車型推出但未交付的青黃不接期,舊車型的銷量一般都會受到較大影響——在剛剛過去的8月,理想新車L9開始交付,原來的車型理想ONE銷量斷崖式大跌,小鵬旗艦新車G9尚未上市,8月整體銷量也已環比下滑17%,蔚來ET7剛交付的兩個月,“866”同樣表現不佳——但舊車型銷量低迷過后能否回升,考驗的是車企的產品定位設計和后續運作能力。
增長下的隱憂
蔚來近幾年將保持高開高打。一方面,明年會進一步優化蔚來品牌的陣容,“866”全部切換到NT2平臺,同時推出更多新車,另一方面,蔚來也在醞釀更多品牌及更多車型。
36氪此前曾獨家報道,在蔚來、阿爾卑斯外,蔚來正計劃推出第三個汽車品牌,用以覆蓋20萬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場。李斌在此次財報會上默認了第三品牌的計劃,并表示會積極規劃。
電動汽車發展至今,早已不再是小眾選擇,像燃油車一樣提供不同細分市場的產品,是更全面占領市場的不二法門。但是,不同價格區間的用戶,對產品、技術、品牌的要求不盡相同,蔚來正嘗試進行更細致的區分。
但激進的產品迭代和品牌布局下,研發壓力陡增。去年四季度以來,蔚來的研發支出就提升了一個水平,從原來的12億元上漲到18億元,今年第二季度更是達到了21.5億元,研發費用率兩年以來再次拉到20%以上。
龐雜的研發布局,對蔚來的體系建設和產出效率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智能駕駛為例,經歷2019年的資金泥潭,蔚來在2020年中,開始切換全棧自研方案,如今二代平臺車型已經交付,但配套的智能駕駛系統NAD則遲遲未發,而在2021年初切換智能駕駛自研的理想汽車,不僅已經交付NOA功能,且也在理想L9新車上搭載。
36氪此前曾報道,蔚來的研發團隊不可謂不龐大,整合前的上海的AS(智能駕駛系統)團隊和北京的AA(智能駕駛算法)團隊均已接近400人,超過大部分行業選手。但產出效率,并未拉開明顯差距。
同樣的情況也體現在蔚來的座艙產品上,以語音交互為例,從不少行業評測的反饋來看,蔚來的體驗遜于同航道選手。據36氪了解,蔚來已經從小鵬汽車和阿里達摩院挖來多位語音產品和技術高管,開始追趕進度。
組織和分工不斷變陣,是不能忽視的原因。據36氪了解,去年,小鵬汽車推出代客泊車功能后,蔚來上海團隊也很快就在舊平臺上做出了demo(樣品),但是由于北京和上海的團隊重新分工,最終這一產品未能推出。而今年一季度,富有量產經驗的智能駕駛系統負責人章健勇離職,這對蔚來NAD的交付將產生什么影響,還未可知。
此外,去年蔚來曾高調發布150kWh的半固態電池,這被視為蔚來提升續航里程的利器,據稱搭載這一電池的ET7車型續航將達到1000公里,但如今ET7已經交付,半固態電池卻偏離了原先年底的交付節點,李斌坦言要“晚幾個月才能上車”。
要知道,這個背景還是,蔚來掌舵人李斌為了追趕研發進度,親自下場統籌研發業務——他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有10位研發負責人向其直接匯報。
在智能電動汽車大賽道上,各個分叉口的競爭節點太多,企業為了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往往會盡可能多地布局。但在激進投入的同時,也要快速形成一套從投入到結果的全面管理機制,確保砸下去的錢,能夠高效轉化成產品競爭力,而公司掌舵人下場救火也不應成為常態。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