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文巧 譚玉涵
編輯/譚玉涵
“約翰不在。”
“琳達也不在!”
11月16日一大早,看到幾個熟悉的人都不在開會名單里,南希(化名)心里咯噔了一下,隱約感到大事不妙。
繼推特和Meta之后,亞馬遜的裁員風暴也開始了。11月18日,亞馬遜CEO稱大裁員將持續到明年。
從周一起,被裁的恐懼就開始蔓延,大家又不敢討論。南希收到了L8(指領導級別)發的會議邀請,“上有老下有小”的她,在開會之前根本無心工作,一直刷著Blind (職場匿名社交app),惶惶不可終日,南希在社交媒體上傾述道。
躲過本輪裁員的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身邊已經走了好幾個‘碼農’和應用科學家了。”
南希在亞馬遜的Device部門任職,據介紹,該部門囊括了亞馬遜的所有硬件業務,例如智能音箱、Kindle、平板電腦、智能手表、機器人和汽車等。
此刻,加利福尼亞州秋日的陽光仍然照耀在硅谷心臟——圣何塞的群山之上,但寒意早已悄然而至——近幾個月來,以推特、Meta、亞馬遜等為代表的科技巨頭開啟了一輪大規模的裁員浪潮,高達上萬的裁員人數令人觸目驚心。裁員追蹤機構Layoffs.fyi數據顯示,截至11月22日,全球年內已有850家科技公司進行裁員,裁員總數超過13萬人,這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美國。
“目前,一些科技巨頭的裁員是由于過度招聘和誤判經濟趨勢造成的,現在許多宣布裁員的公司在大流行期間沉迷于無節制的招聘狂潮。”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哈佛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桑德拉·蘇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在美聯儲“鷹”威壓制的背景下,宏觀經濟環境也是導致科技巨頭“斷臂”的重要原因。“由于貼現因素的變化,較高的利率會影響企業的凈現值。科技公司對利率的變化更為敏感,因為它們的價值與未來利潤流相關聯,而當利率高時,這些利潤流會在更大程度上貼現。為了提高財務穩定性,受影響的公司必須‘勒緊褲腰帶’。” 西雅圖大學阿爾伯斯商業與經濟學院教授弗拉基米爾·達什克耶夫向每經記者解釋道。
硅谷式裁員:“手起刀落”,行業工會不具備強勢談判能力
觸目驚心的裁員規模之下,此番席卷硅谷的風暴還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快,員工都是最后一刻才知道要被裁了,對于這種缺乏提前溝通的“突擊式”裁員,許多人在社交平臺上吐槽資本家的“冷血”。
隨著“一批又一批”的員工被告知裁員,有人將此次裁員戲稱為現實版的“魷魚游戲”。
11月的裁員風暴始于推特。當月初,推特一次性辭退了超過半數員工。不少人在一覺醒來,突然登不上公司系統,查看郵件才得知自己被裁了,將近80%的推特合同工在馬斯克的一聲“響指”下“灰飛煙滅”。有的人是因為疫情在家接到的通知,甚至沒有來得及回公司好好道個別。
“但在硅谷,裁員就是要迅速,這已經是常規操作。免得有人搞破壞,把公司的代碼或者把用戶的信息給泄漏了。”谷歌在職工程師Sam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說道。
推特裁員動作剛開始,另一邊Meta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啟了裁員。就在前幾周,扎克伯格已經多次暗示要裁員。他在接受采訪時稱,“我們中的很多人不應該在這里”。
前述谷歌工程師告訴每經記者,美國HR(人力資源)的權力并不大,要裁哪些人,老板說了算。
“主要先是閉門會議,然后再告訴手下的Senior Vice President(高級副總裁),到最后關頭才告訴HR(人力資源),HR再告訴(被裁的)那個人。Manager(經理)一般就是裁員當天或者前一天會知道,所以一線的Manager對于裁誰,裁多少,他也說不上話。”他說道。
Sam同時透露,本次硅谷裁員跟個人的業務能力沒有太大的關系,這種大裁員就是按業務線來,甚至副總裁可能都要第一批走。“這樣的故事太多了,”Sam感嘆道。
社交媒體平臺上也有不少人稱,自己沒被裁,領導卻被裁了。對于這樣的現象,他們解讀為裁掉中層是大多數裁員公司的慣用伎倆,讓更高一層直接領導下一層,可以為公司節省開支。
對于具體的裁員要求,Sam表示,各個公司的規定各有不同。“但加州有一個州法,就是要給兩個月提前通知。從全美的層面上來說,這些互聯網行業的全職員工合同基本是所謂的自愿合同,英文叫at will,意思就是公司可以隨時裁,員工也可以隨時走,沒有賠償的要求。”他解釋道,“互聯網工會不具備像美國的汽車行業、醫療行業的工會那樣強的談判能力。如果公司真的要狠下心,可以一分錢都不賠償就把人趕走。但是加州等一些州獨自立法的除外,推特、Meta這些都在加州,所以他們還是要賠的。”
“魷魚游戲”結束,身份難題何解?
