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季節》證明了一件事:要對觀眾有信心

《漫長的季節》證明了一件事:要對觀眾有信心
2023年05月09日 16:52 快科技

“我們不會預設觀眾沒有我們聰明,如果有這樣的預設,是非常傲慢的事。”

導演辛爽日前在接受《北京日報》的采訪時談起自己對觀眾的理解,他接著補充,“對創作者來說,我們相信現在觀眾的閱片量和他們觀劇的經驗是十分豐富的,因此不會擔心觀眾看不懂或者跟不上節奏,這不會成為我們的創作障礙。”

辛爽執導的懸疑題材新劇《漫長的季節》最近幾天正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4月22日上線開播至今,這部劇在豆瓣取得了9.4的高分(超過40萬人評分),不僅創下了今年以來國產劇的最高評分記錄,也是近八年來國產劇集中評分最高的作品。觀眾的反饋在驗證著辛爽的判斷,同時也再次證明了一件事:觀眾的鑒賞能力在不斷提高,創作者要對觀眾有信心。

《漫長的季節》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一部節奏“慢”得出奇的作品。

這部統共12集的劇集,你可能看到第7、8集都不能完全看明白它想講什么,里面的人物關系又是怎樣的。

就像從一開始,這部劇并沒有告訴觀眾為什么王響(范偉飾)在1998年和在2016年會有兩個長得完全不一樣的兒子,王北(史彭元飾)的母親是誰,又或者是不是王響親生的,也沒有交代女大學生沈墨(李庚希飾)的身世,她和街頭混混傅衛軍(蔣奇明飾)是什么關系;

同樣,觀眾也是花了一些時間才明白它要講一個碎尸案,交織其中的時代背景則是90年代的國有企業改革。

對許多重要背景和情節的交代,都是隨著進度條的推進才慢慢出現,而不是一開始就讓觀眾知道。這就好像是從人物無盡漫長的生活中選取了一段切片,你必須嗅覺敏銳,才能從看似無序的講述中抽絲剝繭,拼湊出故事的完整樣子。

如果是在過去,觀眾大概很難耐得住性子去看一部半天都交代不了劇情的劇(在熬到結局之前,很多觀眾可能就已經“陣亡”了)。

國產劇在很長一段時間給觀眾的教育都是直線敘事,懸疑劇則通常會用開場即交代事件背景的倒序,少有人敢在一部劇集中使用完全不標注時間、僅依靠劇情“絲滑”轉場的過渡方式——直到《漫長的季節》出現,大家才發現,后者其實也是行得通的,觀眾不僅能看下去,還看得饒有興致。

豆瓣有一條高贊評論寫道,“如果這部劇因為節奏慢被罵,那么錯的不是劇,是我們被短視頻侵蝕的人格”,類似的評論甚至不在少數。

從這個意義上說,《漫長的季節》其實是在完成一場實驗,用一種之前少有人嘗試的敘事方式,去探底如今觀眾的審美接受度。

越往后看,觀眾就會越發感受到這是一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國產劇的作品——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盡管這部劇早在4月22日就已經上線,但直到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它的口碑才突然爆發。

當然,如果從市場的角度來講,《漫長的季節》顯然不是一部討喜的作品,甚至還很吃虧——按照以往視頻平臺的制片邏輯,如果一部劇在劇本階段無法在開頭一兩集就吸引觀眾繼續往下看,那么它大概率會被砍掉,或被要求大改。

《漫長的季節》若是放在過去,創作者也免不了花費不少口舌去說服投資方;同樣地,辛爽如果不是有《隱秘的角落》這部在當年引發“現象級”關注的作品在前,他可能也很難去順利推進《漫長的季節》的創作。

《漫長的季節》的誕生,事實上也在見證著視頻平臺制片思路的改變。它的出現至少說明,視頻平臺不再只是追求表面上的流量,過去的那一套已經過時了,平臺需要考慮“觀眾真正愛看什么”,“什么內容才能真正貼合觀眾口味”的時候到了。

辛爽這樣的創作者出現得正是時候。

準確來說,《漫長的季節》并不是辛爽的原創故事——它原本是騰訊視頻制片人張娜手中的項目,是編劇于小千創作的原創劇本,當辛爽看到劇本時已經是第四稿。

用辛爽的話說,“里邊確實有一些我挺喜歡的東西,讓我覺得有可以展開講的空間”,所以他的角色其實更像是一個“加工者”,來給這個故事注入更多血肉。

我們在劇中看到的貼合年代的布景、生活化的臺詞、演員變化的造型、乃至劇名,都是經過了加工的結果。事實證明,這些對于細節的放大和深入刻畫,也成為觀眾在劇情之外,最為津津樂道的所在。細節刻畫的精彩,也在很大程度抵消了慢節奏敘事給觀眾帶來的疲倦,讓這部平均每集時長長達一小時的劇更加“耐看”,甚至,我們看著看著,會忘記這其實是一部懸疑劇。

《漫長的季節》顯然也和很多觀眾認知中的懸疑劇非常不同。提到懸疑題材,我們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一連串名字:《白夜追兇》、《無證之罪》、《沉默的真相》、《烈日灼心》、《心迷宮》、《暴裂無聲》、《白日焰火》……這些作品無一例外都透露著一種肅殺的氣質,也幾乎構成了我們對于懸疑題材作品的所有想象,似乎一部懸疑劇,就應該是嚴肅的,黑色的,沉重的。

相較之下,這些“懸疑氣質”在《漫長的季節》中體現得卻并不明顯。《漫長的季節》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了東北,言語間充滿笑料的東北話,明顯中和了許多懸疑題材本有的嚴肅;而劇中對很多生活化場景的呈現,也讓一些觀眾發出了這“表面上看是懸疑劇,其實是一部年代劇”的感嘆。

事實上這些也都是創作者有意為之的結果。此前辛爽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在對《漫長的季節》原創劇本的調整過程中,主要方向之一就是“把生活質感再放大”,“把懸疑元素和生活質感的比例調整到比較舒服的狀態”。而大量東北元素的加入,正是“生活質感”最直接的體現,辛爽、范偉和秦昊三個東北人,無疑也是非常熟悉東北生活和東北人的表達習慣的。

“我們沒有刻意按喜劇去拍,觀眾看到的幽默的東西是來自于東北這個舞臺,來自于東北生活中、語言里天然帶的幽默感,”辛爽提到,“我們的創作邏輯也并不是簡單地將生活劇和懸疑劇做加法的處理方式,而是想通過一種生活化的視聽,去處理懸疑犯罪這樣一個題材,它是一個相融的關系。”

辛爽在經過兩部劇集作品的試煉之后,明顯已經非常善于去做類似細節的加工處理,同時在個人表達和觀眾喜好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個人表達,也一度是在國產劇中缺位的。這在《漫長的季節》中的另一個體現是對音樂的選擇,身為前搖滾樂手的辛爽,在劇中加入了大量的搖滾樂和獨立音樂做配樂,并且每一集的片頭和片尾都選擇了更加貼合劇情的配樂,這更加讓《漫長的季節》顯現出有別于其他許多國產劇的質感。

如此種種,《漫長的季節》既給廣大創作者提了個醒,也打了個樣——觀眾在成長,創作者的用心也會被觀眾看見。

責任編輯:若風

辛爽漫長的季節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