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隨著北大考古專業女孩鐘芳蓉畢業相關信息受到關注,考古學專業再次進入大眾的視野。
北大考古學專業的招生、就業情況如何?普通高校的考古學專業能不能報、是否面臨就業難?哪些學生適合報考古?如何看鐘芳蓉選擇本科畢業后即計劃去敦煌研究院就業?近日,帶著這些問題,澎湃新聞采訪了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沈睿文。
從學考古專業,到從事考古相關教學與科研工作,沈睿文已與考古結緣30余年。沈睿文告訴澎湃新聞,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每年約招收40名-50名本科生,歷年來高分報考考古專業的學生都不少,且就業率達100%。
沈睿文還指出,“十四五”期間,各地考古文博相關單位都在增擴編,人才需求量比較大,因而考古文博類人才缺口比較大,普通高校考古學專業學生也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談到鐘芳蓉時,作為鐘芳蓉本科期間班主任的沈睿文,對她給出了八個字的評價——初心不改、矢志不移。沈睿文說,鐘芳蓉比較有主見,比較早就有了畢業后去敦煌工作的意愿,所以她在有保研資格的情況并沒有申請保研,而是選擇就業,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中學習、成長。
以下是澎湃新聞與沈睿文的對話:
報考北大考古的高分考生較多,且是因為熱愛而選擇
澎湃新聞:北大考古學專業近年來的招生情況如何?高分段考生填報考古專業的多不多?
沈睿文:這幾年,我們考古文博學院每年招收的本科生大概為40人-50人,生源挺好的。其中考古學專業方向,近幾年每年通過強基計劃招收20人,另外我們也通過高招統招招收一部分考古學專業的學生。這些學生基本都是高分考生,且他們大都是因為喜歡考古而選擇的考古學專業。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跟父母去逛各種博物館,對考古了解得越來越多了。再就是,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更多的家庭有能力讓孩子去追逐自己的夢想,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了。同時,現在的孩子本身也更有主見,更能去追尋自己的喜歡的東西、喜歡的專業了。
澎湃新聞:其實很多人還不了解考古專業,請您介紹下考古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有哪些特點、目標?
沈睿文:我們學院有5個專業和方向,其中包括考古學專業、博物館學專業、文物保護專業以及兩個專業方向:古代建筑專業方向、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考古學方向)。其中,古代建筑專業方向和文物保護專業是隔年招生。
比如,2024年是偶數年,正好是古代建筑專業方向招生。我們學院今年招生50人,就包括考古和古建。大一年級結束后,考古學專業學生可能有一些會選擇去讀博物館學專業,還有一部分會選擇去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考古學方向)。
人才培養方面,我們本科階段主要還是培養考古、文博和文化遺產相關的專業人才。同時,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北大有學科方面的綜合優勢,本科教育注重通識教育,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專業基礎之外,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修一些其他院系的課程,從而構建起一個比較龐大的個性化的知識結構,學生的知識面會比較廣。這種知識結構我稱之為“考古+X”,即考古學專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能力,進行一些人文社會科學內部的學科交叉學習,甚至也可以去進行跟理科甚至工科交叉的學習,會做一些個性化的研究與學術訓練。比如,我們學文物保護的學生就有去化學學習的。
澎湃新聞: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這幾個專業是不是有一些相通的地方?