但是,即便是有離職補償,在當前的宏觀背景之下,大部分人對于未來仍然一片迷茫。
“Meta的補償是給4個月的帶薪找工作時間,每多工作一年又再加兩周的工資,就是4+0.5N。對于補償有人歡喜有人愁,但是大部分是愁的,畢竟現在工作不太好找。”前述谷歌工程師Sam透露。
一位被裁的亞馬遜員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亞馬遜給的是60天的帶薪找工作時間。如果找不到,再賠償4周+每半年多一周工資。”
不過,對于非當地人來說,眼下更為緊急的事情是解決簽證問題。
“在對補償滿意之前都得有個前提,必須要解決所謂的身份問題。對于美國人或者綠卡持有者這兩類人來說,裁員對他們來說沒有什么大的問題,他們可以休幾個月假再去找工作。”Sam告訴記者,“但如果是拿著H-1B工作簽證的話,那就必須在兩個月內重新找到工作,不然就沒有憑證。”
根據美國移民局的規定,持H-1B在美國工作人員在被裁員后有60天的寬限期(grace period)。可以在這段時間找到新雇主申請H-1B Transfer或是申請轉換身份,而如果失敗,60天之后就必須離開美國,否則將被視為非法居留。
隨著一顆叫做“裁員”的石子沉入池底,水面泛起的漣漪漸漸消逝,只有人們手中不斷累積的貸款賬單以及沒有回音的求職郵件,在宣告著這個經濟寒冬的殘酷。
“這里有這么一個說法,年收入25萬美元以下都是窮人。為什么?因為(舊金山)灣區的消費真的很貴,尤其是房價。”前述谷歌工程師Sam對記者說道,“這里的學區房普遍是150萬美元往上。按25萬美元年薪(工資加上股票和獎金)算的話,大概6年可以買下,但是有一個問題,這邊的稅很重,基本要扣30%-40%。如果失業在短時間內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的話,房貸壓力可想而知。假如是Palo Alto High這種頂級高中的學區房,就更貴了。
從擴張到裁員,硅谷經歷了什么?
不久之前,許多科技巨頭還在極力擴張。為何短短幾個月之后,有如此巨大的轉變?
