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一時爽,修車毀斷腸。
文|崔秋陽 編輯|王妍
來源:36氪
直到賬單上的數字加起來夠買一輛Model 3,車主張鵬才緩慢意識到,自己前前后后花在那輛Model S上的維修費用已遠超預期。
他并非一個用車細致的人。開油車時,過萬元的維修費用張鵬早就習以為常,Model S提車后,大小發生了二十多次事故,前保險杠、后翼子板、車門挨個維修了一遍,除了常規部件,各類車載雷達傳感器和高清攝像頭也都沒能逃得過。
張鵬的經歷并非個例,被廣為人知的高價維修案例是,今年8月,一位極星2雙電機長續航版車主花25萬元購入的車輛,因為發生事故造成底盤凹陷變形,只能將整個電池組進行更換,而維修的報價卻高達54萬元。
這件事讓不少人直呼,電動車買得起、開得起,唯獨修不起。而作為純電車型成本占比最高的組成部分,“撞哪都別撞底盤電池組”也成為不少車主開車上路的基本準則。
除此之外,不管是全鋁車身,還是激光雷達,對于想要邁入智能電動車大門的車主來說,所有新鮮、智能的用車體驗都已經被明碼標價,而這些裝備往往都位于車輛最表層的覆蓋件上。這也意味著,一旦發生碰撞事故,車主大概率能真切體會到公路“刺客”的威力。
買車一時爽,修車毀斷腸
被路上的公交車追尾后,作為一名老司機,特斯拉車主黃磊只是下車轉了一圈,憑借并不算快的車速以及車尾只有一些凹陷損壞,他便迅速判斷,這次事故“3000元以內就能解決”。
他深諳官方售后維修的套路。以前在4S店拆車檢查,只修零部件就能解決的問題,對方通常會以出于安全考慮為由提出對整體進行更換,“這都是常見的提價套路”。然而和保險人員溝通并在官方維修渠道定損后,他才得知,原本以為3000元能解決的事情,最終要花一萬二。
根本原因在于這輕輕一撞,看起來沒有太多問題的車輛,后視攝像頭和超聲波傳感器卻徹底壞了。“就這種程度的損傷,如果是沒有這些高科技的燃油車,奔馳寶馬維修都不會上萬。”
每次回想起來,黃磊都慶幸,對方主動要求走保險,而不是私了,“不然就虧大了”。不過經此一撞,他還是一改過去的開車風格,“開車被加塞只是心里受氣,萬一跟車過近導致追尾,萬一要換各種雷達和攝像頭,還不知道要花多少錢。”
相比之下,另一位Model 3車主林淼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他的車停在路邊時,遭到前方車輛的撞擊,前保險杠出現了輕微變形和掉漆,看到車輛沒有太大問題,一想到頻繁出險會導致次年的保費增加,他便同意了對方提出的2000元私了的解決方案。
之后在朋友的汽修店,處理變形、補漆、重新貼膜,林淼花費不足千元就修復了車輛的外觀。本以為撿了便宜,卻萬萬沒想到,車輛真正的問題是,無法識別前方行人和車輛,輔助駕駛功能也無法開啟。
官方經過檢修得出結論,那次撞擊導致毫米波雷達損壞,加上前保險杠也需要重新更換,整體需要再花費近兩萬元,這讓林淼無比后悔“收錢時有多高興,現在就有多后悔。”
除了攝像頭和各類雷達傳感器,令電動車車主頭疼的還有最核心的電池包。同為極星2車主,在李友鵬看來,車輛的各種維修費用也和其銷量相關,“各種采購少,肯定單價會高。”
見多了不少車主的“天價”維修遭遇,買車之前,考慮到維修、更換零部件的價格問題,他把“能買的保險都買了一遍”。
不過這些依然不能打消李友鵬的擔心。他開始從車友的各種經歷中總結經驗并防患于未然。雖然大部分車型底盤都配備鋼板保護電池包,但遇到不平整等各種路況,底盤剮蹭仍時有發生。
他得出經驗,一旦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一定要就近停車并聯系保險公司,“立刻停車才會理賠,繼續行駛就會被認定超出理賠范圍。”
電動車為什么這么嬌氣?
