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燕園,草木蔥蘢,湖光瀲滟
剛剛在中國首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上
獲得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的
大衛·曼福德(David Mumford)教授訪問北大
他是哈佛大學、布朗大學榮休教授
菲爾茨獎獲得者
還是北京大學智能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
朱松純教授的導師
他長期關心中國的科技發展
大力推動了中國與世界高層次人才交流
在數學和人工智能領域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
7月19日,北京大學授予曼福德
“北京大學名譽教授”榮譽稱號
一起走近現場
走進曼福德與朱松純的故事
傾聽他們關于人工智能的真知灼見
01 授予“北京大學名譽教授”榮譽稱號
7月19日上午,哈佛大學、布朗大學榮休教授、菲爾茨獎獲得者大衛·曼福德教授北京大學名譽教授授予儀式在英杰交流中心舉辦。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出席活動,活動由副校長、教務長王博主持。
曼福德教授表示,每次來到北京大學,都會被校園的優美景色和師生的學習熱情和學術水平感動。
科研國際合作是科學發展的必經之路,將進一步為促進中國與世界的科技合作作出貢獻。
龔旗煌為曼福德教授頒發了北京大學名譽教授聘書和銅牌
曼福德教授在數學和人工智能領域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曾先后獲得菲爾茨獎、麥克阿瑟獎、邵逸夫數學科學獎、沃爾夫數學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等榮譽,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意大利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挪威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他長期關心中國的科技發展,為促進中國與世界高層次人才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授予儀式結束后,曼福德教授赴北京大學全球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為相關領域師生發表演講。曼福德教授在演講中提到,哺乳動物的大腦和人工智能代碼之間有著重要的相似之處:一些簡單的規則可能足以產生智能。追求這種類比可能是研究人工智能最好的前進方式。
?
首先是深度學習的強擴展性,這源于神經網絡。大腦和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代碼,都是用看似簡單的架構從零開始訓練的。下一步是建立感官感受,對現實世界的感知。人工智能通過訓練可以觀察和抓取離散物體,有了感覺之后,它就可以開始知道“現實世界”這個詞的含義,可以建立記憶。在自我意識方面,與哺乳動物的大腦一樣,人工智能也需要有反饋連接。這些都可以很容易地在計算機代碼中完成。至于語法與表達,所有的思考都涉及語法符號,可重復使用的小符號組合填充出一種語法“槽”,并創建語法樹。
曼福德教授指出,未來的人工智能將通過深度學習與感官/運動,建立一種帶有反饋的模塊化架構,并在當下發展的瓶頸和語法中產生出一種離散結構。結合以上幾點,新的人工智能將會出現。
?
02?亦師亦友,追尋計算機視覺統一圖景
本科畢業后,朱松純前往哈佛大學繼續深造,師從國際數學大師曼福德。朱松純懷著用大一統理論解決人工智能問題的大抱負與使命感,與導師的想法不謀而合。在那時,計算機視覺領域還是一塊鮮少有人涉足、有待開墾的地方,朱松純和曼福德一起用理論和實驗來開墾荒地,抵達遠方。
曼福德用“興奮”來形容與朱松純的共事:
他的研究將我們已有的碎片化的想法大大向前推進,并發展出了他自己的更完整、更宏觀的構想。
曼福德教授與朱松純教授
朱松純僅用三年半時間便完成了碩士及博士學業,1996年1月完成博士答辯,獲得博士學位。他在三年內與導師合作完成了五篇論文,最先開始從大數據中找到正確的“先驗概率”,這已成為解開神經網絡以及相關算法的密鑰。
跟隨導師學習研究的過程中,除了思想的碰撞,理念的交鋒之外,曼福德給予了朱松純最堅實的支持與認可。朱松純開創的全新的研究方法,曾遭到他人的不理解,“用計算機跑了3天,就為得到一個答案,這有什么意義?” 曼福德則對他有著完全的認可和支持:“我們在做完全不同的事,正通過實驗來推演和理解計算機視覺的基礎理論”。
曼福德教授在人工智能研究院與北大師生交流
03?交叉匯智,開啟教學新模式
2020年,朱松純回到祖國,致力于國內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在北京市和科技部的支持下,他組建了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并任院長,同時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智能學院院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
朱松純認為,人工智能領域呈現出對內融合統一、對外交叉升級的發展態勢。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學者們孜孜探求著一個統一的人工智能架構來解決現存問題,實現人工智能發展的躍升。此外,人工智能學科還展現出跨學科交叉的面向,廣泛與人文社科、哲學、腦科學、心理與認知學、倫理學等領域結合。
因此,朱松純回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聯合開展通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即北京大學通用人工智能實驗班(通班)和清華大學通用人工智能因材施教培養計劃,為國家培養“通識、通智、通用”國際頂尖復合型人才。
朱松純在北大授課
朱松純敏銳把握住了人工智能對內融合、對外交叉的發展態勢。同時他將研究視野深入人工智能內驅的價值體系,提出當前以“數據驅動”的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發展遇到的難以回避的問題,如強烈依賴數據、缺乏常識理解等,主要原因在于“心”的缺位。“心”的缺位導致其不具備人類的認知和推理能力,更缺乏人類的情感和價值觀。為此,他提出了“為機器立心,為人文賦理,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科研藍圖。2022年,在他的積極推動下,由北京大學和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聯合申請的“跨媒體通用人工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成功獲批,這是我國唯一一個以“通用人工智能”命名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將成為引領國內乃至國際通用人工智能發展的國家級科研基地。
在北京大學智能學院2023年畢業典禮上,朱松純寄語畢業生“要做智能時代的先知、先覺、先行者”,這是他對學生的殷殷囑托,也是他自己努力踐行的學術理想。
我們研究人工智能的最終目的,是增強人類在改造自然、治理社會等各項任務中的能力和效率,最后實現一個人與機器能夠和諧共存的社會。
人工智能只有擁有靈動、充沛的心靈,才能更好地融入人類社會。
朱松純提出了立“心”,在個體尺度“為機器立心”,在社會尺度“為天地立心”。與人文社科的深度融合,將為人工智能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源頭,開辟“為機器立心”的重要路徑。在此基礎上,將社會看作一個整體的通用智能體,“為天地立心”求解社會公平正義的新方程式,探索人類文明的新范式。為此,以打造國際領先的智能社會治理基地為核心使命的“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于2022年在武漢掛牌成立。
切磋琢磨,亦師亦友,朱松純將繼續與曼福德一起,向著通用人工智能領域的統一圖景奔赴。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