西雅圖大學阿爾伯斯商業與經濟學院教授弗拉基米爾·達什克耶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分析,宏觀經濟環境無疑是裁員風暴席卷硅谷的一大因素。“當前,宏觀經濟環境的惡化始于導致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中斷的新冠大流行,并因俄烏沖突而加劇。這些因素給包括美國經濟在內的許多經濟體帶來了過度的通脹壓力。”
“為了應對高通脹,美聯儲上調了目標利率。由于貼現因素的變化,較高的利率會影響企業的凈現值。科技公司對這些利率變化更為敏感,因為它們的價值與未來利潤流相關聯,而當利率高時,這些利潤流會在更大程度上貼現。”他解釋道。
達什克耶夫說道,“為了提高財務穩定性,受影響的公司必須‘勒緊褲腰帶’。在11月之前,大多數科技公司宣布凍結招聘。在本月,其中一些公司宣布裁員。最近的這些舉措表明,他們更加果斷地嘗試提高業務效率,例如推遲開發利潤微薄或完全無利可圖的項目。這些措施也反映了未來幾個季度宏觀經濟趨勢的巨大不確定性。”
回看2020年,即便美國各地因新冠疫情陷入停擺,經濟大幅收縮,硅谷科技公司依然是美國經濟的增長引擎,這些科技公司在大流行期間收獲了飆升的利潤,股價“一騎絕塵”。
“目前,一些科技巨頭的裁員是由過度招聘和誤判臨時經濟趨勢造成的,當前很多宣布裁員的公司在大流行期間沉迷于無節制的招聘。”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哈佛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桑德拉·蘇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她認為,科技巨頭在大流行期間尋求滿足在線業務的需求,并假設對其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長將無限期持續下去,但這是對當時經濟趨勢的一個誤判。
據桑德拉·蘇徹介紹,“Meta在2020年和2021年雇用了超過 27000 名員工,在2022年的前九個月又雇用了超過 15300 個工作崗位;推特在大流行的頭兩年,其規模增加了一倍多;亞馬遜的規模從2020年到2022年3月也翻了一番。”
硅谷大廠幾乎同一時間集體裁員,確實令外界極度不解和震驚。在工程師Jack(化名)看來,這樣的結果卻是必然的,Jack曾在亞馬遜待過,如今在自動駕駛公司Cruise任職。
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說,“近些年來,互聯網大廠招了很多人,感覺一夜之間大家都在轉碼。從我之前本碩的經歷來看,感覺很多人都能拿到大廠的offer,不管在本科學期間有沒有學習計算機的經驗,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這個行業裁員是一定會發生的。”
廣告收入陷入滑鐵盧
如今,火熱的股市和巨頭的盛宴都已成為了過去時。在通貨膨脹和利率上升的背景下,科技公司正在苦苦掙扎,財報愁云慘淡,股價跌跌不休。今年以來,Meta股價已經下跌了超過65%;亞馬遜股價下跌超過40%,跌至2020年4月以來的最低點。
據Layoffs.fyi,今年11月到目前為止,科技行業裁員人數比今年任何其他月份都多,145家不同的科技公司有超4.5萬名員工失業。
在美國40年來的最高通脹紀錄之下,如今數字廣告商正在削減支出,科技公司曾經引以為傲的廣告收入遭遇滑鐵盧,同時高企的通貨膨脹和高利率正在很大程度上擠壓公司的現金。
“所有這些公司在某種程度上都依賴于廣告收入,”Bowersock Capital Partners 首席執行官艾米麗·鮑索克·希爾表示,“這些收入正在下降,這是經濟疲軟的真正跡象。”
以推特為例,今年二季度,推特營收11.77億美元,不及市場預期,同比下降1%,其中廣告收入10.76億美元,低于市場預估12.3億美元。
Meta面臨的困境更甚。該公司今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絕大部分收入都來自于廣告,占公司總收入的98.2%,當季廣告收入為272億美元,同比下滑近4%。
Meta預計,在蘋果引入隱私限制后,Meta今年還將損失100億美元,這些限制迫使應用程序開發人員明確要求用戶同意收集他們的數據以用于有針對性的廣告活動。
前述谷歌工程師Sam表示,廣告支撐了互聯網發展的大半邊天。“之前(科技巨頭)就很依賴廣告,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后,他們認為人們會更加依賴廣告。比如說,人們都不逛商場,因此街頭巨幅廣告沒什么用了,大家都得上網來看廣告,他們認為這是個重大的發展,就投入了很多資源。結果,至少從Meta和推特來看,(想象中的)事情并沒有發生。”
除此之外,被Meta寄予厚望的元宇宙業務Reality Labs三季度營收為2.85億美元,同比下降近49%,虧損從去年同期的2.63億擴大至37億美元。
當前,即便是尚未宣布裁員的谷歌和蘋果也已經凍結了招聘,在裁員大浪的沖擊之下,這些公司也在醞釀著下一步削減成本的舉動。