動輒數萬元的維修費用,車輛看似變得越來越嬌貴,電池和各類雷達傳感器是主要原因。
以特斯拉Model 3為例,自推出Autopilot輔助駕駛系統以來,其一直采用12個超聲波傳感器,1個前向毫米波雷達及8個攝像頭的配置。而兩位數的超聲波雷達及高清攝像頭數量,幾乎已經是行業里定位高端車型的基本配置。
光有這些還不夠,在當今市場上,激光雷達上車與否似乎也成為佐證一款車型智能化水平高低的標準,其數量的內卷也還在繼續。在2021年廣州車展上,沙龍汽車甚至喊出“4顆激光雷達以下別說話”的口號。
不過高配置也意味著高風險。在十位電動車車主的采訪中,與黃磊、林淼擁有相似經歷的車主并不在少數,不少人自嘲,“開起來是電動車,修起來是電動爹”。
對于黃磊而言,特斯拉的高級別輔助駕駛功能確實讓自己驚喜,并給他帶來更好的駕駛體驗,但經歷過碰撞事故,這些“高科技配置”卻也成為不小的負擔,“每次要開啟什么功能,總是心有余悸,生怕一不留神就撞壞了。”
雖然車企在設計之初都會考慮到功能和安全,比如對于集度汽車給出的方案,圍繞著“激光雷達到底該放哪兒、放幾個”的問題,曾引發了多家車企掌門人的熱議,但從目前的結果來看,這仍是一個魚和熊掌無法兼得的問題。
比如考慮到毫米波雷達主要用來探測前后車距離以及角度,大部分車型會將其安裝在車體前方,集成在Logo后方或保險杠中央位置,這往往也是車輛發生碰撞時最容易受損的位置。
而對于更為昂貴的激光雷達,各家從位置、數量和質量,都給出了不同的方案。從目前已經發布的車型來看,前向主激光雷達主要部署在兩個區域:保險杠/中網和車頂。
以蔚來ET7、理想L9為代表的車型把激光雷達放在了擋風玻璃頂部,而奧迪A8、小鵬P5、極狐阿爾法S等車型把激光雷達放在了保險杠位置。行業普遍認為,激光雷達放在車頂可以最大程度避免遮擋,效果最好。
考慮到維修成本,機蓋位置在車輛碰撞中屬于易變形區,由于日常的小剮小蹭難以避免,把昂貴的激光雷達放在機蓋上同樣會推高輕微事故的維修成本。對于車企來說,如何選擇的背后主要是其在感知性能、成本、安全性和外觀等多方因素之間的需求和取舍。
而對于最高能夠占到一臺汽車成本六成的電池,其保護措施僅有一塊鋼板,一旦有事故發生,其維修成本之高也可想而知。
一位大眾工程師介紹稱,雖然廠商會在不影響產品設計及性能的前提下盡可能提升鋼板厚度和強度,可一旦發生高速碰撞或遇到路面凸起,鋼板依然會出現變形或損壞導致電池包外露,“由于鋼板和電池包之間沒有空隙,一旦鋼板損壞就需要更換整個電池包。”
不僅如此,即使鋼板或底盤外觀上沒有明顯變形或損壞,也不代表電池包完好無損。從事電動車維修7年的劉子成表示,只要車輛發生碰撞他就會建議車主深度檢查車輛底盤及電池包,“只要車輛因碰撞發生位移,就有可能傷及電池包。”
修車太貴還是修車太難?
對于維修本身來說,推高其費用的不止是車輛的配置和成本。
實際上,除了車載激光雷達和電池成本比較高,車載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的成本并不算高。一位自動駕駛業內人士透露,單顆超聲波雷達成本僅為兩位數,單顆77GHz毫米波雷達成本價則在千元以內,“低線數激光雷達成本也不會過萬。”
如此背景下,造成維修費用直線上升,離不開新能源汽車后市場的單一性。
一位傳統車企新能源售后部門員工告訴未來汽車日報,目前大部分汽車零部件都掌握在廠家及官方授權售后門店中,“售后維修市場中流通的合適零部件很少。”
合適配件少不僅加大了車主的維修難度,也間接導致了汽車配件成本的上升。
曾有一位東風風神E30L車主為避免官方售后的高價維修,跑遍當地所有汽修城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剎車泵,最終拆了一輛奧拓才拿到了零部件進行更換。
而在劉子成的經驗里,近年來隨著五菱宏光MINIEV的爆火也帶動了整個A00級新能源市場的銷量,他本以為專注維修小型新能源車是門好生意,但事實上自己卻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
劉子成發現,大部分客戶的車輛成本不過十萬元左右,他們很容易被動輒三四千元的零部件更換或維修費用勸退,而二十萬元以上的中高端新能源車型普遍智能化程度較高,他也無法對車機系統、傳感器等軟硬件進行維修。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