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彭新
消費電子市場需求的持續減弱,曾在上半年引發過一波芯片急跌,而近日多款芯片報價“雪崩”,讓半導體供應問題再度成為行業焦點。
據央視新聞報道,作為電子控制系統的核心部件,意法半導體芯片曾是2021年最緊俏的芯片產品之一,市場報價一度上漲至3500元左右一個。而在2022年,同款芯片從高位下滑至600元左右,降幅超80%。另一型號的芯片,去年價格維持在200元上下,目前售價僅20元左右,只有最高價的十分之一。
芯片從業者對這一幕一定不會感到陌生。與意法半導體類似,自2020年底“芯片荒”蔓延以來,多家芯片廠商旗下產品遭遇暴漲暴跌,恩智浦的某款芯片曾從最低的24元攀升至350元,甚至不乏某芯片從20多元漲至600元的例子。
芯片價格受供需驅動,此前新冠疫情、5G和新能源汽車需求增長,以及供應鏈的混亂,推高了部分緊俏芯片的價格,加上有賣家惡意炒作,芯片價格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暴漲。
前述兩款意法半導體芯片,正是芯片需求暴增下的“當紅炸子雞”。這兩款芯片為MCU(微處理芯片),通??捎糜诠I、汽車等場景。但今年以來,MCU也遭遇了和顯示驅動芯片、部分電源管理芯片與影像傳感器同樣的命運——市況反轉,需求銳減,砍單降價。
這背后是半導體市場在“退燒”——備受缺貨折磨的買方在客戶端重復下單,未料趕上通貨膨脹、加息等宏觀經濟因素拉低市場需求,不得不大刀砍庫存、降價出清。
也有芯片經銷商從業者告訴界面新聞,即使降價幅度巨大,目前兩款芯片的報價仍高于2020年芯片供需危機爆發時的常態價格,比如前述降價至600元的意法半導體芯片,其2020年報價甚至不到10元,而目前報價20元左右的芯片,其常態化價格只可能更低。
所謂常態價,指的是芯片市場行情平穩、供需平衡下的價格。目前來看,大量芯片不僅尚未回到疫情前的價位,反而暴漲暴跌成了一種“常態”。
上半年以來,三星、戴爾等紛紛下調訂單,波及芯片采購。以顯示驅動芯片為例,因顯示面板需求驟降,面板驅動芯片庫存也隨之升高,而終端對上游芯片的需求主要取決于庫存的調整,一旦因庫存過高而導致采購需求下降,驅動芯片廠商也只能降價去庫存。
又如“行走在波浪線上”的顯卡,其核心部件為GPU(圖形單元)芯片,自年初加密貨幣“礦潮”回落,各國對挖礦項目強監管后,大量二手顯卡涌向市場沖擊價格體系——過去一年高高在上的顯卡價格大幅回落,英偉達和AMD的GPU報價處于一年多以來的最低價位。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芯片價格大幅走低,并不能代表所有芯片的現狀?!氨┑敝拢杂袕S商逆勢宣布漲價,包括英特爾、高通、美滿電子、博通等已計劃對旗下部分芯片產品提價。面對全球通貨膨脹加劇,提價有利于產業巨頭保證整體業績的毛利率。
有評論分析,作出上述舉動可能是大廠判斷行業景氣已見底,漲價反而有助于拉升營收,但也有人對此表示懷疑。
與消費電子場景所不同,車用芯片供應依舊保持緊缺態勢,表明整個芯片市場結構性分化不斷加劇。
中國是全球車規級芯片需求最大的市場。基于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的樂觀預期,預計到2025年,我國車規級MCU市場規模將達到45.93億美元。根據行業機構Aspencore發起的國產MCU廠商調研數據,目前有超過24家企業計劃或正在研發車規級MCU。這也意味著,我國車規級MCU行業將進入高速成長期。
汽車芯片涉及車規認證周期、需求突增、供應鏈體系管理等問題,即使國內近年入局汽車芯片的廠商眾多,其產品完成認證測試后,要向汽車廠商量產供貨仍有較長距離。一般而言,初跨入主流汽車領域的半導體廠商,至少耗時兩三年以上才可能取得認證。即使本身擁有半導體產能,也要約半年才能完成工藝轉換。
芯片短缺問題也在限制芯片廠商擴產,同時供應多款車用芯片的汽車零部件大廠博世就面臨產能問題。其內部人士告訴界面新聞,不僅是汽車芯片缺貨,其用于工業領域的工控芯片也面臨短缺,導致生產設備交貨周期拉長,“部分設備交貨周期從10個月拉長到14個月。”這使得博世的內部生產受到影響。
實際上,全球車用芯片市占率80%以上的汽車芯片廠,包括英飛凌、恩智浦、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等,短期轉到汽車領域的供給增量仍然有限。整體來看,對關鍵零件掌控力較強的汽車廠商有望持續改善芯片短缺問題,反之則可能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