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鋅財經
作者|路世明
近日,中信銀行發布公告宣布擬在2024年實施中期分紅,成為繼民生銀行之后,第二家宣布中期分紅的上市股份行。
公告顯示,為貫徹落實監管政策導向,讓投資者更早分享成長紅利,進一步提升投資者獲得感,中信銀行擬于2024年實施中期分紅。
理論上,通過中期分紅派息,銀行有效地回饋股東投資,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和滿意度,有助于提高股東對銀行長期發展的信任和支持。不過,面對不斷趨嚴、趨緊的環境,以及本身經營發展的“下行”,中信銀行中期分紅的作用,或許不會那么理想。
作為商業銀行中重要的一員,中信銀行在金融市場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近年來,中信銀行發展似乎有些失速。不僅收入出現14年來首次下滑,且投訴頻發、頻現巨額罰單。
眼下,中信銀行已完成一波高層換血。新班子的形成,能否讓中信銀行實現逆勢增長,這才是廣大投資者最為關注的問題。
十四年來,首次下滑
2023年,無疑會成為中信銀行歷史上“羞愧”的一年。
回顧其2023年財報,實現總營收2059億元,比上年下降2.6%。下滑幅度雖然不大,但要知道中信銀行上次遭遇年營收下滑還要追溯到2009年,彼時中信銀行年營收同比下降2.11%。
14年以來首次營收下滑,中信銀行的這份“成績單”,無疑給市場傳遞了一個不太樂觀的信號。而在財報中,中信銀行把2023年營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歸結于利息凈收入減少導致。
具體來看,2023年中信銀行的利息凈收入同比下降了4.72%,至1435.39億元;非利息凈收入達到623.6億元,比上年增長2.65%,但這主要源于證券投資收入增長。
展望2024年,中信銀行則稱資產價格走勢仍是影響銀行業凈息差的最主要因素,凈息差有進一步下降壓力。
壓力之外,讓投資者稍感欣慰的是,中信銀行凈利潤仍然保持增長。2023年全年中信銀行實現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670億元,比上年增長7.91%。
不過從凈利潤增長情況來看,中信銀行2021年、2022年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3.6%、11.61%,相比2023年的7.91%,增速正在快速放緩。
此外,截至2023年末,中信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為648億元,較上年末減少4.1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18%,較年初下降0.09%。
在不良貸款區域分布上,中信銀行的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環渤海地區、西部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及海峽西岸,不良貸款余額累計447.15億元,占比為69%。而2023年中信銀行在西部地區的不良貸款增加最多,為57.4億元。
對于不良貸款區域分布變化,中信銀行表示西部地區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壓力仍存,風險暴露增加較大,致使該地區不良貸款增加較多。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2023年年末中信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12.93%。這一項指標明顯低于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2023年年末我國商業銀行 資本充足率為15%的數值。
作為衡量銀行資本充足程度的重要指標,資本充足率下滑往往意味著銀行在風險管理和資本運用方面面臨一些挑戰。12.93%的資本充足率,無疑在提醒著中信銀行需要更加注重風險管理和資本運用。
整體而言,中信銀行2023年財務狀況表現并不樂觀,尤其是在增長動力層面,出現明顯不足,這對其的利潤產生必然造成一定影響。
新班子、新戰略
事在人為,企業經營出現問題,總要有人背鍋、下臺,也總要有新的人出現,重振旗鼓。進入2024年之后,中信銀行很快便迎來了一波人事調整,中高層應聲換血。
今年4月12日,中信銀行公告稱,因工作調整原因,王康辭任本行副行長、財務總監職務。
銀行人事獨家獲悉,中信銀行擬內部提拔一位副行長,北京分行行長賀勁松將得到晉升。此外,銀行人事還了解到,寇冠調任百信銀行行長后,中信銀行科技條線也發生了一系列人事變動。
眼下,中信銀行高管成員包括:行長劉成,副行長胡罡(首席風險官)、謝志斌、呂天貴,業務總監陸金根、劉紅華,以及紀委書記肖歡、董事會秘書(公司秘書)張青。賀勁松到任后,中信銀行管理層將調整為“一正四副”。
新班子已經形成,等待他們也會是新的任務。
2023年是中信銀行上個三年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新零售”轉型的第三年?;谶^去三年在零售板塊取得的成績,中信銀行的自我評價是已經實現了全行在目標、規劃和打法上的統一。
至于下一個三年,在2023年報業績發布會上,中信銀行董事長方合英則強調了“零售第一戰略”,中信銀行要將新零售全面貫穿總、分支行,完成高質量落地。
不過,“零售第一戰略”只是解決“做正確的事”的問題,真正要達成目標,還需要從規劃到執行都需要采用正確的方法。并且零售業務轉型是一項“慢工出細活”的工作,零售業務耗時、耗人、耗力,短時間內很難看到成效,有時候甚至要承受利潤短期下滑的風險。
盡管中信銀行在零售業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仔細觀察,中信銀行在實現零售業務對整體營收貢獻度的提升方面,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和空間。
具體來看,在過去的三年里,零售銀行業務在總營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現出輕微的波動,分別為40.4%、40.1%和42%,距離方合英董事長描繪的“50%的目標”還有不小距離。
在2023年,中信銀行的零售銀行業務稅前利潤也出現了下滑,從2022年的173.80億元減少到159.35億元,減少了14.45億元,降幅達到了8%。這一變化表明零售業務的盈利能力有所減弱。
從以上不難看出,中信銀行仍然轉型陣痛期,而新班子想要取得亮眼的成績,絕非易事。
新征程,要從接二連三的罰單開始?
在零售轉型這條路上,中信銀行的腿腳上也裹滿了泥濘。
眾所周知,合規是銀行經營的重要基礎,對于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和保護客戶的利益至關重要。但似乎自轉型以來,中信銀行的罰單就沒有中斷過。
誠然,這一方面是監管趨嚴的必然結果,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中信銀行本身的潛在問題與風險較多,內部監督力度不夠。
根據中信銀行年報披露,涉及信用卡的投訴占比高達71.17%,居各類投訴之首。
消費者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泄露個人隱私、積分兌換不公和暴力催收等方面。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信銀行的品牌形象和市場信譽。
除了消費者投訴頻發外,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還因信用卡資金用途管控不力等問題受到了金融監管機構的處罰。
比如今年3月1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浙江監管局公布了一張罰單,指出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杭州分中心存在信用卡資金用途管控不力、現金分期資金實際用于購買理財產品以及未有效識別信用卡套現行為等問題,并對其處以30萬元的罰款。
到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網站發布的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中顯示,因監測策略存在缺漏,刷卡資金流入非消費領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對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罰款50萬元。
此外,今年6月1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新疆監管局發布了對中信銀行的6張罰單,處罰對象為中信銀行三家支行及支行行長。從處罰金額來看,三家支行合計被罰97萬元,三位行長合計被罰17萬元,總計114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2月,中信銀行更是由于56項違規,被處罰約2.25億元。
不過,上述超2億元天價罰單并非針對中信銀行在2023年的違法違規問題,而是針對其在2019年及以前年度的違規做出的行政處罰。
眼下,面對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正處轉型關鍵時期,中信銀行必須積極采取措施,確保其業務操作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
只有在合規的基礎上,中信銀行所謂的“零售第一戰略”才不算空談,穿越周期,甚至是逆勢增長才有希望。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