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新突破,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部件完成首件制造

中國團隊新突破,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部件完成首件制造
2022年11月23日 07:05 澎湃新聞

  記者 楊漾

  澎湃新聞從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獲悉,11月22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核心部件——被喻為ITER“防火墻”的增強熱負荷第一壁取得重大進展,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標顯著優于設計要求,具備了批量制造條件。這標志著中國全面突破“ITER增強熱負荷第一壁”關鍵技術,實現該項核心科技持續領跑。

  探索開發聚變能源的ITER工程,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七方共同參與建造,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中國承擔了其中約9%的任務。這一巨型工程是目前正在建設的世界上最大的實驗性托卡馬克核聚變反應堆,位于法國南部的卡達拉舍,其使命是展示聚變發電的可行性。

  所謂的“人造太陽”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太陽之所以能夠持續發光發熱,是因為時刻發生著核聚變反應。托卡馬克是進行可控核聚變研究的主流裝置,利用強磁場把上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長時間控制在真空容器里,并使聚變反應穩定持續地進行。由于它產生能量的原理與太陽相似,也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人造太陽”。

  作為中方參與ITER計劃的重要技術支撐單位,西南物理研究院承擔了中國ITER采購包中絕大部分涉核部件的研制任務。增強熱負荷第一壁直接面對芯部一億度高溫等離子體,是ITER最關鍵的堆芯部件,涉及聚變堆建設的核心技術。此前,我國掌握的該項技術率先通過國際認證。

  據悉,在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指導下,西南物理研究院承接ITER增強熱負荷第一壁全尺寸原型件研制,其團隊在成功批量制備增強熱負荷手指部件后,與貴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通力合作,克服高溫、限電、疫情等困難,合力攻關,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成功完成部件的焊接裝配。中國團隊領先國際完成首件制造,再次為ITER關鍵部件的研發取得實質性工程突破。

  穩步推進ITER任務實施,將為我國下一步建造聚變工程試驗堆和商用電站奠定堅實基礎。

  2020年12月,由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HL-2M)建成并實現首次放電,表明我國掌握和擁有了大型托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經驗和技術,具備了開展堆芯級等離子體物理實驗的硬件平臺。10月19日,新一代“人造太陽”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等離子體電流突破100萬安培,創造了國內可控核聚變裝置運行新記錄,標志著我國核聚變研發距離聚變點火邁進了重要一步。

ITER人造太陽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