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僅是改善,更是一次顛覆性的機會,是給患者的希望。”談起腦機接口技術在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導致的肢體運動障礙治療中的應用,王薇如是說。
2016年,王薇從任職多年的西門子醫療離開,錨定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方向,開始自己的創業。術理創新集團由此誕生,致力于運用腦科學與神經工程交互共融技術,實現人體全周期的健康生命管理。
迄今為止,術理創新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多模態腦機接口平臺已經實現診療產品落地,突破了傳統的治療模式。人工智能多模態腦機接口平臺面向“肢體運動障礙診療”系統,臨床主要針對腦卒中、腦創傷、腦腫瘤等疾病,已經實現了中樞神經功能重建與再生。臨床上目前已有1000多例病人使用,效果非常顯著。
在神經發育障礙診療中的兒童多動癥、自閉癥和精神疾病診療中的抑郁癥等多個領域,術理創新也正在持續探索。
讓被抬進醫院的病人重返工作崗位
在所有診療病例中,一位38歲入院的“碼農”給王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年5月,這位患者因為突發腦出血入院,當時累計出血已達40毫升,言語不清,右側偏癱,理解力也較弱。王薇回憶說,當時這位患者是被抬進醫院的,偏癱非常嚴重,很多醫院都判斷沒有太大的恢復希望,家人也都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6月開始,這位患者開始使用腦機接口的診療系統。頭戴的腦電帽能夠提取患者的運動意識,再將運動意識傳給外接設備,由外骨骼帶動肢體進行運動,反饋信號又通過外周神經傳給大腦。一個外周的循環,能夠形成上行和下行的神經傳導形成閉環。經反復訓練刺激,就可以在大腦形成一個新的控制區,取代原來已經損壞的中樞神經控制區。而新的神經通路打造完成后,患者就不再需要外接設備了。
經過7周的治療,前前后后42次訓練,他的肢體逐漸能夠恢復運動,語言障礙也得到改善。出院時,患者的肌力接近正常,右手精細動作得到極大改善,言語正常,已經回歸正常生活。王薇告訴記者,如今他已經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中。
還有類似的病例,老齡患者中風以后6-8個月都沒有好轉,也能通過腦機治療恢復基本的生活功能。看到病人由入院時的狀態轉變到能夠幸福地去生活,對王薇來說是這份工作最美好的部分,遠勝過創業過程中的所有困難,她形容這是“難得的成就感”。
除了腦卒中等疾病的治療外,術理創新也在探索將腦機治療應用在自閉癥、多動癥等兒科疾病上。王薇透露,這個方向上已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建立合作,預計針對自閉癥的第一代診斷性產品將于年底推出,后續還將推出干預性產品。
王薇介紹,面向自閉癥的孩子,腦機接口技術能夠引導他們開展交流,進行交流的代償;也可以通過腦機接口技術減少一些敏感的刺激,利用多模態的數字療法和范式訓練讓孩子情緒穩定。
目光再放遠些,針對精神疾病診療中的抑郁癥、焦慮癥等的治療,術理創新也已開啟探索之路。
從飽受懷疑到國際領先
王薇初創業時,市場對于腦機接口的認知度和接納度都很有限。回憶創業歷程,她說:“每天都是困難,每天都在升級打怪,在避坑。有的時候已經掉到坑里了,但還是要爬出來。”
2016年前后,王薇幾乎每次去融資,投資方都會對腦機接口持非常懷疑的態度。和醫院的合作同樣不會一帆風順,當產品進入臨床階段,王薇和團隊需要一次次和醫生進行交流,尋求臨床合作的機會。然后看著一個個病例入組和出組時的前后對比,逐漸讓更多醫院接受這項技術,讓產品落地成熟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高。
“這是一個臨床教育和科學探索的過程。其實任何一件新鮮的事物都有這樣一個過程。我們還是比較幸運的,在我們探索成功的一剎那,國家支持了這件事情。”王薇說。近年來,國家對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大力支持,作為其中的一分子,王薇也明顯感受到了來自各項政策和基金等方面的助力。
現如今,術理創新是國際上最先將神經可塑性的原理產品化的企業之一,產品成熟度國際領先。在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這個細分領域上,王薇表示術理創新可以說是國內第一,臨床數據也應當是最多的。
從飽受懷疑到最終成功,對于王薇來說同樣也是厚積薄發的過程。早在大三進入實驗室時,她所研究的就是腦科學和腦機接口技術,英國留學期間同樣在這一領域深耕。那時看來,不管是醫學、理學、工程學、材料學還是人工智能的發展,都限制了“神經可塑”的產品化。但王薇已經揣著那份思考——什么時候能打造成產品呢?
昔年埋下的種子發芽,如今術理創新的產品也在一次次迭代過程中變得越來越成熟。市場已不再需要從“1+1=2”開始解釋何為“腦機接口”,主動找上門來的客戶也越來越多。在上海的長海醫院以及全國范圍內的多家醫院,術理創新都打造了腦機接口的診療中心。
接下來,王薇希望腦機治療能夠進一步下沉,從三甲醫院走向社區,讓患者可以在社區進行持續治療,或許能恢復得更好。相關的嘗試如今已經在北京上海等多個地區開始試點,更基層的市場教育又會是新的挑戰,而如何幫助社區進行團隊建設和場景搭建,也將是全新課題。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