“谷歌目前還沒有傳出要裁員,但(谷歌)今年改革了績效評估政策。”前述谷歌工程師向每經記者透露,“大家現在普遍懷疑,如果一個人拿到了Support Check-in(績效不達標)的話,可能就會成為裁員的對象。但是不是真的這樣,只有高層才知道。傳聞這個比例要到10%~20%,所以搞得有一點人心浮動。但是在上一次經濟危機(2008年)谷歌沒有裁員,所以大家都期望它能保持優良傳統。”
科技行業是晴雨表,溢出效應已初顯
眾多硅谷科技巨頭大幅削減開支是如今美國經濟面臨衰退的縮影之一。硅谷面臨的另一個殘酷現實是,曾經風光一時的風投產業也正在發生變化。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今年第三季度,硅谷在全美創業公司融資交易量中所占的比例首次跌破了20%;分析機構PitchBook Data和美國風險投資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硅谷僅有586家初創企業進行了風投融資,較去年同期下降40%。
硅谷的獨角獸數量和估值的驟降也暗示著經濟的低迷。根據風險投資研究公司 CB Insights 的數據,投資者在2022年第三季度在硅谷僅鑄造了25家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而一年前,新興獨角獸公司的數量是現在的五倍多。
“我認為加息是投資活動減少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硅谷的風險投資。可見,較高的借貸成本限制了VC基金的投資規模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但是,我認為當前的負面沖擊不會產生與互聯網泡沫破滅相似的影響,除非發生災難性的軍事對抗。”弗拉基米爾·達什克耶夫告訴記者。
與科技巨頭相同,初創公司們也正以更加防御的姿態來應對市場波動。2022年7月,外媒The Information發布的用戶調查顯示,38%的受訪公司正在削減營銷支出,24%正在削減企業軟件預算,46%放緩了招聘或凍結招聘,17%正在進行裁員。
“通常,科技行業是接下來會發生什么的領先指標,”獵頭公司 Allegis Partners 的董事總經理約翰·安德森表示,“根據目前的宏觀經濟趨勢,我們肯定會看到對其他行業的一些溢出效應。”
目前,裁員潮已迅速蔓延至包括金融、地產在內的其他行業。11月9日,巴克萊銀行和花旗銀行等也加入最新的裁員企業名單中。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等投行被曝也在研究裁員計劃。
另外,隨著Meta、Lyft、Salesforce等科技公司正在減少位于美國舊金山、硅谷、紐約、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和其他地方的辦公面積,美國的寫字樓租賃市場也深受打擊。統計公司CoStar Group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美寫字樓空置率為 12.5%,為 201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達什克耶夫認為,“裁員之后,如果宏觀經濟環境因通脹消退、供應鏈瓶頸消除以及經濟持續增長而改善,可能會在2023年出現相對較快的招聘浪潮,那么,其他行業就不會感到太大的痛苦。”
“而另一種情況表明,持續的通脹將需要幾個季度才能降至2%的目標水平。在那之前,利率將居高不下,科技巨頭和中小型企業將不愿招聘或提供大幅加薪。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及相關行業,如建筑、裝修、家具生產和家電制造,將經歷需求減弱。”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道。
(每經記者蔡鼎對本文亦有貢獻)
記者手記:經濟“寒冬”中仍存在希望的曙光
過去幾年,科技巨頭以其飛快的增速為傲,被譽為“創業者天堂”的硅谷也經歷了一段“黃金時代”。回望新冠疫情初期,即便在美國各地陷入停擺和經濟大幅收縮之際,硅谷科技公司依然是美國經濟的增長引擎,巨頭們也都樂此不疲地大肆擴張。
如今,一切都變了。裁員風暴之下,曾經擁有令人艷羨的高薪崗位和福利待遇的群體,現在卻失業在家。“經濟寒冬”中,沒有人能獨善其身,但人們能做的似乎只有相互取暖、逆流而上——這也是許多人的真實寫照:社交論壇上,隨處可見抱團取暖的失業人群;現實生活中,失業人群在短暫的失落之后又投身刷題、內推、求職的浪潮之中。
盡管身處“寒冬”,對于行業和個人來說,并非只有完全的絕望。在采訪中,經濟學家們也認為,當前的形勢下仍然存在潛在的機遇,能源、生物技術、醫療保健等行業都有巨大的需求。正如2007~200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之下也誕生了后來大放異彩的Airbnb和Uber,困境之中,也存在希望。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