沈睿文:我們這幾個專業有自己的基礎課,也會選一些其他專業的通識課。比如我們文物建筑跟文物保護專業方面的學生都要選考古學通論。
我們也要求考古學專業的學生要有一些文物保護、文物建筑的基礎認識,博物館學專業的學生,也要跟考古學專業一起學考古知識。所以我們學院內部學科、內部專業方向本身就有交叉。而且我們現在講究全學科鏈條的學術訓練,從調查、發掘、整理報告,到博物館的陳設、文化遺產的展示利用以及實驗考古。我們對學生的訓練都是全鏈條式的,雖然各有側重,但也一定要了解現在整個學科的鏈條是怎么回事。
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考古學方向)也類似,但它有些自己的特別之處。它是2017年我們學院與北大外國語學院、歷史學院共同建設的一個本科階段的五年制的學科方向,主要做外國考古發掘和研究。從今年開始,我們會把這個專業方向的學生送到國外實習。這幾年我們也引進了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考古的教研人員和博士后。
我們發展這一方向是考慮到,早些年考古發掘是以中國考古為主,但學科發展到今天一定要走出去,做外國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參與國外同行的學術討論中去。目前,對高校考古學科、對中國考古學界發展來說,都有這樣一個趨勢,也到了必須走出去的階段。
北大考古畢業生就業率100%,多從事專業相關工作
澎湃新聞:社會比較關心的考古專業的就業情況,請問北大考古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如何?主要去向有哪些?
沈睿文:由于學生綜合素質高,擇業面也廣,北大考古學專業學生不愁就業,近些年都是100%就業。我們本科畢業生中,每年有百分之六七十讀研,還有20%多到國外繼續深造,另有10%左右會選擇就業。
近些年來,我們各學段的畢業生的專業思想比較牢固,大部分學生的就業方向與專業相關性比較大。像碩、博畢業生,很多都到博物館、出版社以及一些考古文博單位、相關管理部門就業了。比如去年和今年,我們都有多名碩士畢業生回到省級考古所就業了;博士生基本也是到高校或考古所從事專業相關研究工作了。
澎湃新聞:社會上一些人說“考古專業畢業就業難、工資低”,這種觀點是否跟整個考古學專業的就業實際相符?
沈睿文:首先,我覺得,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對于自己真正喜歡的專業就不存在什么冷門、熱門,可以一輩子熱愛下去。
另外,我們常說“行行出狀元”。雖然每個行業收入有高低、有差別,但只要你能把自己的專業做到極致,行行出狀元。
我覺得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能只鉆到“孔方兄”里面去,還應該要追尋自己內心所愛,并要對國家和社會有一些正向回饋。
我身邊做考古的朋友,大都做出了大大小小的成就,成為自己所在領域的大大小小的專家。我沒見他們生活上有什么問題、經濟出現什么困難。
田野考古是我們這個學科的基礎和生命力所在。要說做考古最大的問題,那可能就是要經常跑野外,相對比較辛苦。
各地考古相關單位都在增擴編,人才需求量較大
澎湃新聞:我注意到,鐘芳蓉參加的甘肅省文物局直屬事業單位2024年校園招聘,主要面向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畢業生。另外,近期還有報道提到,考古學就業崗位有限,就業前景不太樂觀。對于一些比較普通的高校的考古專業,考生也可以憑學生熱愛去報嗎?
沈睿文:我覺得“考古學就業崗位有限”這種說法不太對。
“十四五”期間,各地考古文博相關單位都在增擴編,人才需求量比較大,我們作為人才培養端和輸出端,其實壓力比較大。
大家需要清楚的是,我們習慣于看金字塔尖上的那一小撮人,但其實人才有不同層次,基礎面上的人才需求也很大。平時有些兄弟院校會找我們去提供一些學科建設建議,在討論過程中我們達成了一個共識,就是地方院校要將培養面對當地的考古文博人才作為學科發展的重要目標。因為地方基層需要更多一線的專業的工作人員,這需要當地的院校來培養。現在一些地方院校在增加考古文博專業,就是因為地方的需求面太大了。
澎湃新聞:近期有報道提到,今年在一些省份,考古學專業入學即就業,而且帶編制。原因是,今年山東、山西、陜西公布了文物全科本科生的公費定向招生計劃,在考古學等相關專業下培養。其中山東省明確今年首批計劃是招生60名,考生入學簽訂定向培養協議,免學費和住宿費,畢業后直接進入本省的市縣區級的事業單位,工作不少于5年。負責實施該項計劃的,分別是山東大學、山西大學,以及西安文理學院。
沈睿文: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計劃要解決的,就是我剛提到的地方基層考古文博、文化遺產相關人才大量缺失的問題。這個人才缺口目前還挺大的。一些地方的人才培養政策跟以前所說的“定向委培”政策相似。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這種培養方式會成為考古學專業一個比較主流的人才培養方式嗎?
沈睿文:人才培養有不同層次,不同層次會有不同培養模式。文物全科本科生公費定向招生計劃這種培養模式,現在也還在探索中。
北大考古文博人才的培養模式已經比較成熟了,所以我們可能不太會去采取這種方式進行人才培養,但我們每年都在承接國家文物局以及各地文旅局、文物局或者考古所委托我們的培養計劃,主要是對他們的一些專業人員進行培訓。
鐘芳蓉有保研資格但未申請保研,她希望去工作中成長
澎湃新聞:對于鐘芳蓉因為高分選擇了北大考古而持續受到關注,您怎么看?
沈睿文:其實北大考古專業歷年來高分的學生并不少,其中也包括一些省份的高考第一名。比如我們學院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弛教授,當年是河北省文科“狀元”。我本人是1991年考上北大考古專業的,我的同屆同學里有一位是內蒙古文科“狀元”。
我覺得鐘芳蓉選擇考古專業能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也與國家經濟發展繁榮到了一定程度,考古學受到社會關注有關。這可能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社會現象。
事實上,鐘芳蓉的同屆同班同學里,有一位是貴州省高考文科裸分第一名。目前這名男生已經保研了,將在我們學院讀研。
澎湃新聞:大學四年,鐘芳蓉給您留下了哪些印象?您怎么看她去敦煌研究院就業的選擇?
沈睿文:我用八個字來形容她:初心不改、矢志不移。我覺得她是真的喜歡、熱愛考古這個專業。
澎湃新聞:聽說她是放棄了保研,選擇去敦煌工作?
沈睿文:她確實是有保研資格,但她比較有主見,在保研之前,她就表達了畢業后就業,有可能的話要去敦煌研究院工作的意愿,所以她自己并沒有申請保研。她更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中學習、成長。
澎湃新聞:您很早之前就知道她有本科畢業就去工作的打算嗎?
沈睿文:也不是。因為她也是在不斷成長、不斷認清自己的過程才逐步清晰自己的選擇方向的。只有嘗試不同的專業方向后,你最后才能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適合干什么。
比如剛開始時,我們院的老師曾把她安排到我們周原考古基地去做了一個多月的田野挖掘工作,讓她了解接觸田野挖掘,同時也考察她對商周考古是否感興趣。但后來慢慢的,她發現自己對佛教石窟考古比較感興趣。再后來,她將自己的發展中心放在了石窟考古方面,寫論文寫的佛教石窟考古,田野也是在做石窟考古的調查、測繪,平時自己參觀也都有意識在往這方面側重。
因此,她畢業后去應聘敦煌研究院的石窟考古崗位也是一個很切合她個人興趣方向的選擇。
澎湃新聞:您認為哪些學生適合報考古學專業?
沈睿文:我覺得要熱愛考古,還要能坐得住。適合其他學科的那些特點同樣也適合考古。因為科學研究要做出大發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有積累,需要日積月累的付出和足夠的知識準備,從積累、準備到做出重大成果,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老一輩學者用實際經歷、經驗告訴我們,做研究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只有真正能堅持下來的人才有可能成功。就像我們的校友樊錦詩先生,她以“坐冷板凳”的精神一輩子干一件事,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也照亮了別人。
我本人當年就是第一志愿報考古的,之后一直這么學了下來。我自己的感受是,考古在人文社會科學里是很重要,特別是在現在重視各種交叉學科的背景下。考古既涉及文科內部的交叉,也涉及文理交叉、文工交叉,并且特別強調團隊精神。所以,我歡迎大家關注考古學,也歡迎同學們來報考考古學專業。
(原標題: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各地文博單位在增編,考古人才缺口大)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